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几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该整治随着精神症状的加重会出现攻击和突发性等现象。结合现有的流行病学等报道可知,精神分裂症患者会出现危险性倾向,发生几率达到50%左右。针对疾病的特殊性,在临床研究中需要及时对患者进行护理指导。其中护理形式本身有重要的作用,该护理方式以患者为中心,可以满足患者的自身需求。为了分析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选择5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不同的护理方式分组,分别是对照组和研究组(n=28),分组后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总结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7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5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不同的护理方式分组,分别是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的男女分别是18例和10例,年龄在22-72岁,平均年龄(52.36±0.25)岁,病程在4个月-6年,平均病程9(3.25±0.14)年。研究组的男女分别是17例和11例,年龄区间22-68岁,平均年龄(50.25±0.78)岁。对比分析两组案例的基本资料,无明显的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的案例实施的是常规护理方式,对患者进行保护性约束干预,此外进行饮食护理指导和生活化指导等。
研究组实施护理干预方式,如下:
(1)进行安全化管理
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可能存在应激反应,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实施安全化护理指导。由于整体的隐患比较多,可为患者营造舒适和温馨的住院环境,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和关心。此外需要积极鼓励患者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包括:下棋、读书和听音乐等。
(2)进行保护管理
由于患者可能会存在激动的情绪,因此在护理中明确患者的基本情况,对危险性的行为进行重点的监督和保护。合理化管理中减少了安全隐患。
(3)危险物品管理
护理人员在护理中强化对危险物品的管理,一旦出现危险物品,需要找机会进行处理,避免患者财进行危险活动。
1.3指标分析
(1)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
(2)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社会功能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实施SPSS2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以(x̄±s)表正态计量资料,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组间率,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组间比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统计意义。
2结果
2.1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
研究组的复发例数1例,对照组的复发例数5例,复发几率对比,研究组的复发几率低,分别是3.5%和17.8%,数据分析如表一:
表一:两组患者的复发几率分析
2.2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社会功能评分
研究组的日常生活能力、交往能力、社会性活动能力等评分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的数据分析如表二:
表二:两组患者的社会功能评分对比
3.讨论
精神分裂症对患者有严重的不良影响,针对特殊性,在后续护理中需要明确患者的具体变化,只有严格按照临床护理的具体指标落实,才能起到理想的作用[1]。
在临床护理中按照具体的流程和要求落实,护理干预方式以患者为中心,告知患者病情的变化情况,增加患者的了解程度,通过音乐或者其他娱乐方式等进行疏导,能确保大脑皮层的功能得到改善,增加大脑中啡肽分泌量[2]。患者家属也需要进行对应的指导,了解患者的病情发生因素,增加对患者的关心和照顾,及时陪伴在身边,让患者感受到重视。适当的交流和沟通之后提升了患者的社会功能,加上健康宣教之后,可以促进患者恢复[3]。医护人员在护理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按照临床护理的基本要求落实各项护理方案,及时的鼓励和帮助,可提升患者的依从性,积极配合接受护理[4]。
研究组的复发例数1例,对照组的复发例数5例,复发几率对比,研究组的复发几率低,分别是3.5%和17.8%。研究组的日常生活能力、交往能力、社会性活动能力等评分低于对照组。说明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护理干预举措,提升了患者的社会功能评分。
综上所述,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式的落实,减少了对应的危险性行为,具备推广价值[5]。
参考文献
[1]陈燕娟.心理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的影响[J].当代临床医刊,2019,32(06):511-512.
[2]陈玉婵,陈锦燕.家庭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与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9,9(24):164-166.
[3]李玉华.优质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危险性行为、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8(36):4074-4077.
[4]王娜娜.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33):236.
[5]李永.综合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生活质量及社会技能的影响研究[J].系统医学,2019,4(22):18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