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智能手机因其多功能性、便利性,实时性和互动参与性等特点,在我国短时间内得到大范围普及,其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据统计,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的占有率已达100%。然而,在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使用时间长,启动频率高等特点也一点点的浮现在我们的面前。很多大学生对手机过度沉迷,甚至被手机“绑架”,这种现象被称为手机依赖。许多大学生作息时间变得没有规律,例如在入睡前翻看手机,在不经意的情况下生活节奏紊乱,睡眠质量不断降低,从而引起自控力的下降和焦虑现象的产生。这都能体现出目前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成瘾,而且这种依赖已经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1.对大学生使用手机情况进行调研
在正式调查前,我们随机抽取部分大学生,针对其使用手机的时间及用途等展开预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同时80%以上的学生认为手机用途是非常广泛的,不到2%的学生认为手机是可有可无的,这说明手机已成为大学生的必备工具。另外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使用手机时没有一个合理的时间规划,且使用手机过度的学生没有院系、性别等因素的区分,大学生普遍对手机患有“依赖症”。
手机依赖症的研究现状
1.1 “手机依赖症”的定义。
“手机依赖症”是指对手机使用过度依赖,手机不能离开视线,不然就会感到心烦意乱、焦虑等心绪。手机依赖症是一种由于经常过度频繁使用手机而形成的现代心理疾病,患病的人常常会出现焦虑、脾气暴躁、频繁触摸手机、上厕所带着手机、视力模糊等症状。手机依赖症会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烦恼,对人的身体健康也有巨大的危害,长时间的手机依赖症会严重影响一个人身心健康和生活状况。
1.2 手机依赖症行为。
基本上每一个患有“手机依赖症”的人,只要身体一段时间内没有碰到手机,就会显得魂不守舍、坐立不安,总感觉自己失去了什么,常常在这种时候就会不受控制的拿起手机,就算是拿着手机不知道干嘛,也要将手机拿在手里,这样才有安全感。在晚上睡觉之前总是舍不得放下手机,会在潜意识里觉得睡觉是浪费自己玩手机的宝贵时间,以至于经常会熬夜玩手机。还有就是在做一些事但是双手是空出来的情况下都会带着手机,一边玩一边做事,双手一旦空出来就会紧张和焦虑不安【1】。
统计具体调查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使用手机都不会在乎时间和场所,无论是在上课还是在开会都会不自觉的使用手机做一些不相干的事,还会经常在睡觉前使用手机到很晚也不舍得休息,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身体健康。
1.3 使用手机的大学生没有类别区分
按照咱们的调查结果表现,使用手机的学生几乎没有类别差别,不管年级、院系、国籍,在使用手机的频率上几乎没有差别。在我们的预期设想中曾认为,外国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文化背景不同,对手机的依赖应该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调查的结果表明,中国大学生与留学生有依赖成瘾的比例分别为62%和59% “手机依赖症”现象没有明显区分。同时,男女情形十分相似,这说明使用手机的人群几乎没有显著的区分。
2.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焦虑水平,睡眠质量与自控力的之间的关系
2.1 手机依赖与焦虑水平之间的关系
已有研究表现,手机成瘾与焦炙、烦闷、好强、孤独感、冲动节制、人格特质、心理健康等多原因存在联系【2】。因此,我们提出手机依赖成瘾对焦虑水平呈正向影响的假设。在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中,我们发现大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其中手机成瘾较为严重的群体中焦虑水平平均值为67明显高于其他群体的平均值46。同时,考虑到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压力较大导致焦虑等因素的干扰,在对比分析了没有手机依赖的调查对象的结果,我们仍能得出假设成立的结论。这说明手机使用频率更高的个体有更大机会表现出极端的焦虑。
2.2 手机依赖与睡眠质量之间的关系
尽管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影响大学生睡眠的好坏,但经过对大学生睡眠质量受手机依赖程度的深入调查研究和查阅文献分析表明,大学生手机依赖水平较大的影响着睡眠质量。在本次对270名大学生调查中,有223人睡眠存在质量问题,占82.6%,入睡时间存在问题的有117人,占43.3%,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的睡眠状况不容乐观。同时,在对比手机依赖与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关系时,我们发现手机依赖现象严重的睡眠质量平均得分为63,调查平均得分为48。这表明手机依靠对大学生睡觉质量有明显影响。在进行男女生对比时,我们发现男生睡眠质量平均得分为46,女生的睡眠质量平均得分为54,这表明男生相比女生有更好的睡眠质量。
2.3 手机依赖与自控力之间的关系
自控力是指根据预定目标个体自发的,对自我的认知、情感和行动等方面施加的管控,使其与自我的期望和要求求想符合【3】,因而手机成瘾行为发生的有用预测因素之一就是自控力。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有手机依赖的大学生自控力水平显著低于无手机依赖的大学生,在有严重手机依赖的164名大学生中,自我控制量平均得分为69,显著高于手机依赖较轻的106名学生平均得分51,这表明有手机依赖的大学生自控力水平显著低于无手机依赖的大学生。另外,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这一结果在男女学生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3. 心理不安全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
手机依赖的产生除手机本身所固有的因素外,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也是导致手机成瘾的重要环节,其中家庭为个体成长的第一温床,很多学生的父母由于忙于工作会侧面导致成长过程中人生经历和心理不安全感的发生。此外,有研究表示,经历过留守的大学生心理安全感整体(52.81±10.97)及其各维度得分均低于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57.81±9.79)【4】。因此,探究人生过程中产生的孤独感和心理不安全感是否会导致手机依赖行为的发生,也是这次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270名学生中调查发现,有经历过留守的大学生为58人,占比21.5%,其自评量表中安全的平匀得分为31分。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为212人,其安全感平均得分为5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大学生的留守经历与其心理安全感高低有着明显的关系。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手机依赖严重的164名大学生安全感平均得分为46分,手机依赖现象较轻的106人安全感平均得分为64分,即安全感越高的手机使用者手机依赖的水平越低,安全感越低的手机使用者手机依赖水平越高。检验心理安全感在留守经历与手机依赖间中介作用的结果显示,在留守经历和手机依靠之间增加一变量安全感后,留守经历与手机依靠的回归系数显著下降,这表明中介因素存在心理安全感在人生经历与手机依靠之间。
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留守经历产生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成年后的心理健康,在渴望陪伴而难以满足时,便沉迷于手机网络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获取一时的安全感。但是很明显,这种安全感的获得方式并不能长久,反而会进一步加深自己对手机的依赖。
4. 如何改善大学生过度使用手机的对策
4.1 充实大学生空余时间
现代大学生的空余时间很充足,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如何充实这么长的空余时间呢?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1、高校可以组织发动每个院系,每个班级的团组织活动,要求人人参与,团组织活动可以多种多样,但内容由每个班级自行决定,团组织活动后每个院系进行优秀活动评比,资以奖品,表扬等。从而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给学生们融入集体,跟着集体走的一种氛围,增强他们之间的友谊,帮助其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2、高校应该落实对提高学生的自我素质的提高的问题,以免学生空余时间浑水摸鱼,懒懒散散,想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一种学习生活态度,减少对手机的依赖,这一步不可或缺。具体方式有开设大学生就业形式专题讲座、手机过多辐射对身体的危害等。
4.2 加大管理力度,使其合理利用手机
1、抓紧课堂无手机的教育方式,加大校园整体管理力度,特别是课堂和自习室上长时间使用手机的情况,对于此类学生应该使其警醒,具体方式有:批评教育、记过处分等,以减少学生对手机的依赖。
2、高校加大对过度使用手机危害的宣传,可以从学生中抓几例“屡教不改”典型,杀鸡儆猴,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依赖手机的严重性。从学生自身入手,使其对手机有自控能力
高校应着力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先学做人,再学知识,从最基本的层次解决问题。那么如何从学生那个方面入手教育比较稳妥呢?我认为是思想和心理教育的层次,哲学谈到思想决定高度,心理决定性情。可以确信的是,加强自我控制能力的基础离不开这两个层次,所以高校须经常性进行此类教育活动,潜移默化学生对自我控制手机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清艳.浅谈手机依赖症对当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解决对策.2014(5)
【2】李丽. 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和其他相关因素及成瘾干预对策研究,2015
【3】孙国庆,于妍,罗正里.中学生手机网络成瘾与网络使用自控力的研究,2011
【4】吴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安全感和社交焦虑的相关研究[D].江西:南昌大学体育与教育学院,
【5】倪柏竹,刘清明,张宁,等.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现状及影响分析.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 2(4)
【6】王锐烽,罗欢.手机依赖症的研究进展.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 4,25(1)
【7】刘晶.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传播学解析——新媒介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江西教育(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