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产妇因首次分娩,遂经验不足,常伴有不良情绪,如不妥善处理,可增加机体应激反应,导致分娩期间异常事件和产后抑郁等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显著提升。然而常规护理缺乏主动性、特异性,使得护理内容难以满足初产妇的需求[1],不适宜推广应用,遂应深入研究,旨在提出更为理想的护理模式。本次研究以我院初产妇为例,分析助产士结合家庭陪伴式护理的干预价值。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我院接收的初产妇中抽取48例纳入此次研究,研究时段:2023.02-2024.02,并将随机法作为分组依据,设置组别为:对照组、观察组。
对照组:年龄范围:23岁-34岁,平均(28.36±1.34)岁;孕周:33周-40周,平均(36.17±1.15)周。
观察组:年龄范围:22岁-33岁,平均(27.85±1.26)岁;孕周:34周-40周,平均(36.32±1.23)周。
以上资料对比p>0.05,无显著差异。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完善产前检查,评估初产妇机体状态,分析分娩期间的风险因素,提前做好应对措施;指导初产妇正确的呼吸技巧以及用力技巧,便于促进产程的顺利进行;整个产程中,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待分娩结束后,立即将产妇送回病房,并告知分娩顺利进行,尽快使母婴接触,尽快吸吮,促进子宫收缩,预防产后出血等并发症[2]。
观察组:助产士结合家庭陪伴式护理:(1)组建小组:由科室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组成,定期培训,不断提升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并整理相关材料,明确初产妇的常见护理问题,结合经验,制定护理计划(2)家庭化护理:改造病房,可适当摆放花卉等,提升病房的温馨程度,使初产妇感觉在家中一样,并叮嘱家属做好陪护,给予家庭关爱和支持;强化健康教育,向初产妇讲述分娩的过程、需要配合的工作、用力技巧、呼吸技巧等,提升初产妇的认知度,消除紧张感,并耐心解答其疑问,消除其顾虑,必要时可分享成功案例,增强初产妇的信心,协助其做好分娩准备[3](3)定期会议:定期展开教育会议,邀请各个初产妇参与,大家可以在会议中相互交流经验,相互鼓励,提升心理支持,降低内心不良情绪;会议中,需要叮嘱围产期需要注意的事项,并叮嘱初产妇保证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多饮水,按时排尿,满足机体营养需求,禁辛辣、油腻等食物,并在机体耐受的情况下,适当做散步等活动,促进血液流通,加快胃肠蠕动,并于运动完后,充分休息,养精蓄锐(4)临产护理:叮嘱产妇放轻松,安排导乐人员全程陪护,并同意家属陪同,为产妇提供情感支持,以正确的呼吸和用力方式,促进产程进展,并用鼓励性的言语,增强产妇信心(5)分娩后护理:密切监测胎儿情况,尽快让产妇接触到新生儿,以抚摸等方式,拉近母婴关系,降低产妇不良情绪,同时加强产妇子宫收缩等方面的监测力度,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并指导后续哺乳方式和个人卫生清洁方式等,提升产妇的自我护理技能和母乳喂养技能等。
1.3观察指标
分娩方式:包括自然分娩、阴道助产以及剖宫产。
产后抑郁评分:利用SDS量表进行评估,临界值53分,得分越低越好。
分娩不良事件:包括会阴感染、产后抑郁、产后尿潴留以及产后大出血。
1.4统计学分析
选取统计学软件SPSS25.0中的卡方与t检验处理文中数据,结果p<0.05,数据统计学意义显著。
2结果
2.1 分娩方式
如下表一,观察组剖宫产率以及阴道助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
表一 分娩方式 n(%)
2.2 产后抑郁评分
详见表二所示,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
表二 产后抑郁评分 (x̄±s)
2.3 分娩不良事件发生率
如下表三所示,观察组较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
表三 分娩不良事件发生率 n(%)
3讨论
多项研究表明,自然分娩是最佳的分娩方式,相比剖宫产而言,可最大程度降低产后并发症发生率,但自然分娩需要产妇绝对的配合,并伴有较大的疼痛感,使得很多产妇伴有不良情绪,尤其对于初产妇而言,极易因不良情绪增加机体应激反应,遂科学的护理,有助于保障良好的妊娠结局。
助产士结合家庭陪伴式护理可以为产妇提供全程的指导和帮助,从而满足产妇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需求,帮助其顺利分娩,并且,助产士结合家庭陪伴护理可以帮助产妇感受到家庭的关爱和温馨,降低内心压力,使产妇感受到情感的支持,从而顺利度过围产期,再加上导乐护理人员的全程陪同,可以借助有效的呼吸和用力方式,促进产程进展,规避风险因素,再经分娩后的专业指导,从母乳喂养、密切监测等问题上,解决产妇分娩后的诸多需求,从而提升产妇的安全感,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助产士结合家庭陪伴式护理可以显著降低初产妇产后抑郁等分娩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并有效提升自然分娩率,效果显著,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