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戏剧融入教学起源于法国思想家卢梭的两个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学习”和“在戏剧实践中学习”。简单来说,戏剧化教学法就是一种把戏剧作为教学手段和媒介的新的教学方法。目前在汉语课堂上广泛采用直接法、听说法、交际法和任务教学法等,虽然解决了汉语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但在口语课堂上还是收效甚微,因为相较于其它课型,口语课堂是更为灵活的实践型课堂,尤其注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所以需要采取更加活泼、应用性更强的教学方法,因此戏剧化教学法就登上了教学舞台。戏剧化教学法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应用,是指将戏剧表演的一些手段应用于汉语教学中,创造出多种交际性和互动性的课堂活动类型,是将语言与戏剧艺术形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整体教学和学习模式。它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小品、话剧、唱歌、朗诵诗歌、相声、配音、讲故事、演讲、辩论和戏剧游戏等等。
一、戏剧化教学法的优点
(一)以学生为主导
大部分的传统课堂模式是老师作为主角,学生扮演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然而语言是一个工具,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以学生为中心”是戏剧化教学法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可以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戏剧化教学法可以让所有的学习者以观众或者演员的身份都直接参与到戏剧教学互动当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翻转课堂。
(二)语言与文化教学相结合
如何将语言与文化教学相结合,一直是二语教学中的一个问题。在戏剧化教学中,选用的课文或者作品材料往往是和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有关的比如成语故事、历史人物或典故等,或是与现代中国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因此文化知识很自然地融入到了语言训练和教学中,学生在戏剧创作和表演中运用语言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感受和体会中国文化。在戏剧化教学中,语言与文化教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戏剧化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汉语水平问题
戏剧化教学法对学生的汉语水平要求比较高。要在课堂上顺利地完成戏剧表演,学生要有理解剧情和人物的能力,也要有把文字转化成口头语言的能力。如果学生达不到一定的汉语水平,戏剧表演对于他们来说会是十分困难的任务。因此教师可以因材施教,对于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他们提供剧本。而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试着自己编写剧本。而对于零基础的学生或是汉语初学者,则不宜采用戏剧化教学法。
(二)教学和课程问题
1、课型限制和课程设置
戏剧化教学法侧重于听和说的训练,虽然也有编写剧本、诵读剧本等涉及到读和写的训练,但是还是以培养交际能力、表达能力为主,因此比较适合口语课,对于阅读课、写作课等其它课型则不太适用。此外,使用戏剧化教学法通常会占用比较多的时间,在课时安排紧张的情况下,老师可以考虑将其设置为课外活动,或是将其设置为一门选修课或开设社团,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自由选择。
2、教学材料选择
戏剧化教学法并不适用所有的教学内容,只有那些角色比较鲜活、故事情节起伏、内容贴近于生活的课文才适合让学生去创作、去表演。教师在选择戏剧化教学的材料时应该有一些侧重点和标准,比如选择一些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成语故事、风俗习惯和历史人物等)的作品,或者反映中国人现代日常生活的作品,且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同时作品也要具有较强的口语性,不能太过于书面化,还要有一定的情节性和多样的人物关系。
3、明确教学目的
教师在进行戏剧化教学时要明确的一点是,戏剧化教学法不以学习戏剧本身为目的,也不以文学审美为目的,而是以培养第二语言技能、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主要目的,所有的活动都要围绕课本知识内容展开。
三、戏剧化教学法的教学设计——以《HSK标准教程5》(上)第四课《子路背米》为例
(一)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本节戏剧化教学课是作为复习课设计的,学生可以通过戏剧表演复习学过的生词、语法,在具体的情境中灵活运用学习过的知识。
2、教学内容: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活动,根据课文设定的情景,共同完成角色的选择和分配、剧本的编写、诵读和彩排以及最后的表演。
3、角色:子路
子路的父亲
子路的母亲
子路的雇主
商店老板
楚国国君
4、情节提示:子路听到父母的对话,决定要让他们吃上米饭,于是到一个有钱人家里干活,然后用赚到的钱到镇上买了米、肉和鱼,冒着大雪把这些东西扛回了家,跟父母一起吃了顿好饭。后来子路的父母去世了,他就离开家去到了楚国,在楚国做了官,但是却因为不能带着父母一起过好日子而感到十分遗憾。
5、要求:请同学们编写并表演子路背米的故事。
(二)复习和分组
首先带领学生对本课的词汇、句型等知识点进行复习,要求学生大声地朗读本单元的生词和句型,老师注意在学生朗读过程中进行纠音纠偏,也可以让学生几人一组进行练习,相互监督纠正。同时老师也可以为学生进一步解读一下人物角色和心理,介绍一些与本课相关的中国文化,比如中国传统的孝道。接下来,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人一组(视学生数量情况而定,可一人分饰两角),分组的时候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每个组整体的汉语水平相当,这样有利于组员之间的相互带动,相互学习,并且要尽量保证每组都有男生和女生,方便角色的分配和选择。
(三)剧本编写
因为选择的课文来自于《HSK标准教程5》(上),学生都差不多是中高级汉语水平,因此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设定的情景自主进行剧本的编写。在剧本编写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学生可以查阅相关资料,老师也可以提供帮助和解答,但尽量不要对学生的观点做出任何主观的评价或者引导,减少对学生的干扰和影响。
(四)表演
表演的顺序可以采用每个小组派代表抽签的形式决定。每一组的表演时间大概控制在5-8分钟。每组表演结束后,其它小组可以进行评论,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向表演的学生提问,老师也可以问一些引导性启发性的问题带动大家思考,进行全班的讨论。
(五)评价讨论和课后作业
评价讨论的过程与表演同等重要。讨论的范围可以很广泛,比如小组的剧本写得如何,谁的普通话最标准等等。讨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同时学会从中发现问题,老师也可以给出一些适当的评价和建议。最后老师布置作业,让同学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思考,重新编写剧本,再交上来,看看经过实践之后同学们的剧本设计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也可以作为以后教学分析的重要参考资料。
结语
近年来,国内的汉语作为二语教学在教学模式上产生了固化僵化的现象,一直采用的是综合课加听说读写技能课的一种教学模式,借鉴的是早期中国人学英语的那一套方法。戏剧化教学法在汉语作为二语教学中,也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因此,能否将戏剧化教学法大规模地应用于汉语作为二语教学中,以及如何解决其存在的问题使其成为一套系统的教学法,这些都有待进一步地讨论和思考。
[1] 参考文献
[2] 卢燃燃.戏剧化教学法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2018.
[3] 王亚飞.戏剧化教学法在汉语教学中运用的综述[J].经贸实践,2017(15):294.
[4] 牛春燕,鞠文雁.教育传播的新路径:戏剧化教学法的新思路[J].今传媒,2018,26(04):150-151.
[5] 张砾.汉语教学中运用戏剧化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05):114-115.
[6] 周嫚.戏剧化教学法应用于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