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背景
淮河能源集团选煤分公司成立于2007年7月,是国内较早实行选煤专业化管理的煤炭洗选加工企业。目前公司下辖9座选煤厂(炼焦煤选煤厂2座,动力煤选煤厂7座),设计年入选能力6910万吨,在册在岗职工2300余人。经过16年的发展,淮河能源集团选煤专业化管理已被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中国矿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业界权威作为“淮南模式”在行业范围内提倡推广,作为选煤行业的一面旗帜,被确定为今后选煤发展的方向。实行选煤专业化以来,其彰显的工艺技术、生产管理、专业人才等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得到同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
二、实行全面绩效管理前存在的问题
(一)绩效管理体系不健全。此前,选煤分公司开展的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仅用于员工月度薪酬分配,有关绩效沟通、反馈、辅导等方面工作未曾开展。导致员工只关注结果,未发挥出绩效管理对提升员工绩效、最终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的作用。
(二)绩效考核未全员覆盖。在工人中实行“以分计资”考核方式,基本实现了班考核、日考核。但对于管理和专业技术等实行计时工资的人员,无明确的考核指标,同一层级人员实行同一薪酬标准,长期存在“大锅饭”现象和平均主义。
(三)绩效考核指标不完善。考核指标基本均为共性的负面清单,未能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分解制定考核指标,做到闭合考核管理。对中层管理人员虽能结合年度工作开展年度考核,但以民主测评、考核谈话等定性考核为主,缺少具体量化的业绩考核,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被考核人员情况。
(四)绩效激励机制欠缺。原有的绩效考核结果仅在日常薪酬分配中进行了运用,未能与员工晋升、表彰等进行充分挂钩;且考核多以负面为主,奖励较少,无法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从而使考核流于形式。
三、推行全面绩效管理
针对上述问题,2020年7月,选煤分公司开展了人力资源及薪酬改革,全面引入绩效管理,并建立了经营绩效、组织绩效和岗位绩效“三大考核体系”融合机制,实现从单位、班子到个人的全方位绩效考核,逐步建立现代企业绩效考核体系,激发全员活力,提升公司竞争能力。
(一)健全绩效管理体系。一是建立经营绩效考核体系,体现生产经营创收作用。以“效益效率”为核心,结合各单位生产经营实际,“一厂一册”制定考核指标,精准考核。坚持将考核指标分解“进单位、进部门、进专业、进岗位”,进行月度考核,加强各单位成本和效率管控。二是建立组织绩效考核体系,发挥团队引领作用。把各基层单位班子视为一个经营团队,并以其绩效成果对公司创造的价值贡献为第一衡量标准,同时突出安全、效益、效率、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等要素,设置关键业绩指标,进行年度考核。三是建立岗位绩效考核体系,激发岗位主动性作用。针对管理、专业、操作三大序列人员,分别使用KPI考核、PPV考核、内部市场化考核等有针对性的考核工具,突出“多劳多得”,打破过去传统“按级别、按职称拿工资”观念,职工主动承接工作,工作质量和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科学设置考核指标。结合公司发展战略及年度重点工作任务,通过对标历史、对标行业,设置各基层单位经营绩效考核指标及组织绩效考核指标,各单位再将相关指标层层分解,通过上下沟通,合理设置各岗位关键业绩指标,做到闭环管理。
(三)合理切块考核工资。根据业务范围、工作性质等将员工划分为不同的考核单元。月度工资分配时,将工资按照各考核单元划分进行切块,个人不低于80%的岗绩工资纳入考核,再结合内部市场化结算和月度岗位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分配,进一步打破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现象,实现考核单元内部工资有增有减。
(四)注重短期绩效与长期绩效。全员月度岗位绩效考核,可以在短期内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起到对员工及时激励、及时纠偏的良好效果,但也会使员工更加重视自己的短期行为,忽视自身的长期成长和发展。因此,选煤分公司每年开展一次年度绩效考核,不仅包含了对员工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还包含对员工一年的工作能力、态度等方面的考核,相对综合全面。配合日常的月度考核,从过程到结果都可以起到比较完善的监控。
(五)建立干部能力素质评价模型。在开展中层干部年度绩效考核时,通过工作成果、工作态度、工作纪律、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等五个维度数十项具体内容进行量化考核,形成五个维度为坐标轴、考核得分为值的能力素质评价模型,实现了从定性考核向定量考核的转变。该模型能够具体指明每一位中层干部哪些能力需要提升,哪些职责没有履行到位。通过该模型内部比较和横向比较,从而实现对干部有针对性的提醒和辅导。
(六)完善绩效激励机制。一是设立年度绩效奖。绩效考核除与月度薪酬分配挂钩外,每年开展一次年度岗位绩效考核,根据考核档次,进行绩效奖发放。二是建立各类人员的晋升通道。针对管理、专业、操作三大序列,设置不同的岗位层级和对应的岗位薪酬,将员工的绩效与岗位工资挂钩,通过岗位晋升,最高可达公司高层待遇。同时将绩效考核结果与干部选用、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等进行挂钩,最大程度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
(七)建立双向沟通机制。绩效管理的核心在于管理沟通、指导部署与监督执行,它是一个过程管理,重点在于促进员工的绩效持续改进和提高,而非绩效考核的结果。在绩效管理过程中,注重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一是建立谈心谈话机制。日常工作中,管理人员发现员工的工作出现问题、绩效出现偏差时,及时沟通,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帮助改进提高。二是建立绩效反馈机制。年度岗位绩效考核结束后,向每名员工进行绩效反馈,不仅告诉员工考评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达到持续改进提升绩效的目的。三是建立绩效申述渠道。员工对考核结果有异议的,可向绩效考核工作组进行申述,工作组在限定时间内进行调查答复,畅通申诉渠道。
(八)构建企业绩效文化。绩效管理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工作,是一个管理者与员工全员参与的过程,要确保绩效管理深入落实、不流于形式,就必须构建贴合企业实际的绩效文化,让绩效管理理念深入人心,让努力追求高绩效目标成为每一名员工的价值方向。在开展全面绩效管理前,选煤分公司广泛宣传绩效管理的意义、作用和方法,把公司的愿景、战略、目标等用绩效指标的形式表达出来,引导员工立足本职岗位制定与企业目标相匹配的个人目标。日常管理中,多从正面引导、激励员工挖掘自身潜力,热诚工作,培养企业良好的工作氛围,实现绩效管理的效益最大化。每年度结合生产经营新要求,对相关绩效指标进行上下结合的修订,在使指标更加贴合实际的同时,不断提高员工的绩效意识。
结语
绩效管理作为国有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企业绩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在中国经济由快速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加强和改进绩效管理工作,引导员工围绕企业目标积极努力工作,最终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双赢。
作者简介:陈昕(1989-),男,安徽蚌埠人,淮河能源集团选煤分公司人力资源部(人事部)部长(232000),政工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