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婚女研究生的婚恋心理分析及应对
杨秀君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杨秀君,. 未婚女研究生的婚恋心理分析及应对[J]. 心理学研究,2021.2. DOI:10.12721/ccn.2021.157010.
摘要: 本文认为,现阶段未婚女研究生的婚恋价值观可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现实兼理想型三种。本文对女研究生的婚恋心理的不同形态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建议高等院校应当在婚恋心理方面加强对于女研究生的教育。
关键词: 婚恋价值观;女性研究生;心理问题
DOI:10.12721/ccn.2021.157010
基金资助:

现阶段,研究生在我国属于典型的高知群体,在我国人才储备体系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女研究生的年龄通常情况下为22~30岁,她们的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同时还面临恋爱与婚姻的问题。若在适婚年龄没有处理好婚恋的问题,很有可能会引起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1]。经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女研究生群体在婚恋方面的心理仍然不够成熟,这方面的压力很有可能会延伸至学习与工作领域,为了促进女研究生的成长与发展,高等院校教育机构需要重点加强女研究生在婚恋心理方面的干预。

未婚女研究生的婚恋心理

现阶段,我国女研究生的婚恋价值观念具体可以划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现实兼理想型三种。实现型价值观代表一种务实、明确的婚恋心理,注重选择与自己学历相当、门当户对的,并且要求婚恋对象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理想型价值观代表追求高品位婚姻生活、注重婚姻爱情基础的婚恋心理,这种价值取向虽然高于现实,但大多数持该心态的女研究生都会朝着理想型的目标去努力[2]。实现兼理想型代表一种追求完美的婚恋心理,兼具现实型和理想型两种婚恋观念的特点,但在实现难度上相对较大,严重情况下还有可能会使女研究生错过婚恋机会。

女研究生在婚恋方面所面临的困境

由于现代社会强调男女平等,优秀女性可能会使男性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压力。部分男女在面对与自己能力水平相近的女性可能会选择“退而求其次”,而女性在锁定能力水平较高阶层的男性也可能会遇到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

随着社会公众媒体的日益发达以及商业化元素的不断渗透,腐朽思想、腐朽观念开始大范围流行,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开始出现被物化的倾向。男性普遍向“生产力”的方向被物化,女性普遍向“外貌”的方向被物化。而这种对于人的物化思想对于女性群体的影响更加严重,无论从哪个方面加以深造都很难抵挡外界对于女性外貌上的评价。

从主观的角度上来看,女研究生对于爱情生活难免会存在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思想,几乎所有的女研究生在内心理都已经锁定了一个标准,虽然自知无法寻找到具体的个人或竞争压力很大,但大多数女研究生都抱持“宁缺毋滥”的态度[3]

接受多年高等教育的女研究生,由于在婚恋方面有着更加丰富的见解,对于婚恋问题总是希望能够表现出更多的独立性与自主性。有些女研究生根本不相信所谓的“缘分”,有些女研究性则希望在“缘分”的范围内最大程度上争取婚恋关系上的主动性[4]。但行为上的主动又一定程度上局限了自己的择偶范围,往往会忽略其他男生的存在,甚至因此而缩小了自己的交友范围,不仅没有达到理想的婚恋状况,甚至还使自己在社交上缩小了活动范围。

女研究生更加坚信:女人要在家庭中有地位,首先需要经济独立。她们不会因为经济条件而依附于一个自己不爱的男人,不一定非得通过婚姻、依赖丈夫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她们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有自己奋斗的事业,可从中找到人生的乐趣和满足,婚姻、家庭并不是她们唯一的或最主要的生活内容。

应对女研究生婚恋心理问题的建议

加强社会舆论正面引导

未婚女研究生的婚恋问题不仅仅是个人问题,同时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媒体舆论应当加强对于未婚女性的关怀,不应再发表物化女性的言论,彻底摈弃“唯相貌论”以及“田园女权”的择偶理论,倡导“重视思想交流与心灵撞击” [5]。在社会舆论氛围有所改善的情况下,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其婚恋压力也会相应有所下降。

高校应重视并加强女研究生的婚恋心理教育

做好女研究生的婚恋心理教育工作是高等院校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然而,当前我国大多数高等教育机构并没有对这方面的工作给予充分的重视,并且也缺乏针对女研究生婚恋心理的研究。然而,现阶段我国女研究生的婚恋观念虽然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但并不能算是与时俱进,尤其是在西方腐朽思想和传统封建糟粕的影响下,许多女研究生在对婚恋有着极高期盼的同时却又十分明白现实的“骨感”,这种分裂又对撞的婚恋观念普遍给未婚女研究生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困扰。因此,新形势下的高等院校需要重点加强女研究生的婚恋心理教育,加深女研究生对于婚恋现象与婚恋行为的认识。比如通过专门的情感培训来进行适当的心理培训,或组织女研究生参与更多的课外活动,带领学生们走出教室,扩大女研究生的社交范围。

女研究生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未婚女研究生应当对男女之间的交流有更深层次的见解,共同寻求更高层次的价值理念和生活目标,而非将金钱、地位和相貌摆在首位。另外,女研究生学需要平衡学业与情感生活之间的关系,扩大社交圈,多参加社交活动,增加择偶机会。正确处理事业、学业与婚恋之间的关系,使各部分相得益彰、相互促进。解决好婚恋问题,能够使家庭生活成为促进事业、学习发展的动力,不仅可以摆脱情感上的困扰,还能够取得事业、爱情的双丰收。

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女性的婚恋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女研究生作为我国高知女性的典型代表,对于婚恋问题有着更加独特的见解。高等教育机构在指导女研究生婚恋观念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于学生们的了解,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策略,丰富女研究生们的情感世界。

参考文献

[1]张丽娃,柏燕. 师范院校女生婚恋心理现状的调查分析与教育策略研究[J]. 大理学院学报,2008,7(11):75-77.

[2]周均东. 师范院校女生婚恋心理研究的价值意义和逻辑思路[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8(03):85-88.

[3]严蔷薇,龙玲. 论女教师对女大学生婚恋心理危机干预的优势和方法[J]. 才智,2011(10):294-295.

[4]刘筱丹. 90后女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及心理教育引导——以广西某高校为例[J]. 法制与社会,2016(29):176-177.

[5]金化伦. 诗经时代的婚恋心理和婚姻观念——兼论中国古代婚姻标准的发展历程[J]. 河池师专学报(文科版),1988(04):33-36.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