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人工智能、物联网以及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兴起,促进“互联网+”的有效融合,促进我国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发展,是适应我国教育现代化必然的趋势。越来越多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可以主动运用信息化的技术与平台,不断地探索教学的方法。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和以往传统教学形式相比,教学方法更加的灵活、交流互动的手段更加的多样、教学资源更加丰富。随着我国科技飞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已渗透到我国社会生活及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优质教育、全民教育、终身学习以及个性化学习已然成为信息时代教学发展的重要特征。现阶段,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虚拟仿真等信息技术被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促进了我国优质教学资源的全面覆盖,进一步缩短不同地域间良好教学资源调配的差异,实现教育公平。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标志我国正式进入了信息化2.0 时代,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推动从技术应用向能力素质拓展,使之具备良好的信息思维,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成为必备的基本素质;继续推进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入融合,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实现一体化的教育大平台。在“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全面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挥信息技术教学优势,使用信息化教学的手段进行教学,有助于提高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1.2研究意义
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表现形式过于刻板,知识传输模式过于单向化,这不但不符合当前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也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信息化时代对教育教学的提出的要求。当前的人才培养,更注重学生能够有对知识的自主探究能力,与能否有个性化的发展理念,因此,在教学模式以及方法上均做出相应调整。将课堂教学和信息技术充分结合,这就是教学方法及模式上的创新,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智慧的重要途径。因此,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信息化能力的提升,这才是我国教育理念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提高教师教学效率的必经之路。此外,语言作为思想的载体,还是传递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最重要的途径,更是丰富人们精神世界最重要的武器。汉语言文学专业就是一门探究语言的专业,需要架起学习者以及知识之间的桥梁,然而,现代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充分结合,有效解决知识单向传输的问题,使得知识可以展开双向的传递,让学生们的主动性充分获得提升。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实现信息化教学,这就是知识价值以及知识体系创建的需求,一线教育工作者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1.3研究方法
1.3.1文献研究法
文献法就是研究者专门研究以及分析所收集文献的方法,它就是一种不直接参与活动的一种非接触性方法。文献不仅传递与交流研究成果的形式,还是纪录基础知识的重要途径。为本研究奠定基础,所以需要搜集与整理与自己研究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本文文献研究就是通过对国内外教育信息化有关的专著以及期刊等情况的归纳,进一步掌握此类研究的趋势以及现状,通过掌握教育信息化相关知识和概念,确定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以及内容,为本研究的顺利铺垫基础。
1.3.2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就是调查者基于研究的问题,进一步开展问卷的设计活动,然后通过向调查研究对象发放纸质问卷或者电子问卷的方式,获取信息数据的研究方法。本论文的问卷调查选取本市部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作为此次调查对象,收集统计教师的一些基本信息(譬如年龄、性别以及教龄等),整理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在实际教学、素养以及其自我评价方面的情况。问卷调查的发放就是通过问卷星平台,以微信等形式进行发放,问卷调查旨在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情况进行了解。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信息化能力现状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设计结构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了解教师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教师的基础技术素养、技术赋能教学以及培训及自主发展。除基本信息之外,部分设计参照李克特量表,选项分别是“完全不符合”“完全符合”“符合”“不符合”“一般”五级。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策略
3.1教师层面
3.1.1参加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水平
学校需要定期举办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活动,邀请信息化教学的专家以及国赛的评委,围绕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课堂教学模式的更新、大赛规则等方面进行解读,进一步引导教师不断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主动了解新兴技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教学服务供给形式、教育教学治理新模式,不断地增强师生信息的意识,提升师生信息获取、应用能力和水平。
3.1.2交流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及成果转化
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大部分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和合作单位一起研发教学软件,将企业的情景通过游戏以及软件等形式运用课堂教学中,譬如一些虚拟仿真的软件,模拟实训车间中设备的工作流程,教师通过虚拟仿真的软件,对学生进行授课。在和各个学校老师开展沟通交流活动中,将开放软件以及游戏等进行推广,让教学软件固化成果,促进全国职业院校,让更多老师和学生受益。
3.2学校层面
3.2.1推进智慧数字教室建设
全面改善以及优化学校网络的条件,不断升级校园网主干带宽,实现无线 WI-FI6以及5G通信网络的全覆盖。按照新一代网络的发展趋势,加快学校信息化设施的建设,建设集现代信息技术于一体的智能教室,建成全面感知以及全向交互的智慧校园。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发展计划,全学段推动“课堂革命”。
3.2.2健全信息化教学考评制度
学校应该足够重视信息化教学,完善信息化教学的大赛机制,每年需要定期举办信息化教学的比赛,打造优秀作品参加国家级教学能力的大赛,并且对获奖教师在职称评定活动中倾斜。将信息化能力的素养列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学习计划中,提高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优质在线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学校方面,应该不断完善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学校对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建设应该表现在领导力的完善,激励机制的建立,这都是学校应该优化以及完善的;在教师方面,学会利用信息化能力进行教学,从根本上减轻教学工作的负担,加快我国社会建成信息化的强国。本文研究结论对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意识以及能力均具有指导价值,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均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加快我国信息化教育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 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 年)[EB/OL]. /2018-12-20.[2] 李新. 关于汉语言文学的语言意境研究 [J]. 汉字文化 ,2017(23):43-44.
[2]田双龙. 汉语言文学中对语言的应用意境研究[J]. 传播力研究,2020, 4(9):39-40.
[3]关婧. 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解析[J]. 中国建材科技,2018, 27(1):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