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化教学模式概述
(一)专业与产业无缝对接
室内设计项目的工作环节包括项目承接、方案构思、方案设计、方案表达、施工图绘制、项目施工等环节,课程设置应根据实际项目工作过程的开展进行设置,使学生不仅掌握项目工作流程,还要掌握所有工作环节所需知识和技能。重构的课程体系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学生毕业即就业,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二)课程内容对应工作内容
以室内设计工作流程为边界确定课程,每门课程根据具体工作内容选择典型项目作为训练载体,项目任务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完成项目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形成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课程内容体系。
(三)课程评价更加多元化
在室内设计项目任务开展过程中,从设计准备阶段到最终项目验收进行过程性综合考核,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通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和能力目标的评价构建评价目标的多元化;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企业兼职教师评价形成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通过课程平台学习数据、学生学习表现和实践成果构建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二、项目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通过校企合作和定期的企业调研、走访,掌握企业的工作模式及最新行业前沿,了解行业、企业对室内设计人才在专业知识、技能、素养等方面的需求。根据行业、企业的需求,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分析室内艺术设计专业对应的核心岗位、拓展岗位及各岗位职责和岗位能力,明确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根据工作过程和相应能力确定相对接的课程;根据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按照职业基本能力课程、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和职业拓展能力课程的顺序进行系统化设计,课程内容融入爱国教育、职业道德、传统文化等思政教育内容,最终形成以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形成、发展与个性需求为目标的工作过程导向的室内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二)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方法
1. 确岗位需求,确定培养规格。
通过市场调研和人才需求分析,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掌握室内设计原理、室内效果图制作、室内装饰工程造价及管理方面的知识,具备室内空间方案设计、施工图绘制、效果图制作及施工现场管理、协调等能力,能够从事室内设计、室内设计方案表现、室内设计施工图绘制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 根据工作流程,确定对应课程。
室内设计项目的工作流程可归纳为前期策划、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和工程施工四个阶段。每个环节包括若干工作任务,以完成每个工作任务为目标,通过分析不同工作任务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确定与工作任务对接的课程;再根据工作环节确定课程顺序,确保课程顺序安排的科学性,即完成岗位任务的工作流程与教学顺序保持一致。
3. 依据认知规律,构建课程体系。
根据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遵循“入门—提高—拓展”的学习规律,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分为基本能力课程、核心能力课程和拓展能力课程三大类,三类课程根据不同的侧重点、按照室内设计工作过程进行组合、重构。根据专业对应岗位群的公共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确定职业基本能力课程模块;根据专业核心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与要求,开发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充分考虑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确定职业拓展能力课程模块。从而形成了一个以人的认知规律为原则、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采用工学结合教学方法构建了一个任务驱动、衔接紧密、符合市场人才需求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三、项目化课程的教学实施实践
(一)真实项目,由易到难
该课程在内容设计上选取了两个项目:小户型室内设计和中大户型室内设计。每学年针对学生专业情况、兴趣导向、市场需求、创新意识提供一些历史性、趣味性、创新性、时代性的设计题目进行训练。这些设计题目可来源于企业,也可以来源于生活。从小户型到中大户型,“进阶式”项目专题训练,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一方面调整了住宅空间设计教学重点,另一方面优化了室内设计教学步骤。
(二)任务驱动,翻转课堂
该课程教学遵循“人本主义”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学情为依据,选择典型的“一室一厅”的小户型项目和四居室的中大户型项目,设置不同的客户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借助在线课程平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完成课前初学,课堂学做和课后拓展的学习过程,最终达成教学目标,真正做到做中学,做中教。运用课程平台实现全程教学管理,及时采集数据,依据平台记录,实现个性化学习和差异化指导。
(三)信息化教学,融入思政元素
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可供使用的教学辅助工具也越来越多,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也要探索适合室内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信息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在教学中,信息化教学技术、资源贯穿始终,如课程平台、教学资源库、线上设计实训平台、VR终端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质量人才需求的增加,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学生的职业素养同等重要。挖掘专业课程教学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三全育人”,这是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有机结合的探讨,是顺应新时代潮流需求,培养全方位综合性人才可行性的探索。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可邀请行业企业专家能手、一线设计师到学校结合真实案例开展传统文化、节能减排、工匠精神、企业文化等方面的讲座;也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到项目现场学习,引导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区、样板间、企业开展调研,结合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促进学生在面对面深入交流中汲取正能量。
(四)过程考核,多元评价
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构建了更为科学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充分使用线上课程平台,发布任务、讨论、测验等教学活动,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记录,形成学生线上考核数据;在线下学做过程中,每一个工作阶段都会设置组内、组间、教师评价,在完成项目任务后还会邀请企业兼职教师参与考核。
四、结语
在当前专业与课程持续诊断与改进的背景下,项目化课程体系改革不能一蹴而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围绕项目化教学的核心思想,以学生为中心、任务为驱动,不断总结、完善项目化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在教学实施中理论与实践结合、校内模拟与校外实战结合、学校和企业、行业融合,达到教师教学能力、学生综合技能和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谭永平,何宏华.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实施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3):49-52.
[2]侯俊军,凌艳平.项目式教学法在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中的应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06):104-106.
[3]陈家颐.南通职业教育——区域经济腾飞的助推器[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