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未成年人犯罪原因探究
曾泉泉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曾泉泉 ,.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未成年人犯罪原因探究[J]. 交叉科学研究,2023.12. DOI:10.12721/ccn.2023.157061.
摘要:
探究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对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对未成年人犯罪原因进行了剖析,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社会化不足,二是群体的相互作用,三是移情能力的缺失,四是沟通障碍。
关键词: 社会心理学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
DOI:10.12721/ccn.2023.157061
基金资助:

近些年未成年人犯罪现象越来越普遍,已经对社会治安秩序造成了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已经成为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未成年人年龄相对较小,心智尚未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进而产生违法犯罪行为。为了深入探究未成年人犯罪原因,本文从社会心理学视角下进行剖析,以期为未成年人犯罪防治提供借鉴。

1 社会化不足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和技能,不断融入社会,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人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是同时进行的,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如果过度关注个性化而忽视社会化,则会导致社会化不足,这样的个体往往会过度关注自身利益,而漠视社会道德标准以及价值规范,导致社会认同混乱,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未成年人社会化不足原因主要包括家庭不良影响、学校引导不足以及身边不良群体引诱等。

1.1 未确立正确的社会角色

未成年人正处于成长阶段,生理与心理发育较快,非常容易产生生理与心理矛盾,具体表现为情绪波动较大、自控和自律能力差、叛逆心理强等。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在与他人发生冲突时,容易采用暴力极端的问题解决方式。未成年人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缺乏成熟合理的评价系统,导致他们在对自己、社会以及他人进行评价时容易受到身边环境的影响[1]。如果未成年所处的是不良社会环境,那么在成长过程中难以形成正确的三观,会形成错误的社会角色确认。如果未成年人自身定位的社会角色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矛盾,未成年人便难以顺利实现社会化,容易产生违法犯罪行为,同时给其他未成年人带来不良影响。

1.2 错误的学习指导

观察学习和行为实践均是人们获取知识和积累经验的方式。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其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多数知识经验都是通过观察学习得到的。未成年人观察学习的主要对象为家庭成员以及同龄群体,在观察学习中如果存在错误的学习引导将可能引发其违法犯罪。有研究表明离异或者不和谐家庭中孩子出问题的概率显著高于正常家庭。未成年人除了对家庭成员和同龄群体进行观察学习外,崇拜对象也是其重要的观察学习对象。在媒体行业快速发展背景下,未成年人对偶像的崇拜已经超过了对英雄的崇拜。一些偶像在影视作品中扮演的不良角色以及生活中的不良行为均容易导致未成年人模仿学习,增加他们违法犯罪的概率。

2 群体的相互作用

2.1 原生家庭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未成年人具有最初始、最直接的影响,在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了第一任老师,其言行举动均会对孩子产生影响。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表示孩子主要的社会学习行为是从对父母的观察中习得的,因此父母的思想和行为必然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2]。本文基于教养方式差异将家庭分为四种类型,进一步剖析原生家庭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

第一,忽视型家庭的影响。该类家庭对孩子采取散养方式,对孩子要求低,不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遇到的问题和取得的成绩视而不见。这类家庭中孩子缺乏父母的关爱,往往自控能力较差,生活态度消极,缺乏进取心和同理心,很容易形成目中无人、盲目自大的性格,因此在成长过程中便容易出现违法犯罪行为。

第二,溺爱型家庭的影响。该类家庭对孩子过于关爱,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均尽量满足,而不对孩子进行要求。这类家庭中的孩子通常缺乏独立自主意识,做事容易冲动,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在父母的溺爱中形成蛮横的性格,在做事过程中容易肆无忌惮,容易出现越轨行为。

第三,权威型家庭的影响。该类家庭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教育方法较为恰当,对孩子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孩子自主解决,并在该过程中及时给予帮助,在孩子取得成绩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类家庭中的孩子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责任当担意识,善于与人沟通交流,容易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第四,专制型家庭的影响。该类家庭对孩子的控制欲特别强,父母总是采用自己的标准来严格要求孩子,孩子必须遵从自己的想法。如果孩子违背自己的想法父母便会采取强制性措施,这会扼杀孩子的个性化,孩子性格容易变得自卑自闭,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心理。有研究指出专制型家庭的孩子在成长中容易成为被欺凌者,同时其也会因长期受到欺凌,心理较为压制,一旦爆发之后成为欺凌者,这种情况容易引发违法犯罪行为产生。

2.2 同伴群体的影响

同伴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接触较为频繁密切的群体,因此也会对其成长产生明显影响。有研究表示在越轨行为以及吸食毒品等方面,同伴对未成年人所造成的影响甚至高于父母,也就是说未成年人对同伴群体的认同感更高[3]。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方面,关键不在于对同伴群体的依赖,而在于未成年人交往的同伴类型以及交往过程中发生的具体内容。多数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都是在有同伴在场或者有同伴参与的情况下发生的。相对于成年人的反社会行为来说,未成年人的反社会行为通常是以团体形式出现。未成年人在与不健康的同伴群体交往过程中,很容易观察并学习他们的不良行为,进而影响到自己的言行,可能引发违法犯罪行为。

3 移情能力的缺失

移情是指个体在感知到对方的情绪后自己也能够产生相同的情绪体验,进而能够对他人表示理解和认知。移情具体包括认知移情和情感移情两种类型。认知移情主要是指能够理解他人的情绪以及目的,从而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来分析看待问题,能够体谅他人的行为和心情,从而在实际行为中不表现出让他人感觉不舒服的行为。个体认知移情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能否预知行为后果。情感移情主要是指可以体验和感受他人的情绪,能够对他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情感移情能够避免或者减少欺凌等负面行为的发生。

未成年正处于身心快速成长阶段,其最初移情能力的培养来源于父母和老师教导的换位思考,即不能只顾及自己的感受,应该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在未成年人与他人发生冲突时,如果不具备一定移情能力,父母及教师又未能及时进行制止,容易导致未成年人仅站在自己角度来看待分析问题,难以体谅理解别人的情绪,不能有效预测行为后果,进而容易导致越轨行为发生。同时未成年人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如果不能理解他人的情感,不能接受他人的情绪,容易导致未成年人难以与同伴和谐相处,容易产生烦躁、焦虑以及孤独等负面情绪。长期在这种环境下,未成年人很难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需要注意的是自尊与移情能力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自尊是个体对自身判断的主观体验,是避免或降低欺凌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有研究指出未成年人自尊感越低,其移情能力也越差,这样的个体容易将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减少与他人的接触和交往,难以与他人形成良好的情感沟通。

4 沟通障碍

沟通是指人们为了在某些方面达成统一认识而进行的思想、情感以及信息等多方面的交流,是不同个体之间产生相互联系的最主要途径。在清醒状态下的个体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各种各样的沟通,包括与人交谈、上课学习、观看电视等。沟通存在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是解决矛盾最为有效的途径。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同样如此,如果不同个体之间沟通不畅,存在沟通障碍,将会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甚至导致违法犯罪行为发生。未成年人思想尚未成熟,缺乏必要的沟通技巧。如果未成年人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出现沟通障碍,将会导致其难以融入他人所处的环境,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沟通障碍既会导致未成年人对与他人的沟通产生抵触心理,形成沟通恐惧,最终产生人格障碍;同时沟通障碍往往容易引发或者加剧矛盾,进而导致暴力犯罪。统计数据显示不管是在校园内还是在校园外因口角争执产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在暴力犯罪中占有较高比例。

除了传统的沟通障碍外,在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沟通中存在沟通障碍也会影响未成年人良好人格品质的形成。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未成年人上网数量越来越多。互联网会给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带来一定的便利,但是互联网的虚拟性、匿名性等特点也为人们违法犯罪创造了条件。现在很多未成年人通过网络与他人进行交流,并且抱着游戏的心态采用化名跟他人进行交往,很容易混淆网络和现实之间的界限,将网络世界中的一些行为带到实际生活中,引发违法犯罪行为。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已经对社会治安秩序造成了严重影响,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未成年人犯罪原因进行分析,可知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包括社会化不足、群体的相互作用、移情能力的缺失以及沟通障碍等多个方面。这提示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心理品质的培养,促使其形成良好人格品质,避免犯罪行为发生。

参考文献

[1] 房衍波,王龙.基于心理分析视角的未成年人犯罪防控研究[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21,21(03):37-40.

[2] 余频.未成年人“约架”型犯罪研究——基于120个未成年人约架案例样本[J].青少年学刊,2021(02):57-64.

[3] 丛梅.新时期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及发展趋势分析——基于犯罪调查的三十年比较[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8(01):43-50.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