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主要关注病患的心理状况,通过了解病患的心理变化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护理策略,从而提高护理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尤其对于急诊病患,病情较急且复杂,患者及家属均会表现出特别焦虑、紧张,对这些负面情绪,就要求护理人员多多关注,疏导不良情绪[1]。为研究心理护理应用于急诊抢救室中的效果及策略,以我院部分急诊抢救病患为研究对象,对这种心理护理效果及策略进行观察研究报道。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观察对象
实验研究时间开展自2018年6月~2019年6月,该研究时间范围内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抢救患者共138例,入组患者皆已排除精神严重障碍者,患者病情均较紧急严重,患者家属均同意参与本次实验。采取数学随机方法进行两组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69例,前者组中男34例、女25例,年龄区间自34岁到75岁、年龄均值为53.42±4.71岁。后者组中男38例、女31例,年龄区间自38岁到76岁、年龄均数54.49±3.96岁。数据之间的比较,经统计处理,差异并不大(P>0.05)。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
采取的是常规护理策略。如患者有伤口的,给予有效的消毒、包扎,最后缝合伤口,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医疗就住环境,对待患者和家属要有礼貌,尊重患者,不得用呵斥语气。
1.2.2观察组
采取的是心理护理策略,具体方法如下:(1)耐心沟通。急诊抢救患者和家属在面对突发疾病时,往往会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面对,不懂病情,这种情况就需要护理人员多多安抚患者及家属,让患者及家庭均能感受到医生和护理人员的重视、关心。对于患者的病情变化,护理人员要客观的、耐心的为其讲解,注意礼貌,倾听患者的多种诉求,通过耐心的沟通帮助患者解决问题,化解矛盾。(2)针对慢性疾病发作者,需要护理人员帮助其树立信心,由于慢性疾病患者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病痛折磨,很多患者已经对疾病的救治失去了信心,因此护理人员不仅要做好基本护理,还需要掌握患者医治的具体情况,可通过利用开放式提问手段,让患者和家属主动讲解临床接受治疗的困惑,增强护理人员在患者心中的信任感,为其介绍相应疾病成功治疗的案例[2]。(3)对于有自杀倾向的患者,需要多方面多加鼓励,这种患者已经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对生活不抱希望,可以通过肢体语言安抚患者,给予人道主义关心,密切观察患者,避免二次轻生[3]。
1.3护理效果评价指标[4]
护理质量评分、满意度评分均满分100分,分数越高,护理效果越好;另外了解抢救成功情况及有无纠纷。
1.4统计学检验
对护理质量评分、满意度评分的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x2检验;抢救是否成功、有无纠纷的数据,计量数据以(x̄±s)为表示,用t检验。以上数据均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做处理,假设检验标准为P=0.05,小于该值时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表1比较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87.65±5.14)、护理满意度评分(95.02±2.28)均较高,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具有差异意义;在抢救成功率、护理纠纷方面,两组对比差异值均有意义(P均小于0.05)。
表1对比两组患者各项指标
3讨论
急诊抢救患者绝大多数病情较紧急,同时具有较高的伤残率,且死亡率也较高,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了很大的威胁,在这种情况,患者和家属均会有较大的心理波动,不知道自己的生命是否得到成功的抢救,均会较慌乱,较大的心理负担。为了缓解这种不良情绪,需要专门的护理人员重视这一部分,给予必要的心理护理,增强患者和家属的信心。
为此,我院提出了对急诊抢救患者采用科学的心理护理策略,针对患者不良、低迷的情绪,给予及时疏导,对于慢性病发作患者,采取成功病例讲解,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让患者更加相信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和传统护理式比较,心理护理方案更有益于急诊抢救患者的效果,尤其对于有轻生想法的患者,要帮助患者朝着人生正确的方向引导[5]。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在抢救成功率、护理质量、满意度评分方面,均表现较优,而且纠纷发生率较低,对照组对比,差异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本次研究也得到了如此验证,常规护理也具有一定的应用效果,但采用心理护理策略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李佳艳.心理护理在急诊抢救室中的效果及策略研究[J].养生保健指南,2019,(18):178.
[2]孙丽娟.叙事护理在急诊应激患者及家属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家庭医药,2018,(10):273.
[3]周利群.上消化道大出血舒适护理用于急诊抢救室的效果观察[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2):217-218.
[4]郭伯珍.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抢救室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9):93,96.
[5]管癸芬,何钰熙,周泽和.急诊抢救室患者心理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J].医药前沿,2013,(21):1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