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是一种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手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但是将使原来排便路径从会阴处转移到腹腔,同时,患者身体也失去对排便的控制,这不仅加重患者的精神压力,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也造成一定的阻碍[1]。因此,本研究分析标准化护理模式应用在直肠癌术后结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改进护理计划奠定基础,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70例直肠癌术后结肠造口患者,研究对象为2022.3-2023.2。纳入标准:符合直肠癌术后结肠造口治疗标准,无沟通障碍。排除标准:合并多器官损伤者;将患者抽签方式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有35例患者。实验组:男性13例,女性22例,年龄51~76岁,平均63.86±0.34岁,对照组:男性14例,女性21例,平均64.03±0.31岁,两组之间数据比较,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依据传统护理,对造瘘术前进行检查,明确造瘘术前的关键环节,进行健康教育,增进患者对造口病的认识,定时清除造瘘术中的垃圾,并替换造瘘袋。建议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做好心理疏导,出院后进行定期的电话回访。
实验组采取标准化护理模式:①建立规范化护理体系:建立规范化的护理团队,根据国内外的相关资料和实际工作的实际情况制订规范化的护理规范,完成详细工作规则,由小组成员定期召开例会,针对已制订的护理规范主动探讨各种护理管理中的问题;分析系统实施中的缺陷,根据系统的实际运行状况和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对策,并将其落实到实际操作中。②规范化护理措施:对患者及家人做好术前卫生教育,使其了解建立结肠造口意义,明确操作方法和切口的部位,使患者事先知道结肠造口的种类;同时,将造袋器及其他附属品的外形介绍给患者,使患者对造孔术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也可以用健康手册和图片来增加患者对造口术认识。②术后造口处理:对患者的造瘘术进行全面的评价,并引导患者和家人注意造瘘处的血流状况,在每个造瘘袋更换过程中动态地评价病人的状况;提倡患者和家人一起参加造瘘袋的更新工作,向患者介绍造瘘袋的相关知识。在患者康复过程中严密观察病人的肠道功能,如皮肤完整性、粪便性状、造口袋有没有漏水等,引导患者和家人注意造口袋中的异味、胀袋等问题,在病人对肠道造口的护理有一定的认识后可以指导患者尝试自己更换造口袋,并对病人的操作技巧进行评估,对患者实施专科咨询,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
1.3观察指标
研究指标:知信行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知信行评分分为采用知信行量表,评估患者对肠造口健康知识、健康信念、健康行为的掌握情况,肠造口健康知识0-15分,健康信念量表0-75分,健康行为量表0-40分,分数高则表示知信行好。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 SPSS22.0软件对标准化护理模式效果进行统计,以(n,%)表达并发症发生率,并通过卡方检验。知信行评分以(x̄±s)来表达,t进行指数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验组、对照组知信行评分比较
实验组知信行评分高于对照组,有意义(P<0.05),见表1所示:
表1实验组、对照组知信行评分比较(x̄±s;分)
2.2实验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实验组并发症(造口旁疝、皮肤黏膜分离、周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对比有意义(P<0.05),见表2所示:
表2:实验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直肠癌为一种发病率高、危害大的恶性肿瘤,除手术治疗外还需进行肠道造口治疗。很多患者由于自身的大便习惯的变化而产生异常感觉,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要改变患者对病情的认识,增强患者克服病情的自信,应加强病人的护理措施[2]。常规护理方式比较随意,仅限于对患者进行有关病情的口头介绍,患者所学到的专科护理知识十分有限,不能提高患者对造口的护理能力。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可能性。标准化护理模式可以对肠内瘘术后患者进行高效的护理引导,达到对患者进行医疗质量监测的目的。使造口术前护理工作更加规范,更好地预防术后并发症。在临床实践中标准化护理措施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护理,不仅可以预防造口外漏,并能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强化患者造口的护理技巧的了解,增强患者的自理能力,使患者在离开医院以后可正常生活[3]。
综述,直肠癌术后结肠造口患者应用标准化护理模式可减少并发症,使患者提高疾病知识掌握度,改善不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