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政府工作报告俄译分析
蒋卓轩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蒋卓轩,.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政府工作报告俄译分析[J]. 中国文学,2021.3. DOI:10.12721/ccn.2021.157011.
摘要:
生态翻译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为翻译理论的研究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生态翻译是由中国学者首次提出,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原创性翻译理论。生态翻译学是通过生态学去研究翻译的学科,是一种将生态学和翻译学结合的跨学科研究。鉴于生态翻译学的研究价值,本文将系统详尽地阐述生态翻译学的主要内涵,分析“三维转换”原则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具体表现,力求为翻译的实践过程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政府工作报告
DOI:10.12721/ccn.2021.157011
基金资助: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愈加关注生态领域的研究。在生态翻译学产生之前,翻译理论多从语言学、文学、文化学等角度来审视和分析翻译。生态翻译作为语言生态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运而生。顾名思义,生态翻译学是从生态学的视角来解读翻译,它的基本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密不可分,它注重整体与生态,充满中国古代生态智慧,这为翻译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1.生态翻译学概述

1.1生态翻译学发展历程

生态翻译这一概念的首创者是我国的胡庚申教授。在2001年,胡庚申提出这一新理念。2004年,《翻译适应选择论》中提到翻译生态环境,指出译者必须适应翻译生态环境。适应和选择体现在翻译活动的方方面面,与翻译活动密不可分。2006年,胡庚申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对该思想进行了分析,发表文章《生态翻译学诠释》。2009年胡庚申明确提出翻译学应该向生态学转向,建构了生态翻译学的基本结构,生态翻译学至此正式成立。2010年以生态翻译学为主题举办了国际研讨会等一系列活动,表明生态翻译学正式在世界范围内传播。2013年对生态翻译学的形成和建立做出深入阐释的著作《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出版,这是生态翻译学发展过程中一座重要的里程碑。自此,在中国学术界掀起了生态翻译研究的热潮。生态翻译学起步虽晚,但经过十几年的不断研究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翻译理论。

1.2 生态翻译学主要思想

生态翻译学主要包含以下几个个核心理念:译者责任,适应与选择,三维转换,具体如下:

(一)译者责任

译者责任是指在翻译整个翻译活动中的“全责”理念,即由译者具体负责统筹协调翻译环境、翻译文本以及翻译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通过“译者责任”来体现“人、境、文”关联互动、平衡和谐。(胡庚申,2013:117)翻译是否成功取决于译者的能力和素质。译者必须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对翻译过程中面对的问题作出判断,选择最佳译文,从而使原文被移植到译文的生态环境之后仍然得以认可保留。译者在翻译实践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得到凸显,由语言、交际、文化、社会等要素组成的翻译生态环境又在不同层面上对译者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没有译者,就无法对译文做出适应性选择转换,也就不会产生译文以及译入语读者;没有译者,也就意味着无法实现读者和原文作者之间的交流。译者的中心地位可保障译者在没有受干涉的情况下作出适应性的选择,从而实现读者和原文作者之间的交流。

(二)适应与选择

“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自然界生存与进化的法则。翻译过程同自然选择类似,翻译生态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和主体必须不断调整自身以顺应生态环境的要求,否则只能被淘汰。翻译过程可以被描述为两步:第一步,原文生态环境中的各要素寻找到符合条件的译者,不符合原文生态环境要求的译者会被排斥在外,符合要求的译者也需要进行不断的调整以便更加适应环境;第二步,被生态环境选择的译者运用自身各种能力,实施对译文的选择,其目的是让自身和译文与生态环境达到和谐与平衡,实现译文的长存和延续。在整个翻译过程中,适应和选择不断地交替进行。如果译者和译文不能适应整体的生态环境,只能面临“劣汰”的命运。可以这样表达:翻译过程=译者的适应(对原文生态环境的适应)+译者的选择(对译文行文的选择),即:翻译过程=适应+选择。

(三)三维转换

“三维转换”是生态翻译学的翻译方法,它可以概括为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转换。

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即译者在翻译员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胡庚申,2011)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三维转换”是生态翻译学主要考量的三个维度,但翻译过程中的转换并不限于“三维”,而是“多维”。在实际操作中,译者可能遇到更多复杂的因素影响,实际的翻译操作都是“多维转换”,如翻译群落中,赞助方、出版方和审稿人等,这些会对译文的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出于市场考虑,纯文学类和营销类文本的转换维度也有不同。因此译者在多维度方面所作的适应和选择是需要不断完善的。

(四)整体与平衡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生态环境是原文和译文共同组成,翻译生态环境的各种因素相互联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整体中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化都会带来整体的改变,译品则是“翻译生态系统”中各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翻译生态环境中的各个主体包括作者、译者、委托方、出版方、赞助人、审稿人、读者等参与翻译活动的各个生命体;同时这些主体不仅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大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原文文本、译文文本、翻译规章、翻译策略等小环境因素影响。

生态翻译学视角的翻译是动态的、交互的,生态翻译学除了重视译员和听者因素,还特别注重翻译生态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译者与生态翻译环境既相互选择、相互适应。在特定的翻译活动中,原文、译文及其他相关因素所组成的翻译生态环境需要译者对其进行适应、选择,译者在此基础上基于三维转换原则,发挥其在生态翻译环境中的主体地位,对原文和译文的表达风格和交际意图等也进行适应和选择,依据此标准划定主次、进行取舍,这一切最终决定了译者在该生态翻译环境下所采取的翻译策略。生态翻译学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面本文将以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主要文本进行阐述。

2.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政府工作报告分析

近年来,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着相当大的影响力。政治外宣材料作为我国对外交流的重要媒介,对展现国家形象、传播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执政理念以及树立国际良好形象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的历史、国情等不甚了解,易出现对我国政治主张的误读误解的情况。因此,政治话语材料的翻译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2.1政府工作报告语言特征分析

政府工作报告作为重要的政治外宣材料,语言精炼、逻辑严密,其主要特性在于其叙事性、客观性和逻辑性。

1)词语使用正式,多为四字短语

政府工作报告是官方政治文本,其用词具有正式、简洁的特点, 多运用四字词语表示强调, 译者为了让外语读者了解其真正含义,应加深对用词的把握,以符合外语读者的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

制定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深入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

Был разработан военно-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ий курс.... шла работа по укреплению армии за счет реформ, по развитию военного дела с опорой на науку и передовые технологии и по управлению армией на основе закона. 

“制定……军事战略方针”“深入推进”等词汇, 一般情况下在日常用语中并不常用, “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等四字词语使得文本简洁明快, 充分展现了中国的大国风范。

2)特色文化词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不断涌现,这些词语独具中国特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针对这些词语译者有着不同的处理方法。

“五位一体”-единое целое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е, политическое, культурное, социальное и экоцивилизационное 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о

“改革开放”- реформа, расширение открытости

这些概念,外语读者一般无法很好的了解,并且在译入语中无法找到相对应的翻译,针对此类词汇,译者应在翻译过程中实现多维转换。

3)无主语句

我们可以发现,在汉语官方发言材料中,无主语句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虽然主体没有出现,但这并不影响对文本的理解。

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

Продолжали проводиться активная финансовая политика и ...

句子虽然无主体,但读者可以清楚地知道该句的主体是政府。当翻译成俄语时,译者往往采取符合俄语读者表达方式的表述,进行适当选择转换,使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如补出主语、使用被动句等。

2.2政府工作报告生态翻译视角分析

根据生态翻译学理论, 译者要灵活往往采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三维理论”完成翻译实践的适应性转换。下面将具体阐述“三维理论”在政府工作报告的实际应用。

1)语言维转换

语言维转化主要是指译者在将一种语言转化成另一种语言时,应使源语语言形式、结构适应译语的语言生态环境。通过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语言特点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报告中简洁凝练的汉语表达出现频率较高,为了是外语读者更好的理解其真正含义,应采用解释说明等方式,是简洁凝练的表达具体化。

....持之以恒纠正“四风”.....“三公”经费大幅压减。

... Неустанно искоренялись четыре вредных поветрия - формализм, бюрократизм, гедонизм и роскошество, строго требовалось соблюдение "трех правил" Госсовета.

报告中,译者对“四风”,“三公”等中国特色词进行了灵活转化,增加了注解,使得外语读者更好的了解中国政策。语言维度上的转化通常以直译为主,政治术语的省略需要译者对原文进行还原补充,力求信息全面完整。

2)文化维转化

文化维转化是指源语与译语的文化差异,此时的译者要用一种外语读者能理解的表达进行表述,同时应最大化的保留源语的文化特色。

经济发展呈现出增长与质量、结构、效益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这是......各方面不懈努力、久久为功的结果。

В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м развитии возникла благоприятная ситуация, при которой рост экономики сопровождается улучшением ее качества и структуры и повышением эффективности. Это...результат постоянных и неустанных усилий во всех сферах работы.

“相得益彰”指的是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外国读者无法理解“相得益彰”的含义,这便对译者提出要求,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进行解释或省略。词语“久久为功”的意思是美好的品行离不开坚守,这一词也是采用同样的处理方法,结合上下文对词的内在含义进行解释。文化维度转化的重点在于文化之间的差异,不同的语境会有这不同的处理方式,当可以找到对应的表达时,应尽力使用对应表达;若不存在对应说法,译者应加深对原文的意思的把握,阐述原文所要表达的意义内涵。

3)交际维转化

交际维主要是为了满足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具体体现在原文的交际意图是否可以有效的实现,交际维是语言维和文化维深化的产物。译者必须关注原文语言信息以及蕴含的文化信息的转换,确保译入语受众能够容易理解译文,实现交际目的。

......我们顶住了经济下行压力、避免了“硬着陆”...

...мы ...избежали "жесткой посадки" китайской экономики...

“硬着陆”原为经济学术语,是指政府采用强制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在较短时间内舍弃较多国民收入,从而将通货膨胀率维持在正常范围之内。这一概念在俄语语言生态环境中可以找到相对等的概念,直译既不会造成沟通理解障碍,也可以顺利实现交际意图。因此,译者在英译过程中,选择采用直译的翻译技巧,保留源语语言结构特征。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

Работа по упрощению административных процедур, по делегированию полномочий нижестоящим инстанциям при последующем надлежащем контроле...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若直译,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偏差,译者应结合我国大时代背景,对该政策进行详细阐述,翻译出该词的实质指向。

交际维度的转化重点突出了交际目的,在不同情况下译者可以采取释译的方式,实现交际的目的。通过上述我们明确了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地位,它作为重要的政治外宣材料,其翻译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对外交流水平的质量、直接影响我国对外交流与传播,进而影响我国的国际地位及国家形象。经分析发现,政府工作报告用词正式多为四字短语,报告中使用较多特色文化词且句中多无主语;然后我们分析了三维转化原则在俄文版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具体体现:语言维度上的转化通常以直译为主,政治术语的省略需要译者对原文进行还原补充,力求信息全面完整。交际维度的转化重点突出了交际目的,在不同情况下译者可以采取释译的方式,实现交际的目的。文化维度转化的重点在于文化之间的差异,不同的语境会有这不同的处理方式,当可以找到对应的表达时,应尽力使用对应表达;若不存在对应说法,译者应加深对原文的意思的把握,阐述原文所要表达的意义内涵。政府工作报告的语言特征多样,在俄译的过程中译者应恰当的使用翻译策略,实现翻译文本整体的最优化。中俄两国在文化背景、语言表达上的不同要求译者力求采取灵活的翻译手段,尽可能使表达生动形象,又保留原文的传达效果,从而实现在两种语言中最大限度的平衡。三个维度并非各自为阵,而是需要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做出三维最优选择。

3.生态翻译学的问题与不足

生态翻译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为翻译理论的研究注入新的动力。但生态翻译学的理论仍处以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之中。生态翻译学从创建至今,发展迅猛,但其理论的系统性有待完善,如关于译者适应与选择的“事后追惩”机理问题的理论应用研究尚嫌欠缺,同时也有部分学者仍对这一学科的某些观点存在质疑。在生态翻译学的研究方法方面也存在着完善的空间,不仅要保留一直以来沿用的思辨式、逻辑式和经验型的研究方法,还要采用对比研究、综合论证、整合性研究和批评性研究等方法。生态翻译学的发展起步较晚,如今尚属新理论,仍需在批判和实践中不断得以完善。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32(02):5-9+95.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