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如今已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于旅游日语的翻译也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同时为翻译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从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出发,不仅能够提升翻译策略的应用能力,进一步提高翻译水平、为游客提高更好的服务、从而推动旅游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可以说,翻译生态系统是整体翻译管理系统的核心,在整体上对于旅游翻译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一、生态翻译学及旅游翻译的概况
(一)生态翻译学
国内大部分学者指出,生态翻译学是一门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研究翻译理论的学科,其理论来源是基于生物进化论。语言是文化的重要标志,翻译可以说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因此也可以说,翻译就是不断适应生态环境的同时选择相应的动态转换的过程。具体来说,翻译就是以原文为对照,选择适应生态环境译文,是主要通过语言、文字翻译原文所呈现出来的一个世界。在实施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具备多维度思考的能力,结合诸多因素进行最优选择。因此成功的翻译可以说是译者进行多角度思考和最优化选择的结果。整合度、适应选择度越高的翻译,其翻译理论水平和应用价值自然就会越高。生态翻译学是从整体角度对翻译方法以及策略的概括和总结。因此,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将对旅游日语翻译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旅游翻译
随着国际交流不断加深,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翻译也逐渐成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方式。旅游业能够让国际游客欣赏到别样的自然或人文景观,旅游外语的翻译能够进一步促进国际文化的交流,将本国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等更好地传递给外国游客。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景区已采用双语标识,但要真正提升景区旅游的质量,还有赖于更加优质的旅游外语翻译。可以说,旅游外语翻译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对文化交流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体现和衡量一个地区文化软实力高低的重要标准。
二、旅游日语翻译中存在的不足
(一)译文中语法、句法错误明显
许多景区的日语标识牌翻译中出现明显的语法和句法错误。甚至会出现游客需要经过分析和猜测才能推断出译文所要表达意思的情况。在旅游日语翻译中,对句式和语法翻译重视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理解难度。其中,语法、句法错误比较突出地表现在词汇的选择、语法的应用、句式结构不准确等方面。
(二)选词不当现象较突出
旅游日语翻译主要要求选对词语,因为日语和中文一样讲究语法结构,如在翻译中存在许多同义词,需要正确辨别词语的不同用法,选取符合日本人常用的日语表达习惯的词语来翻译。然而,在许多旅游景点,旅游日语翻译还存在明显的不足,译者不够注日语单词的专业性,认为意思相近就可以用,忽略了译文的语境,使得译文出现很多明显错误。
(三)中式译文太多
受中文思维的影响,在翻译过程中常会出现有中式日语的情况。译者习惯性的中文表达被应用到日语译文的翻译中,尤其是词语采用中国式的句子排序,使得译文难懂、语气也比较生硬,无法体现出日语表达的圆润和流畅。如“禁止使用手机”被翻译为“携帯禁止”;“禁止拍照”被翻译为“写真禁止”等。
(四)忽视两国文化的差异
在进行旅游翻译的过程中,大部分译者由于受到本国文化及本国语言文字的影响,往往习惯于采用中式思维方式进行翻译和表达。在翻译过程中容易忽略外语的思维形式,采用中国式的方式进行表达,结果往往造成外国友人的困惑和误解。
三、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如何恰当翻译
中西方文化在交际方式和语言风格上都存在巨大差异。本国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容易受到本国文化、母语语言表达习惯的影响,往往会把日语翻译成中国式的表达,这样就容易导致原文意思与翻译所表达的意思含糊不清,甚至相差甚远,也会使游客感到十分苦恼。针对这些现象,结合生态翻译学,对旅游日语翻译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一)正确认识旅游日语翻译
旅游翻译是旅游业中进行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弘扬中国文化,旅游英语翻译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胡庚申,2008)。然而,目前国内景区的旅游日语翻译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问题,这首先要求我们对旅游翻译有一个准确的认识,要充分意识到旅游日语翻译对旅游业发展、对弘扬中国文化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在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中,积极不断地完善旅游翻译。
(二)不断提高译者语言文化素质
旅游景区标识翻译的好坏取决于翻译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目前就我国大多数旅游景点而言,景区标识牌等公示语本身缺乏统一的标准,从事旅游翻译的人员自身学历和外语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在旅游景点翻译的过程中翻译的信息不一致,同时缺乏有效的监管。另一方面,翻译人员的文化素养和责任心各不相同,使得翻译效果也存在很大差异。
(三)采用丰富有效的翻译方法
灵活多样的翻译方法是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过程主要是译者在原文基础上进行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因此,在翻译旅游景点标识语时,尽量采用丰富灵活的翻译策略来体现不同景点所蕴含的意味。在翻译景点名称时,可充分结合意思和音准来进行,把读音和意思相结合,这样既简单易懂,还易于外国游客理解与接受。在翻译文化色彩和历史背景等信息时,可采用增译法,也就是通过增添一些有助于理解原文的背景知识,这样游客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的文化信息,达到预期的效果。所谓增译法是指旅游翻译时对标志性的名称及其典故进行描述,对人物和对故事的发展进行概括,而对背景知识进行描述就需要恰当地增加修辞,使句子更加通畅圆润。
(四)充分发挥有关只能部门的监管
充分发挥有关部门对旅游翻译的规范化管理,推动旅游日语翻译逐渐向生态翻译学理论方向发展。另外,对翻译者和翻译公司进行规范化管理,使得从业者具备相应的从业资格与专业素质。作为政府职能部门,要真正重视旅游翻译的规范发展,重视旅游翻译的公共效应,针对各地区旅游景点旅游翻译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可以聘请具备较高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的译者进行翻译,避免各类错误翻译现象出现。政府部门切实把关,制定统一政策,以保证翻译内容的权威性和准确性。
(五)重视文化思维
生态翻译学注重翻译的适应与选择,同样,在旅游日语翻译中也需要对翻译的内容进行适应和选择,尤其是对于文化深层内涵的理解。在进行旅游日语翻译中,译文及翻译对象是本国旅游景点的事物,但翻译出来的内容则主要面对日本游客,如若忽略日本游客的文化习惯,采用本土文化模式进行翻译,这样就很容易让游客其产生误解。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国外文化习惯,重视文化差异,体会文化内涵,真正做到在生态翻译学指导下对翻译原文进行充分选择与适应。
参考文献
[1]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胡庚申.中国翻译.2011(02)
[2]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J].胡庚申.外语研究.2010(04)
[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旅游景区的韩语公示语翻译研究—以哈尔滨地区为例[J].张晶.文莲姬.韩国语教学与研究.2019(04)
[4]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公示语翻译研究[J].徐晓梅.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8)
[5]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胡庚申.上海翻译 .2008(02)
[6]从生态翻译视角谈中日文互译技巧[J].周君.海峡科学.2016(11)
作者信息:和雪梅,(1984-),女,云南丽江人,本科,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