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 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高州位于茂名代管县级市,是广东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州木偶戏,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冼夫人信俗,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州木刻画等。其中高州木刻画历史悠久,这种以刀代笔的方式以当地的特产枝松木作为载体刻画形象,画面效果质朴细腻,有单色和套色之分。将家乡的“非遗”文化引进校园,以家乡的特色文化为主题,为传承弘扬了家乡文化,培养了师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奠定基础。
一、探索“非遗”潜在的教育功能,激发师生的爱国爱乡意识
(一)“非遗”文化民族性
高州木刻画源于唐朝。在古代,民间匠人就用于制作“门神”、“ 契据”、“ 年画”等民间艺术,以满足当地人们对生活的憧憬。年画作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含有祝福、吉祥、喜庆之意。大部分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在高州,多为寿星祝寿、祈福迎祥、鱼跃龙门、趋吉避凶等题材。在春节粘贴年画在本地普遍,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给本地老百姓家增添欢乐的气氛,寄载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高州木刻画从古到今一直以古朴的匠心精神不断发展,逐渐完善形成当地独特的民风民俗文化载体。这种木刻的形式制作门神、神牌、符咒等比较易于使用和传播,因而在民间一直广为流传。在现代,当地依然流传着有着春节粘贴门神、年画、节气粘贴符咒的习惯。纵观历史,它不仅是茂名高州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校不光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还兼顾着推动,传承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高州木刻画植根于地方,有着浓厚的当地民俗风情。通过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民族技艺的热爱,弘扬中国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营造学生传承发扬传统文化提供良好氛围。
(二)“非遗”文化时代性
CCTV《中国影像方志 高州篇》的播出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千年高州的独特魅力。在耳濡目染中,了解到高州木刻画一代代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版画艺术家运用自己力所能及版画创作宣传抗战的爱国精神。一幅由莫伦创作于1944年的版画作品《老妇》,刻画的手法细腻,写实了描绘了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却有着异常坚定的神情。通过对创作背景的了解,此画由莫伦的母亲作为原型,象征着千千万万坚强的母亲形象,成为了抗争题材的经典力作。高州也成为了中国南方抗战的大后方,通过版画宣传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报效祖国。正如列宁所言:“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下来的对祖国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以黄文山为代表一批批爱国爱家的青年知识分子,刻写解放初期人们艰苦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美丽华章。高州木刻版画同时也有高州农民版画的美称。高州著名的版画家卢西林在新时代背景下,创作了《岭南果香》、《海港新景》、《南海新市》等立足当地的版画作品,引导业余爱好者投身到版画创作中,作品描绘了人们耕作、生产、丰收等农民熟悉的题材,具有质朴感人,浓郁的生活气息。版画家们通过手中的刻刀,雕刻着社会发展和历史的变迁,充沛的生命力歌颂美好生活,创作了一批批优秀的经典作品,并在省会进行展出,此举得到全国美术界一致认可。高州也一度被誉为“版画之乡”。张宗俊版画作品《歌舞到田间》描绘了金灿灿的稻田边,迎风起舞的农村姑娘、拉二胡的小伙、劳作完稍作休息的乡亲们,画面淳朴敦厚诠释了农民热爱生活,艰苦奋斗的劳动场景。张宗俊先生创作的既具有地方特色的《油城报晓》被邀请挂在北京的人民大会堂内。晚年的张宗俊虽寄居在广州。然而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秘书长孙晓枫先生评价道“张宗俊先生给自己的画室起名叫“思山楼”,他思念的不仅是山,更是越过重峦叠嶂的家乡。他浓浓的乡情以及一生的风尘便寄寓在这三只平静的字眼中。”高州木刻画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一些优秀的版画作品被邀请到国外进行展出,可见当时的高州木刻画以它独具的魅力在全国的版画浪潮中占据一席之地。这也是一代代版画人为我们年轻一代爱国爱乡树立榜样。
(三)“非遗”文化的地域性
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用“唯用一好心”为茂名人传递了正确的价值取向,是茂名人人称颂的巾帼英雄。也为版画艺术家们提供了创作的源泉。省级高州木刻画传承人吴思志先生创作《岭南圣母图》描绘了洗夫人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勇事迹。吴思志先生创作的《荔枝丰收图》刻写这有着“大唐荔乡”之称高州人们努力耕作,收获荔枝的喜悦。其木刻作品被载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低年级读本。参与魅力中国城角逐中,以代表茂名特色赠与友邦城市。除此之外还有创作有《好心湖胜景图》、《田园晨曲》等具有地域性特点的优秀作品。高州木刻版画印证高州这座拥有千年文化沉淀的发展史,同时展现了油城的崛起。茂名版画家吴楚杰先生创作的《火炉丹心》、陈达举先生创作的《炼塔倩影》、梁慧明先生创作的《新装置》······无不体现了版画艺术家们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精神。
二、“非遗”入实践,感染学生爱国爱乡意志
高州木刻版画“非遗”资源教育强大,利用“非遗”与美术课程整合,拓展绘画课程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同时也发扬地方特色,培养“非遗”文化传承人,摆脱许多“非遗”技艺濒临失传的尴尬境地。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州木刻画一直是一种以刀带笔,以当地枝松木或其他木板为载体,通过寻找素材、画稿、刻制、印刷进行创作。创作题材和刻制手法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色。为进一步深化“非遗”入课堂,让“非遗”在传承的基础上得到弘扬,赋予时代的特色。通过带领学生走访著名非遗文化传承人吴思志工作坊学习考察,直观学习高州木刻画的制作过程,引领学生从茂名本地水果文化、海港文化、当地人文风情以及高中生活进行选题创作。然而版画创作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立足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利用藏书票这种简单易懂的小版画形式,运用收集图片,写生等方式绘画图稿、刻制、印刷帮助学生感受高州木刻版画的魅力。通过创作高州木刻画不忘的是前辈们爱国爱乡的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加深对非遗文化的理解,使藏书票的小版画创作教学内容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让高州木刻画这古老而充满魅力的特色文化更贴近学生的认知和生活。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美术知识,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结晶,把高州木刻画与高中美术课堂进行整合开发校本课程,发扬了当地优秀的民俗文化,让学生在“非遗”文化的熏陶下,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品德,实现非遗文化在青少年的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大根.中小学美术教学论[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2]张宗俊.刀笔岁月 张宗俊作品[M].不详,不详
[2]卢西林.卢西林从艺五十年[M].永达印刷有限公司印刷,1998年
[3]李宗乐、陈实、邱兴.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4]孙秀娟.利用地方非遗资源 提高学生核心素养[J].小学教学研究,2017年
[5]董有生.传承非遗文化 惠泽少年未来——记湟中县甘河滩镇沙尔学校非遗文化进校园[J].青海教育,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