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批评及相关概念研究
盛洁1 任青玲2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盛洁1 任青玲2,. 翻译批评及相关概念研究[J]. 中国文学,2021.4. DOI:10.12721/ccn.2021.157017.
摘要:
近年来国内翻译批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本文通过研究翻译批评及元翻译批评的概念旨在厘清翻译批评和元翻译批评的本质、元翻译批评的研究路径以及当前翻译批评研究的不足之处,以期总体宏观把握翻译批评以及元翻译批评的发展及未来研究趋势,更好地服务翻译学学科理论构建与发展。
关键词: 翻译批评;元翻译批评;概念
DOI:10.12721/ccn.2021.157017
基金资助:右江民族医学院校级科研课题 “互联网+”背景下人机耦合医学论文的翻译与研究(项目编号:yy2018ky043)。

文军,刘萍(2006)把国内翻译批评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高潮期(50年代初期)、相对停滞期(一直到1978年)、恢复期(1978年到1990年)、新高潮期(1990年一直到现在);许钧(2018)认为20世纪50年代初期翻译批评“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1954年《翻译通报》停刊后,翻译批评“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至20世纪80年代,翻译批评以“挑错式”和“感想式”的评论居多,翻译批评的范围、对象,形式、方法都“非常局限”,“更缺乏对翻译批评的理论探讨和系统化研究”,20世纪90年代,国内“逐步出现较为系统的翻译批评研究”。

1.翻译批评概念

翻译批评是近年来翻译研究的热点之一。 《中国翻译词典》林煌天把翻译批评定义为“参照一定的标准,对翻译过程及译作质量与价值进行全面的评价。”Wilss(1982)认为翻译批评是“对译文的整体做出尽可能客观的质量评估”;Newmark(1988)认为“翻译批评是翻译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一个基本环节”; 周仪、罗平(1999)认为,“翻译批评就是对译品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1.译文是否忠于原作;2.译文是否流畅;3.译文是否再现原作的艺术手法和风格。”;杨晓荣(2005)认为翻译批评 “主要指针对具体的译作或与译作有关的某种翻译现象所发的评论。”;司显柱(2009)认为翻译批评“既包括对文本的批评,还涵盖对翻译思想、活动、翻译背后的意识形态等的评论。”;廖七一(2014)认为翻译批评是“以翻译或翻译活动为中心的分析、评估和研究”;蓝红军(2020)认为“从广义上说,翻译批评包括对翻译实践的批评和对翻译理论的批评。”翻译批评可以总结为翻译批评包含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的翻译批评包括对翻译理论的批评。 狭义的翻译批评指对翻译实践的批评。对翻译理论开展的批评包括对国内外译论的评介、对翻译史、翻译教学、翻译家、翻译思想、翻译活动、翻译现象、翻译活动背后的文化、意识形态翻译标准、翻译策略、翻译原则等的批评;对翻译实践的批评包括对译作和译品的评论、评估、评价。

2. 元翻译批评概念

对翻译批评自身开展的批评研究又称为元翻译批评研究。笔者根据近三十年国内文献阅读,把元翻译批评研究的对象分为以下几类,分别包括:翻译批评文献综述研究、翻译批评理论体系构建研究、翻译批评模式研究、翻译批评概念研究、翻译批评主体研究、翻译批评伦理构建研究、网络翻译批评研究、翻译批评跨学科研究、翻译批评现状研究、翻译批评史研究、翻译批评学研究、翻译批评路径研究、翻译批评元理论研究等的研究。目前国内学者日益关注元翻译批评研究,对于元翻译批评研究的路径趋向多样化、并且呈现出增长的趋势。按照内容主题来划分,可以把元翻译批评划分为以下几个主题。(一)翻译批评文献综述研究: 李金树 (2020)、廖七一(2017); (二) 翻译批评理论体系构建研究: 刘云虹(2018)、傅敬民,张红(2020)、黄忠廉,李正林(2015); (三)翻译批评模式研究:姚志军,冯志伟(2020)、 肖维青(2010)、李和庆,薄振杰(2013);(四)翻译批评概念研究:司显柱(2009)、方仪力(2012);(五)翻译批评主体研究: 李金树(2018)、 周领顺(2014)、冷惠玲(2013); (六)翻译批评伦理构建研究: 陈志杰,傅艺(2011)、郝俊杰(2017);(七)网络翻译批评研究: 王一多(2015);(八)翻译批评跨学科研究:廖七一(2014);(九)翻译批评现状研究:蓝红军(2020)、韩子满(2020);(十)翻译批评史研究: 吕俊、候向群(2006); (十一)翻译批评学研究:文军(2006);(十三)翻译批评路径研究:王树槐(2020);(十四)翻译批评元理论研究:吴术驰(2020)。

3. 总结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翻译批评研究,各种翻译批评高层论坛接踵而至,翻译批评研究成为近年来翻译研究热点之一。对于翻译批评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从翻译实践层面的对于语言、文本的批评,如对译作的评价、评估、评论发展成对于翻译理论层面的批评包括对文化相关现象的批评,如对翻译现象、翻译思想、意识形态等的批评以及对于翻译学科建设、翻译标准、翻译策略等的批评。然而,翻译批评研究目前呈现以下不足之处。一、时间上集中在中国近当代对于中国传统译论的翻译批评研究较少。二、翻译批评研究的对象多为对现当代翻译实践的批评或则对于翻译理论的批评,而对翻译批评自身开展的批评研究或元翻译批评研究较少。三、翻译批评研究范式未形成完整的系统,多借鉴其他学科研究范式,比如借鉴文学翻译批评研究路径等。随着学者们持续的努力,翻译批评的研究时间跨度越来越宽,对元翻译批评的研究越来越多,翻译批评的研究路径也会越来越广。

参考文献:

[1]文军,刘萍.中国翻译批评五十年:回顾与展望[J].甘肃社会科学,2006(02):38-43.

[2]许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译研究概论(1978-2018) [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8.

[3]方梦之.中国译学大辞典[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周仪、罗平.翻译与批评[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4]杨晓荣. 翻译批评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5]司显柱.翻译批评:概念甄别与研究评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11):46-49.

[6]廖七一.翻译批评的跨学科研究空间[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37(04):12-14.

[7]蓝红军.翻译批评何为:重塑批评的话语力量[J].外语教学,2020,41(03):84-88.

[8]彭红艳.翻译研究的哲学思考、研究范式与批评话语——廖七一教授访谈录[J].中国翻译,2020,41(01):103-110.

[9]韩子满.翻译批评的惟文学思维[J].上海翻译,2019(05):1-6+94.

作者简介:盛洁(1990.09),女,汉族,安徽省滁州市人,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译学理论与翻译史,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邮编533000。

任青玲(1984.09),女,汉族,安徽淮北市人,无职称,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英语教学。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