美育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目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阶段,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现代高素质人才不管从事何种工作,都应该具有健康向上得精神世界和高雅的文化品位,以及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大学语文作为高职学生的必修课程,其教育价值不仅体现在语言技能的提升上,更在于通过美育的渗透,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审美素养。
一、大学语文在美育视域下的文化价值
语文本身传承着民族文化,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学语文,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不仅承载着语言技能培养的任务,更在美育的广阔舞台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文化传承与弘扬方面,其育人价值影响深远。
徐中玉对《大学语文》教材的选文标准是这样的:“我们主要应选本国过去和现当代国内外名家的最好的对我们当前建设有巨大现实意义的各体文学作品,兼顾历史、哲学、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这些作品能够体现高尚的理想、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深刻反映历史和社会现实生活中为人们所密切关注的问题,表现真挚的思想感情、智慧理性、审美价值。”大学语文通过经典文本的解读,首先为学生打开了通往中华文化宝库的大门。在教材的编纂上精益求精,精选了古今中外的大量优秀文学作品,《诗经》《老子》《孟子》《战国策》《左传》《国语》《聊斋志异》以及唐诗、宋词、现当代文学等,这些作品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精华。学生在阅读这些作品的过程中,能够深切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对传统文化产生更为深厚的感情和认同。在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大学语文还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去鉴赏文学,挖掘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意蕴,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和审美价值的深入分析,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脉络和历史背景,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走进传统文化。这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更加主动地探索和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使他们更加坚定地走好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二、大学语文在美育视域下的审美价值
美育的核心在于审美教育,大学语文课程在美育方面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第11版,整册教材十二个单元,每个单元有一个共同的人文主题,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阅读和分析这些精心挑选的文学作品,从作品本身魅力出发,发挥其潜在的润泽作用,引导学生在兴趣和愉悦中,最终得到感,受到熏陶,让真善美成为学生自觉地向往与追求。
以该教材中的“礼赞爱情”单元为例,特别是第六单元中选入的《蒹葭》一诗,充分体现了古典文学在美育中的重要作用。《蒹葭》以其清新脱俗的语言风格、深情款款的情感表达和生动鲜明的形象塑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审美空间。通过阅读这首诗,学生能够学会欣赏和感受作品中那种朦胧而真挚的爱情之美,从而逐渐培养出对美好情感的敏锐感知能力。“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几句诗以苍翠的芦苇和洁白的霜露为起兴,创造了一个自然朴素、清新野性的意境。芦苇的苍翠、白露的晶莹、河水的柔软以及伊人的神秘,共同构成了一个朦胧、恬静、清新的画面,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自然之美和爱情之美。这种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和意境的营造,正是美育中审美感知能力培养的重要体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几句诗表达了追求者对伊人的执着追寻和伊人的飘忽不定。这种爱情的含蓄闪烁和追求者的执着努力,构成了诗歌中独特的情感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这种情感的真挚和深沉,由表及里,逐渐提升到在精神、灵魂、生命境界有所感发。
学生在阅读作品中,可以学会欣赏美、发现美,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这种审美能力的提升,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敏锐地捕捉和感受美的事物,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他们的艺术鉴赏力和精神境界。
三、大学语文在美育视域下的思政价值
在徐中玉看来,让学生“成人”是大学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他曾说过:“文化人对民族、国家要有自觉的责任担当。单元主题“仁者爱人”、“和而不同”、“以史为鉴”、“胸怀天下”、“故园情深”、“礼赞爱情”、“洞明世事”、“亲和自然”、“关爱生命”、“浩然正气”、“冰雪肝胆”、“诗意人生”,在总体上传递出我们中国人国有的人文传统与现代思想观念相贯通的理解。可以说,倡导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将“文化育人”的境界推上“通识育人”的最高一重。专业和学术前沿或因时而变,但经典和通识却历久弥新。
以该教材中“浩然正气”单元为例,特别是第十单元中选入的《狱中上母书》一文,深刻展现了文学作品在思政教育中的独特价值。《狱中上母书》是明代抗清英雄夏完淳在就义前写给母亲的诀别信,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国家的忠诚、对母亲的深情以及对正义的坚守。在《狱中上母书》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成为了激发学生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学生通过阅读,能够深刻体会到夏完淳面对生死抉择时的无畏与坚定,以及他为国家、为民族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这种情感的激发,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更激励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积极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狱中上母书》中夏完淳对母亲的深情告别,也为学生提供了关于亲情、孝道和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文中“不孝完淳今日死矣,细君(妻子)弱子,托付诸兄”等句,展现了夏完淳在生死关头对家人的深深挂念和责任感。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亲情的力量,更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在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不忘回馈家庭和社会。
在“大思政”背景下,大学语文作为文化传承、审美教育与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其内涵与价值愈发凸显。通过深度解读与分析文学作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素养,更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结语
美育视域下大学语文的价值意蕴在于其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思政价值的综合体现。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应继续发挥大学语文在美育和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我们也应不断探索和创新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学生成长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齐晓琪. 美育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究[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6(2):34-37.
[2] 郑树柏. 美育视域下大学语文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3,42(3):179-183.
[3] 徐中玉.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