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与颈椎椎间盘退行性病变,颈椎节段性不稳定等因素紧密相关,多见于中老年人群,而交感神经系统是指C7至C8颈椎交感神经和T1胸神经节融合共同形成星状神经节系。目前临床多通过药物治疗、理疗、颈椎牵引等方式治疗,疗效欠佳,许多研究表明星状神经节传统脉冲射频治疗交感型颈椎病可部分短时间改善症状,但疗效及远期效果不确切。下文将针对星状神经节高电压长时程脉冲射频在交感型颈椎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开展分析,观察医疗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实验样本80例,其中涉及患者年龄范围:(43-76)岁,平均值:(65.13±3.72)岁,病程均值:(2.68±0.87)年,男性41例,女性39例,其中排除:伴有心源性、眼源性交感神经病变患者,伴有严重椎管狭窄患者,基础资料对比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指导患者使用冲气式颈椎牵引器后根据患者自身承受能力、难受力情况调整,每天两次,每次30分钟左右;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左右侧各一次,使用1%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6ml。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后给予星状神经节传统脉冲射频调节治疗,指导患者取平卧位,肩下放置软枕,完成常规消毒,并标记第六颈椎环状软骨平面横突,以多普勒超声彩色诊断仪以及配套的12MHZ探头,放于第六颈椎轻微加压暴露横突,观察颈最长肌周围重要血管及组织结构,确认穿刺部位,使用彩超适时引导,平面内进针,射频针到达穿刺部位后连接射频控温热凝器。采用神经刺激模式再次确认穿刺部位,对照组模式设置为传统脉冲射频模式,温度、电压、脉宽、频率依次为42°、45v、20ms、2HZ,脉冲射频4分钟;实验组模式设置为高电压长时程脉冲射频模式,温度、电压、脉宽、频率依次为60°、95v、40ms、4HZ,脉冲射频12分钟。
1.3观察指标
分别记录两组治疗有效率数据(依据患者颈项疼痛、头晕、耳鸣、失眠、视野模糊感等缓解程度作判定)、随访有效期时长、交感神经症状评分(对患者症状发生频率进行记录给与相应分值,其中包含:耳鸣、心慌、头晕、头疼、恶心呕吐、胃肠不适等)、疼痛评分(运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完成),对比观察差异表现。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 26.00统计学专业软件实施分析比对,运用(/)表示、T比对检验、(n %)进行整理,获得X2数值完成数据收集,P﹤0.05代表统计学意义确切。
2结果
表1对比两组患者数据(x̄±s,n=40)
3讨论
脉冲射频是一项神经调节治疗新兴技术,临床应用中通过42度以下的脉冲电流作用于靶点神经,避免低于温度毁损依赖,并且在超声的引导下能够更加精准,避免出现神经性损伤、血管损伤,安全性更佳。
星状神经节纤维广泛分布于身体各处,同时又属于交叉神经系统,对其进行连续脉冲射频治疗可良好发挥其效果。传统脉冲射频所发出的电流仅持续40ms,以960ms为间歇期,间歇期间热量能够扩散到周围组织,且靶点的温度保持低于42度状态,不会造成周围组织变形,安全性有效性更高。高电压长时程脉冲射频所发出的电流可持续160ms,840ms处于断电间歇期,不会产生严重热效应毁损。研究表明高电压长时程脉冲射频模式疗效远大于传统脉冲射频,毁损效应远小于传统持续热凝射频,电压可控可调,电压高场强大,对神经更强轰击,作用效应强,既有部分持续的热效应又有高场强作用,神经细胞膜的稳定效应更强。实验研究表明星状神经节高电压长时程脉冲射频技术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交感症状,对星状神经节产生更好调控作用,由于神经细胞膜的稳定效应更强,所以临床有效其更长。由于星状神经节属于交感神经,因脉冲射频调节的温热能效,能够改善患者局部血液循环及供血症状,促进局部血液流动,同时发挥抗氧化、抑制炎性因子和恢复免疫反射效果,达到抑制痛觉信号传递缓解疼痛、改善临床症状促进恢复目的。星状神经节行高电压长时程脉冲射频用于交感型颈椎病的治疗是可行的,疗效更确切,有效期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