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抑郁症中无缝隙护理的实施效果
马海琦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马海琦,.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抑郁症中无缝隙护理的实施效果[J]. 神经科学研究,2024.9. DOI:10.12721/ccn.2024.157727.
摘要: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接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时应用无缝隙护理干预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抑郁症患者124例开展研究实验,研究时间为2022年8月-2023年12月,均接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以随机方法将患者分成参照组(n=62)和研究组(n=62),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实施无缝隙护理干预,比较二组患者的抑郁情绪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抑郁情绪评分低于参照组,研究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参照组也更低,组间比较P<0.05。结论: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抑郁症患者过程中,实施无缝隙护理干预,对患者抑郁情绪有明显改善作用,且可减少相关不良事件发生,值得推广。
关键词: ​依从性;抑郁症;无抽搐电休克;无缝隙护理干预
DOI:10.12721/ccn.2024.157727
基金资助:

抑郁症是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抑郁为主要临床特征,属于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之一,其治疗难度较大,目前常用的疗法有药物治疗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无抽搐电休克疗法(MECT)是目前精神病学中一种相对安全、并发症较少的物理疗法,适用于中重度抑郁发作患者的临床治疗[1]。随着MECT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日益显现,这为MECT治疗的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很多患者对此种疗法存在恐惧、紧张心理,不能很好的配合治疗,为此我院提出为患者开展无缝隙护理,为了探究该护理模式的开展价值,选取了124例患者进行分组护理并对比,现将研究过程及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124例抑郁症患者加入研究,均接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研究时间为2022年8月-2023年12月;在随机数字表法的实施下,将患者分为参照组(n=62)和研究组(n=62)。参照组:男30/女32,年龄范围19-62岁,平均(44.33±5.21)岁;病程在1--7年之间不等,平均(3.55±0.52)年。研究组:男31/女31,年龄范围18-64岁,平均(45.63±5.54)岁;病程在1--8年之间不等,平均(3.60±0.55)年。二组临床资料不存在明显区别(P>0.05),可以实施研究对比。

以上入组患者经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被确诊为抑郁症,并已排除无抽搐电休克禁忌证者。

1.2方法

参照组:常规护理方法,即实施无抽搐电休克疗法前,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主要讲解应用此疗法的过程、作用、相关注意事项等。

研究组:以参照组干预方法为前提,再行无缝隙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治疗前护理,护理人员在患者接受电休克治疗前给予心理咨询,减少患者和家属对治疗的恐惧和疑虑,增强患者接受治疗的信心,并告知患者在治疗前要停止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指导患者术前禁食和限水,有助于降低尿失禁、恶心和呕吐等发生概率。治疗前为患者注射肌肉松弛剂,要将所有金属物体从患者体内取出,并叮嘱患者穿宽松舒适的衣服[2]

(2)在治疗过程中,协助患者取自然舒适的躺着姿势,之后解开患者的衣领、鞋带和腰带,为其常规建立静脉通道,监测并记录患者的心率和血压等生命体征,在服用肌肉松弛剂和麻醉剂时要防止泄漏,并要注意观察治疗开始后患者的肌肉抽搐和震颤反应。

(3)治疗后,为确保气道通畅,预防吸入性肺炎,需要及时清理患者的口腔和呼吸道分泌物,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睫毛反射和意识,如果发现异常应立即报告主治医生,还要鼓励患者多卧床休息,防止出现安全事件和不良反应。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在早期少食多餐,产看其有无恶心、呕吐和头痛等不良反应,如有异常要及时进行对症处理。

1.3观察指标

(1)抑郁情绪:利用HAMD抑郁程度评估量表[3]评估患者的抑郁情绪,围绕认知障碍、体质量、阻滞、焦虑/躯体化、日夜变化、睡眠障碍、绝望感等方面进行苹果,每项内容最高分为5分,分数越高说明抑郁情绪越显著。

(2)不良事件发生率:记录并统计二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跌倒、坠床、窒息、尿床、下颌关节脱臼、头晕、躁动等。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x̄±s)、n%表示抑郁情绪和不良事件,分别使用t、X2进行检验,SPSS24.0完成数据统计,P值<0.05表示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二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抑郁情绪评分

研究组患者的抑郁程度各项评分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抑郁程度评分对比(x̄±s,分)

截图1741915352.png

续表1

截图1741915362.png

2.2比较二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

观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其中研究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头晕,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61%。参照组中出现跌倒1例、坠床1例、窒息1例、尿床2例、下颌关节脱臼1例、头晕2例、躁动2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6.13%。

研究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经统计(X2=13.3152,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近年来,抑郁症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一些患者随之病程延长、病情加重,经抗抑郁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则医生建议其接受无抽搐电休克疗法。无抽搐电休克疗法可以减少肌肉震颤和僵硬等不良反应,是目前控制精神病症状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但在治疗期间仍可能出现不良事件,如果患者不积极配合治疗,会增加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影响疗效。为此,我院提出将无缝护理干预应用抑郁症患者的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这是一种较为新型的护理模式,护理内容更加连贯、细致,还融入了人文关怀,可以增强了患者对医疗护理的信任,让其更加积极参与治疗、配合护理,从而提高了电休克治疗的安全性与治疗效果。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抑郁情绪评分比、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参照组,组间比较P<0.05;这也充分证实了无缝隙护理干预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为抑郁症患者使用无抽搐电休克疗法时开展无缝隙护理干预,即能够减缓患者不良心理,还可降低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涂艳. 集束化护理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在首发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J]. 淮海医药,2022,40(1):84-87.

[2] 刘云蓝,王婷婷.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抑郁症89例效果分析及护理体会[J].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43(4):281-283.

[3] 魏冉敬. 护患沟通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患者不良情绪产生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19):3573-3576.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