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患者多具有精神活动不协调、行为障碍及情感障碍等临床特征,且近年来精神分裂症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在干预及治疗不及时的情况下,患者可能会长时间处于焦虑、自卑的状态下,增加了自残与伤人的发生率。心理干预主要是结合患者的心理特点,实施针对性疏导及健康教育。为了深入研究心理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文章抽选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本院救治的7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结合对比的结果论述,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本院救治的7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任意编号法划入常规组与研究组(n=39)。研究组患者中男女数量占比20:19,年龄22-74岁,均龄(37.96±8.31)岁。常规组患者中男女数量占比20:19,年龄22-75岁,均龄(37.79±8.52)岁。两组资料比较无显著区别,具有对比研究意义(p>0.05)。
1.2 方法
常规组行常规护理,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详细方式如下。
1.2.1 建立心理护理小组
由经验丰富、资历较高的护理人员组成心理护理小组。学习专业的护理知识,接受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测评,结合患者的心理特点、文化背景、疾病状态等制定针对性心理护理计划。
1.2.2 心理疏导
为患者耐心讲解精神分裂症常见的症状特点、疾病诱发原因及治疗的必要性等。护理人员还可以一对一进行讲解,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介绍。倾听患者的主诉,多鼓励患者。指导患者听音乐,与家人交谈等,学习一些自主放松的方法,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1.2.2 行为训练
定期组织病友参与社交活动、日常生活技能培训活动等。比如可以针对患者的兴趣爱好,开展书画交流活动、阅读交流活动或者象棋比赛等等。同时可以指导患者逐步学习自主进食、自主生活及社会交往方式的学习等。培养患者的多方面兴趣爱好,消除其负性情绪。
1.3 评价标准
使用简明精神病(科)量表(The 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对比患者的症状恢复情况,共18个项目,1-7分的评分法,1分无症状,7分极重[1]。护理质量由患者评价,包含病房管理、健康教育及整体护理内容,分数0-100分,分数高则患者护理满意度强。
1.4 统计学处理
SSPS 20.0为数据整理工具,t检验计量性数据,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组与常规组病患的症状评分比较
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简明精神病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患者,差距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参照组与优质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对比(分)2.2 研究组与常规组病患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研究组病患的整体护理、健康教育及病室管理评分均相对较高,与常规组评分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参照组与优质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对比(分)3讨论
精神分裂症为慢性迁延性疾病,早患者多具有悲观、无助或者是自卑感等,情绪低落、兴趣下降,对其自身及家庭生活会产生较大影响,甚至可能会出现自杀倾向[2]。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期间,其个人疾病认知程度、心理状态等,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复发率[3]。
针对性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对其实施心理疏导,有助于增强患者的疾病认知程度[4]。在有效指导、语言鼓励等方式,使患者建立对抗疾病的信心,恢复患者的社会功能[5]。
本次临床研究的结果显示,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简明精神病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患者,且研究组病患的整体护理、健康教育及病室管理评分均相对较高,与常规评分比较的结果证实了心理护理的价值,是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有效路径。
综合上述内容,在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实施有效疏导,可缓解其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黄玉.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及对HAMD评分影响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36):56.
[2]刘仲梅.工娱治疗配合人性化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9,9(21):130-133.
[3]庄翠菁,张晓阳.男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正面认知心理护理的价值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31):77-79.
[4]包乌日纳.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行为护理方式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7):313-314.
[5]刘秋芬.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其抑郁症状的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27):12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