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经济水平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因此很多人为了寻求更好地就业机会而离开家乡,这部分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流动务工人口。一般情况下,大部分流动人口的孩子无法与其共同生活,这部分儿童也就成了留守儿童,即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因各种原因流动到其他地区但孩子依然在户籍所在地因而无法同父母双方一起生活的儿童[1]。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我国独特的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以及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影响下,农村教育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困难性。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一方面可以实现振兴农村教育的任务和使命,另一方面还可以对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逐年提升,在未成年人犯罪的比例中留守儿童的占比也越来越多,另外留守儿童自杀率也呈现升高的趋势。所以,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研究以解决其心理问题,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留守儿童心理特点
1、我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2]
很多研究的结果已经证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其心理健康水平明显较低,例如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进行身体症状、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冲动倾向、孤独倾向以及焦虑程度等多维度的评分,留守儿童上述各方面的评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儿童。影响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以往对于留守儿童心理特点的研究主要考察了环境因素以及人口统计学因素这两方面的影响。第一,致使儿童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就是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外出务工;第二,性别不同也会导致心理健康水平的不同,一般来说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第三,儿童的生活方式与其心理水平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儿童在生活中对问题的应对和处理方式会影响其心理状况;第四,年龄也会对心理健康状况产生影响,年龄较大的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一般优于年龄较小的留守儿童。除此之外,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例如同伴交往、对家庭状况的评价、对自我的评价、父母的期望以及学习成绩等。
2、我国留守儿童的情绪状态[3]
儿童的情绪状态以及调节心理情绪的能力会因为父母外出务工导致的留守经历、家庭不完整而受到破坏。有学者的研究显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情绪症状表现得更为明显,并且女生的情绪症状较男生更为严重;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与其中一方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相比,更容易出现消极情绪;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程度更高,女生更容易出现社交焦虑的现象。上述问题可以通过寄宿制的方式得到一定的缓解,利用寄宿制弥补家庭缺失对儿童心理的影响以提高其情绪管理能力。相关资料显示,寄宿在完整家庭的留守儿童的情绪状态会逐渐改善,呈现出积极发展的趋势。
3、我国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
家庭因素是影响儿童人格形成和成长的重要方面,而人格又是个体健康成长和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人格的发展会对儿童的心理适应性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留守儿童对挫折、困难以及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均低于非留守儿童。对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进行考察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主要采用问卷法对儿童人格进行调查,其中使用最普遍的是艾森克的人格问卷。相关学者的研究显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更容易出现极端性格(过于外向或者过于外向)、神经质以及精神质等个性偏差。家庭缺失以及留守经历会导致儿童的人格发展受到不良影响,这种不良影响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留守儿童身上具有不同的表现,初中留守儿童、留守男童与其他留守儿童相比不良人格特征的表现更为明显,情绪紧张、人格内倾以及掩饰度的严重程度均较高。
4、我国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
心理弹性指的是当人处于挫折和逆境中时,可以有效克服障碍和困难并保证其适应能力、发展能力以及心理状况能够健康发展的人格特质。心理弹性可以调节儿童心理健康和生活事件之间的关系,从而一定程度上减轻不好的生活事件对儿童心理的不良影响,进而提高留守儿童对生活的满意情况。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和社会适应性之间的关系。资料显示,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社会适应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心理弹性水平越高,儿童的社会适应性也就越强。因此要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安全感和社会适应性就需要加强儿童的心理弹性。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家庭和儿童自身两方面的因素,例如父母关注或忽视程度、父母外出的时间和回家次数等家庭因素以及儿童的自尊、对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神经质等自身因素。还有研究结果表明,留守男童、少数民族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水平低于留守女童、汉族留守儿童。
二、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的问题
近年来,对留守儿童心理特点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方法和内容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第一,对于留守儿童的界定仍比较模糊,例如对留守儿童的年龄界定、留守的类型的区分尚未完全明确。要进一步研究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就必须解决好下述问题:哪一年龄阶段的留守儿童的心里最容易受到留守经历的负面影响?不同类型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会出现哪些不同的特征?不同地区例如农村、城市以及城乡结合区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有无特殊性存在?
第二,现阶段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研究的重点是发现其心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对如何对儿童进行心理干预训练以解决这些问题的研究较少。因此,根据现阶段留守儿童的现状,相关领域应加强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干预训练,是心理干预训练向着更加标准化、可操作性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第三,需注意的是在对我国留守儿童心理特点进行研究的同时,应注意到我国留守老人的情势也越来越严重。一般来说,留守老人是直接照顾留守儿童的人员,将二者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可发挥更大的实际作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
[1]苏玉桃.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J].文学教育(下),2020(01):162-163.
[2]王林.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J].甘肃教育,2019(21):35.
[3]任莉. 浅谈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C]. .教育理论研究(第十一辑.: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