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教学情况
本次语文学科的模拟试讲共计15人参加,分为三组,分别是小学组、初中组和大学组依次进行讲解。每次展示在20分钟左右,同学们讲解分为三个步骤:依次是导入、知识内容、总结以及练习,再导入中运用的方法分为案例分析、视频以及图片。因为导入是使各个章节内容前后连贯,所以控制时间一般在2到3分钟左右。而知识内容按课本的编排先是对知识点进行讲解,而在讲解的过程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以及语言表达技巧,并且在知识点讲解中会有互动以及提问环节。因为知识点内容是整个教学的关键所以讲解的时间大致在15分钟左右。最后总结分为图表以及文字。因为总结是对前面知识的再次加深,给学生再次一个逻辑整体框架,所以时间一般控制在2分钟左右。
2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2.1教学方法
在本次模拟试讲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模拟教师讲课还是偏重传统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点的灌输,没有将语文思维体现在教学中,进而使知识的理解过于死板,没有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这门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价值。
2.2教学内容
由于语文学课是一门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因此注重培养学生日常生活独立交流的能力,在语文课堂中应该占很大比例,但是有部分语文教师确忽略这个环节,最终导致课堂知识太抽象,使学生不易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理解,学到知识不知道如何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
2.3教学风格
在教学风格上大部分语文教师中规中矩,依据教材和课标,按部就班的进行课堂教学,主要是对语文知识的框架整理和灌输,让学生去死记硬背相关概念和知识点,造成课堂就是使学生发现不了语文本身的乐趣以及意义。
3语文教学改进的建议
3.1教学方法
在整个教学方法上还是不要只注重知识单一的灌输,而是要在课前根据学生的学情,精心准备合理的教学内容;准确掌握教学目标,明确课堂重难点;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语文思维的培养。从而让学生通过学习和理解课本知识内容,进一步拓展延伸,从而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及审美体验,进而更好的了解社会、欣赏万物、认识世界。
3.2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该图文结合,语文教材中插图有的突出了本节课重点,有的描绘出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形象,还有的可以凸显课文最重要的故事情节,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形象生动的插图,在教学中,出示图画,激发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展开联想,品味图画,从而更好的品读课文。比如在教学中《再别康桥》是一篇优美写景的抒情诗,夕阳下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潭水清澈,天上的彩虹映照其中,通过图片展示,可以让学生在感受到诗人描绘的美景,体会绘画美感,进而体会诗人对康桥周围美景的喜爱和不舍之情。
此外,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恰当灵活地使用简笔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象直观地层示课文内容,而且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在《小马过河》的课文中,通过对故事中的小马、小松鼠和牛进行简笔画,让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小马是怎么过河的,从而更深刻地体会独立思考,勇于实践,具有探索精神的重要性。
3.3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也是一种教学艺术,这一艺术水平的高低对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在语文课堂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自己所学的其他内容进行总结补充,从而拓展语文学科内容,使语文学科不在枯燥乏味。心理学研究表明,教法生动、新颖,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法不断变化与更新,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进行《将进酒》时,一位模拟老师在朗诵诗歌时,中间穿插用粤语来进行朗诵一两句,让学生感受一下古时候的读音,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对古音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进而使课堂多了些风采,少了些枯燥。还有一位模拟老师在讲《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时候,在开始的导入引出一个贴近实际生活的案例,比如在疫情期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我们强大的祖国是如何保护广大人民群众,并且在案例讲述中请听课学生的回答,他在疫情期间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用贴近实际生活的例子,使学生深入感悟祖国的强大。进而使听课的氛围立刻就被调动起来。使本节课的课程内容更深刻的映在学生的脑海里。
此外,教师采用准确精当、生动形象、抑扬顿挫且富有启发性的课堂教学语言。循序渐进的进行阐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采用启发性的语言,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抑扬顿挫的语调,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生动形象的语言,让学生更好的获得情感上共鸣,并为教师独特教学风格所吸引,从而在学习理解和欣赏的过程中获得新知。
4结语
语文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方面发展的教育活动。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什么知识,而是让学生们去感悟人生、理解社会、欣赏世界。教学艺术追求教学的审美创造,给语文的课堂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存在更加关注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忽视艺术陶冶、审美能力的培养等问题。本文对教学艺术研究就是为了凸显语文教学中也应蕴含审美特征与艺术本质,释放教学的审美功能,放大、创造教学之美,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师生获得审美熏陶。因此,教师应掌握教学艺术,通过独特的风格和技巧,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营造精彩有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