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着镣铐也能翩翩起舞——论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发挥空间
​王晓婷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王晓婷,. 戴着镣铐也能翩翩起舞——论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发挥空间[J]. 文学研究,2021.2. DOI:10.12721/ccn.2021.157009.
摘要:
在传统翻译观中,译者被冠以“语言搬运工”的称号,一直处于边缘地位,是既要服从于作者、又要从读者视线中消隐的“幕后”工作者。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央,从“幕后”走向“台前”,从“语言搬运工”变为信息传递、情感沟通、文化交流的重要参与者,其主体性问题开始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文学翻译作为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在理解、释义、表达这三个文学翻译阶段中,能动作用与制约作用此消彼长,译者主体性的发挥空间也有所不同。本文将结合文学翻译中的具体实例,分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各个阶段的发挥空间,旨在为译者于文学翻译实践中适度发挥主体性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 译者主体性;译者地位;文学翻译;翻译阶段;发挥空间
DOI:10.12721/ccn.2021.157009
基金资助:

一、译者地位的转变——从“幕后”到“台前”

纵观人类历史长河,翻译对于人类文明进步、世界文化繁荣的贡献居功至伟。然而,在传统认知中,翻译及其背后的默默付出者——译者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传统翻译观认为,译作依原作而生,没有原作,何来译作?故翻译的价值无法与创作相媲美;又因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作者是创作的主体,译者也就自然而然地退居次位,成为既要服务于作者、又要隐于“幕后”的工作者。无论是主张一切应以原文为中心的“原文中心论”,还是要求译者从译文中“消隐”的西方“隐形论”,都对译者提出了几乎无法实现的理想目标。一方面,照原文之本対译死译着实有悖于译者的良心,另一方面,不留任何翻译痕迹、实现从原文到译文的无损转化更是译者难以企及的高峰,久而久之,译者便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无疑,这从一定程度上打消了译者从事艺术再创造的积极性。20世纪70年代,西方的翻译研究开始出现“文化转向”。德国哲学家沃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在《译者的任务》[1]中提出,译者的任务不是复刻原文,而是调动主观能动性重新阐释原文,使原文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以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苏珊·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为首的“操纵学派”更是主张“翻译就是文化改写”[2],这不仅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还使人们逐渐摆脱对于翻译和译者的片面认识,赞成译者在翻译中发挥一定的主体性。自20世纪80年代起,“译者主体性”作为术语逐渐进入中国学者的视野。袁莉认为,译者是翻译的“唯一主体性要素,处于翻译的中心”[3]。杨武能不仅着重强调了译者发挥的主体性作用,还指出原作和目标读者是限制译者主体性发挥的两个重要因素[]。查明建和田雨认为,“译者主体性不仅体现在译者对作品的理解、阐释和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也体现在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的文化目的、翻译策略和在译本序跋中对译作预期文化效应的操纵等方面”[4]。综上所述,译者主体性已成为翻译研究中的一大主题,译者从边缘走向中央,实现了从“幕后”到“台前”的转型。

二、译者主体性的定义

关于译者主体性,国内尚没有统一的定义。

查明建、田雨将译者主体性界定为“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译者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审美创造性[5]。廖志勤在查、田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译者主体性的内容,认为译者主体性就是“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时代文化语境和翻译对象的前提下,在思想意识、文化价值取向、翻译理念及审美意识层面上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主观能动性,以实现预期翻译目的”[6]

屠国元、朱献珑指出,“译者的主体性就是指译者在受到边缘主体(原作者和读者)或外部环境及自身视域的影响制约下,为满足译入语文化需要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它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目的性、创造性等特点。从中体现出一种艺术人格自觉和文化、审美创造力。”[7]由此可见,学者们尽管并未对译者主体性做出统一界定,但对于译者主体性中的几个要点普遍持认可态度:①译者主体性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②译者在发挥主体性的同时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作用,如原文的内容、原文作者的语言风格和审美情趣、译文读者的审美要求及期待、时代文化背景等等;③译者发挥主体性是为了实现某种翻译目的;④译者主体性主要体现在思想意识(充分调动知识储备)、审美意识(深入品鉴作品之美)、文化意识(准确把握文化取向)、创造意识(灵活发挥创造潜能)等层面上。因此,本文尝试对译者主体性做出如下定义: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原文及原文作者、译文读者、时代文化背景等多重客体的制约下,为实现某种翻译目的,在思想意识、审美意识、文化意识、创造意识等层面上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

三、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发挥空间

相比于非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具有更广阔的发挥空间。由于文学作品集诗化的语言、生动的形象、深邃的思想、真挚的情感、鲜明的风格、无穷的意味于一体,译者在翻译的过程更需积极调动自身主体性,沉浸体验,深入品鉴,灵活发挥,能动性地开展“二度创作”。但在文学翻译的不同阶段,译者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能动作用与制约作用此消彼长,译者主体性的发挥空间也会发生变化。

(一)理解阶段

理解是文学翻译的第一阶段。若译者在理解上出现失误,释义与表达就会出现问题。如同穿衣服扣扣子,若是扣错第一粒扣子,剩余的便会一错到底。在这一阶段中,制约作用主要表现为:①原文内容对于译者的制约;②原文所处时代及文化背景对于译者的制约。而能动作用则主要表现为:在理解原文之时,译者充分调动自身的思想意识。制约作用较能动作用而言占上风,因此,译者主体性的发挥空间较小。试析下例:例1:“咱们先吃两杯,今日也行一令才有意思。”[8]

译文:- Сначалавыпьемподвакубкавина, затембудемиграть в «застольныйприказ».[9]

例1出自《红楼梦》,是贾母在大观园中招待刘姥姥时说的话。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吃两杯”不是“喝‘两’杯”,而是“喝几杯”,“两”是虚指。然而,译者却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在原文内容的制约作用下原封不动地将“吃两杯”译为“выпьемподвакубкавина”。可见,译者在第一阶段并未积极调动自己的思想意识,没有注意到“两”在中文里的虚指用法,从而出现误译。因此,即便译者主体性在理解阶段的发挥空间较小,但仍不可视之如无。作为读者的译者不仅要全身心地投入原文作者打造的世界,沉浸式地感受每一个人物、每一处情节,还要适度调动译者主体性,以期正确理解原文,为后续的释义、表达夯实基础。

(二)释义阶段

释义是文学翻译的第二阶段。文学翻译不是浮于表面的浅层含义的转换,而是藏于背后的深层含义的转换,这就要求译者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深入品鉴,批评分析,阐释原文背后的深层含义。在这一阶段中,制约作用主要表现为:①原文内容及原文作者写作意图对于译者的制约;②原文所处时代及文化背景对于译者的制约。而能动作用则主要表现为:在阐释原文之时,译者充分调动自身的①思想意识、②审美意识。制约作用较能动作用而言不相上下,因此,译者主体性的发挥空间适中。此处,笔者以《故乡》中的一句话及其译文为例:例2: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10]

译文:Я лежал, прислушиваясь к журчаниюводыподднищемджонки, чувствовал, чтоеду, и думал: да, нас с Жунь-тужизнь в конце концов разлучила, нодетинашибудутвместе – развеХун-эрнедумаетуже о Шуй-шэне?[11]

《故乡》中,主人公“我”重回阔别二十多年的故土,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我”对于故乡的美好幻想就此破灭。闰土本是“我”少年时期的要好伙伴,但由于长期受到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与“我”之间已产生了巨大的隔阂。本译例中,“隔绝”表面上是指“(人与人)分别,别离”,但其实是指“(心与心之间)产生隔阂”。“разлучить”的词义为“разъединить(使分离), удалитьдруготдруга(相互疏远)”,恰好传达出“隔绝”的表层和深层含义。此外,译者采用了意译法,没有拘泥于原句的结构与形式,将原句译为“нас с Жунь-тужизнь в конце концов разлучила(生活最终使我和闰土隔绝)”,这既烘托出主人公心中的无奈与悲凉,又体现出“我们隔绝到这般地步,并非由个人主观原因造成,而是生活所迫”的意味,与当时的时代文化背景(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军阀主义这两座大山的压迫下,农村衰败凋敝,农民日益贫困,毫无政治权利可言)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想要借小说抨击封建社会礼教束缚人性、使人性扭曲)完全吻合。可见译者在第二阶段积极调动了思想意识、审美意识,对原文进行深入品鉴、细致分析,从而在第三阶段找到最为恰当的表达方式。因此,作为阐述者的译者需要透过字词句、剖析事理情,站在作者的角度审视作品内容,适度调动译者主体性,通过综合分析语言现象、时代背景、人物关系、心理动态、情节发展等多重要素,深入品鉴原作的思想内涵、整体风格与审美意蕴,为下一阶段能动地开展“二度创作”积蓄力量。

(三)表达阶段

表达是翻译的第三阶段。译者在正确理解、充分释义的基础上,将内化于心的作品内容、作者思想灵活组织,加以表达。在这一阶段中,制约作用主要表现为:①原文内容及风格对于译者的制约;②译文读者接受能力对于译者的制约;③翻译目的对于译者的制约。而能动作用则主要表现为:在构建译文之时,译者充分调动自身的①思想意识、②审美意识、③文化意识、④创造意识。制约作用较能动作用而言较小,因此,译者主体性的发挥空间较大。试析下例:

例3: Онихранили в жизни мирной; Привычки милой старины;  У них на Масленице жирной; Водилисьрусскиеблины;[12]

译文: 他们保持着可爱的古老风习; 日子就这样过得平平静静;在那吃肉太多的谢肉节里, 照例要吃点俄国的薄饼;[13]在本译例中出现了俄罗斯民间传统节日谢肉节“Масленица”,以及节日期间俄罗斯人民必会品尝的薄饼“блины”。为了向中国读者介绍俄罗斯的谢肉节及其文化传统,译者在表达阶段充分调动了自身的主体性(如:调动文化意识,选用异化的翻译策略;调动创造意识,以诗译诗,斟酌韵脚,使译文音韵和谐等),主动接受原文内容及风格、翻译目的的制约作用,保留下原文中的异国文化词汇和诗体小说的叙事风格,使译文读者感受到浓浓的异国情调、领略到诗体小说之美。

例4:Набьют вагоны доверху, а мы стой тут, как бараны![14]

译文:他们一下子就会把车厢都占了,可我们还在这儿傻站着![15]在俄语中,“баран(绵羊)”通常用来形容人的愚蠢、倔强,而在中国人的文化观念中,却没有这一用法。因此,在翻译“какбараны(像绵羊一样)”时,译者在译文读者接受能力的制约作用下,充分调动自身的主体性(如:调动思想意识和文化意识,选用归化的翻译策略,省略不译“какбараны”,只译其文化伴随意义“傻”),所得译文通顺流畅,迎合了中国读者的口味。因此,在表达阶段,作为作者的译者应在忠实原文思想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原文、原文作者、译文读者等多重因素,选用最妥帖的表达方式、最恰当的艺术手法,灵活地完成艺术再创作。总的来说,在理解阶段,译者主体性的发挥空间较小;在释义阶段,译者主体性的发挥空间适中;在表达阶段,译者主体性的发挥空间较大。但无论在哪一阶段,译者都有发挥自身主体性的空间,既不可完全忽视,也不可过度施展,而是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把握分寸、灵活发挥。

四、结束语

诚如余光中所言,“翻译,实在是一种信不信由你的‘一面之词’”[16]。原文作者只需面对原文的“一面之词”,译文读者只需面对译文的“一面之词”,而译者则需面对原文与译文这“两面之词”,着实左右为难。在这一过程中,译者既不能在原文之后亦步亦趋,也不能在译文之中肆意发挥,而是要把握分寸,找到“度”的平衡。在制约之中能动地创造,在忠实之上适度地叛逆——这也许才是“戴着镣铐也能翩翩起舞”的秘诀。

参考文献:

[1] 沃尔特·本雅明.论译者的任务[M].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0.

[2]Basnett S., Lefevere A.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3]袁莉.关于翻译主体研究的构想[C]//许钧,张柏然.面向二十一世纪的译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杨武能.再谈文学翻译主体[J].中国翻译,2003(3):10-12.

[5]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1):19-24.

[6]廖志勤.文化语境视阈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30-35.

[7]屠国元,朱献珑.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J].中国翻译,2003(06):10-16.

[8]曹雪芹,高鹗著,李全华.标点《红楼梦》通行本[M].岳麓书社,1987.

[9]ЦаоСюэ-цинь. Сон в красном тереме / Пер. с кит. Панасюка В.А.; Вступ. ст. Гао Мана; Примеч. Голубева И., Панасюка В. М.: Ладомир, 1995.

[10]鲁迅.故乡:鲁迅专集[M].北京:同心出版社,2010.

[11]Лу Синь. Родина / Пер. с кит. Штукиной А.А. М.: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1971.

[12]Пушкин А.С. Евгений Онегин[M].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Азбука, 2003.

[13]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M].智量,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14]Пастернак Б.А. Доктор Живаго и другая проза[M].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Азбука, 2018.

[15]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3.

[16]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作者简介:王晓婷(1997-),女,汉族,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硕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俄语口译、俄语笔译等。中图分类号:H35  文献标识码:A.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