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二、教育是保证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途径,由于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不够完善与资金匮乏的前提下,针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乡土教材开发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根据对不同地区民族文化的实际情况开发出符合该地区的乡土教材,在教学中有效反映了该地域民族文化的特性与地方性知识点,弥补了国家统一化课程教材在民族地区教学中的短板;二是乡土教材的开发开发与利用不仅符合教学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而且有助于培养当代青年学生认识乡土和热爱乡土的观念意识;三是在艺术教育中融入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使学生在艺术创作中实现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三、乡土教材开发的意义与可行性
近年来,广西的艺术设计高等教育越来越趋向国际化发展。受传统本科课程体系的影响,在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还缺乏特色,缺乏有针对性的基础教材,地方性知识与普适性知识衔接不够,专业教学与区域特色之间还没有找到真正的结合点。在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模式中,国家统编教材体现的是文化的统一性, 乡土教材凸显的是文化的多样性, 校本教材彰显的是文化的个性,后二者是前者的重要补充,体现地方多样性和文化的独特性需求。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12个世居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与之相形成的优秀文化资源,乡土教材的开发一方面采取适当的方式因地制宜地进行教材内容素材进行收集与开发, 将民族文化资源纳入艺术设计基础教材编写范畴, 充实并丰富艺术设计类教材的多样性,同时还能与国家教材的标准相统一,也是艺术设计乡土教材开发的前提。另一方面,乡土教材开发是对各少数民族文化的选择与建构,来自不同文化母体、生活方式和成长环境的学生,其个体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得到重视与反映,这就要求课程知识和教材内容具备特定的情境条件与“土著观点”,从而实现教育中的“求同存异”个体发展主张。
三、乡土教材开发的具体策略
(一)建立科学、系统的乡土教材理论体系
乡土教材在中国已有一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各个时期对乡土教材的开发与研究程度不尽相同。由于乡土教材开发研究的理论构建不够完善,开发和编写的思路不够清晰,缺乏学科多元化的视野,缺少一个相对的固定范式和开发标准,所开发和标写的乡土教材出现种类不一,内容粗浅,甚至教材内容与当地实际不翔实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土教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建立科学、系统的乡土教材理论体系是开展乡土开发与研究的关键因素。首先,制定系统化、结构化的乡土教材研究开发理论体系,设立相应的教材编写管理组织机构,对现有乡土教材的结构进行优化。其次,专家学者或教材管理机构需对当前乡土教材的研究开发进行论证,以学科多元化发展为切入点,制定一系列乡土教材开发的标准与编写大纲,打破教材编写者的学科局限性,丰富教材内容,增强多学科视野。
(二)明确教材内容开发的本土性、生活性与实用性特征
乡土教材的研究开发要在一定的理论性体系内进行,而教材内容的选择与呈现同样突出本土性与科学性。第一,乡土教材内容要突出地域性特征,根据不同地区地域民族的民俗文化、生活方式、宗教文化等独特性。例如动画设计专业的《动画编剧》课程,师生深入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创作素材的考察与收集,将少数民族民间传说作为剧本素材,并将其整理成特色教材内容,最终创作出具有广西少数民族浓郁特色的动画作品,展现广西少数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第二,乡土教材内容的编写要体现要与时代知识有机结合,以现代发展观与审美观对传统文化进行知识重塑,使学生在吸取本民族文化养分的同时,也能适应社会行业发展的需要。第三,乡土教材内容素材的采集与设计要与时俱进,内容信息准确,形式有趣多变,图文并茂,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教材的推广应用度。
(三)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也是乡土教材编写的主要参与者或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艺术类教师习惯了图像研究,仅仅只是对民族传统图案的构成形式和图案本身有浅显的认知,但对这些图案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知之甚少,在教学中也仅仅是从设计的角度去强调这些图案,和民族艺术本体的表现形式而已,缺少文化素养,所编写的设计类乡土教材就缺乏深度与应用价值。因此提高教师专业素养能力,定期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采集教育资源,并通过研讨和观摩不但积累新的知识,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发挥校内外合力,扩大乡土教材的推广价值
乡土教育贯穿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但由于教育性质的不同,学校教育仍是学生接收知识最系统最直接的教育主场,学校应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对课程内容进行针对性改革,并研究开发一些列有特色的乡土教材和校本教材,依托本地区地域优秀民族文化,从民俗艺术、地方经济、历史文明等方面挖掘教育资源,形成完整的乡土教材体系。但由于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教育水平不够发达,资金短缺成为乡土教材开发与推广的一大障碍,尽管国家和地方在教材开发上有一定的资金支持,但从长远的推广应用目标来看有后力不足的情况。为了激励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参与到乡土教材的研究开发项目中,也为了扩大乡土教材的推广力度和应用效果,学校应争取与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各界组织和行业机构的支持,发挥校内外合力,帮助学校能顺利完成校本课程及系列乡土教材的研究开发。
四、结论
开展乡土教育应从课程和教材作为改革切入点,把乡土教育与各艺术设计具体学科及本地区民族文化相结合,探究具体、有针对性的乡土课程资源与教材理论体系,不仅有利于实现学校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功能,而且有利于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是中国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一部分,传承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艺术文化资源的同时,也在传承着本地区的风俗文化。学校是艺术教育实施的重要基础,研究和开发高质量的艺术设计类乡土教材是传播本地区的艺术文化,对广西地方和民间艺术与文化的传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飞飞(导师:尹爱青),基于地方文化传承的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天津为例,东北师范大学,博士(专业:课程与教学论),2011;
[2]罗利群,黄敏,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地区乡土教材开发与建设实践策略研究[J],荆楚学刊,2019-06-13 ;
[3]张爱琴,民族地区乡土教材的开发模式与功能 ——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中央民族大学,博士,2010。
作者简介:陆玲,广西桂林人,现就职于广西艺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讲师,长期从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管理工作,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