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实践研究
游贺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游贺,. 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实践研究[J]. 中国文学,2021.9. DOI:10.12721/ccn.2021.157040.
摘要: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一经提出便受到相关学者和教师的重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主要概括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对语文教学和学生的发展意义重大,也给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还需要教师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 初中古诗词核心素养
DOI:10.12721/ccn.2021.157040
基金资助: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承载了悠久的传统文化、展现了古人的思想与情感,具有深刻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占比较大且内涵丰厚,是落实核心素养要求的重要载体,在语文课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要研究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古诗词教学策略,使学生既能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文化美,又能提高文化修养,提升审美品格和语言实践能力。

一、品味诗词之言,注重语言建构与运用

(一)立足整体分析语言,重视诗歌内涵把握

古诗词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但由于年代久远且表情达意较为含蓄委婉,学生很难凭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理解其中的内涵。理解字句含义是深入阅读诗词的前提,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把字句讲解作为课堂的重点,脱离文本来讲解字词,却忽视了诗词中深层内涵的挖掘,这样表面化的教学很容易让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讲解字词的基础上将整篇作品串联起来,立足整体把握诗词内涵。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涉及到了“杨花”“子规”“明月”几个意象,“杨花”即柳絮,暗示漂泊无定,“杨花落尽”点明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词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奠定了全诗伤感的感情基调;“子规”啼叫着“不如归去”,声音极其哀切,抒悲苦哀怨之情;“明月”高雅纯洁,具有相思之意。掌握字词含义是把握诗词内涵的前提,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对“杨花”“子规”“明月”三个词的理解串联成一个整体,回归到诗歌当中,进一步感受李白在此诗中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和无限的牵挂、思念、关怀之意。

(二)鼓励再创造,强化语言实践

诗词教学中“语言建构与运用”目标的实现不仅要求学生能掌握文本大意,把握诗词内涵,还要求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发挥创造力,进行语言实践。“阅读能力是一种输入知识的能力,而写作能力就是一种输出的能力。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效果就在写作中体现。”《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提到了多个意象,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形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学生在掌握诗词大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与联想,以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思。除此之外,这首诗融情入景,“杨花”“子规”本为无情之物,在这里却承载着诗人的愁绪和对友人的关切,“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一句中,抽象的愁绪借着“月亮”随王昌龄直到夜郎西,这里李白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人格化,这样的写作手法极具创造力和表现力,教师要设置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手法的精妙并使学生尝试灵活运用,鼓励他们选择某种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写成小文章和同学进行交流。

二、聚焦诗词之巧,注重思维发展与提升

(一)巧妙设疑,提高思维深刻性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日常的古诗词教学中营造一种能促进学生思维逻辑性、深度性、发散性、想象性、批判性、创造性等发展的课堂氛围。”营造课堂氛围需要设置有效的问题,问题是串联起课堂的关键,富有创造性的问题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野望》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品味音韵之美时设置了如下问题:将“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改为“树上皆秋色,山中唯落晖”是否可以?是原句较好还是改句较好?教师没有直接让学生分析颔联的音韵之美,而是换掉原诗中的字,两句形成对照,学生更容易发现原句用了叠音的手法,进而懂得在诗词中字词的重复使用会形成节奏之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在分析《野望》的思想情感时,教师可引入曹操的《短歌行》,让学生找出其中与《野望》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情感相似的一句,学生对比阅读后可知此句话用了《短歌行》中“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结合写作背景可总结出诗人渴望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但却事与愿违、孤独失意的落寞情绪。教师基于文本结合其他诗词来设问,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又能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文本,这样的问题设置对学生思维发散性、深刻性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注重个性化阅读,提高思维灵活性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或是以自己的阅读代替学生的阅读,忽视学生的阅读感受。但是教师应该意识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初中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在阅读过程中难免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观点,因此语文教学不应该一味追求标准答案,而应该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思考。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蕴含了苏轼复杂的情感,最后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他情感的集合点,因此教师在学生掌握语意、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讨论词人在此句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学生思考的过程就是一次思维发散的过程,有的学生会读出苏轼想要建功立业却被贬黄州的愤慨和无奈,还有的会读出苏轼追比英雄,渴望有所建树的壮志豪情……这都是学生的独特体验,因此,教师应在尊重学生个性化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课文,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对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很大帮助。

三、把握诗词之美,注重审美鉴赏与创造

(一)多角度解读文本,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古诗词是美的音乐、美的意境、美的思想、美的情感的结合体,教师要充分挖掘其中的教学点,引导学生从语言、修辞手法、情感等多个角度理解文本。以杜甫《望岳》为例,教师可以提供支架,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角度品读这首诗歌。从语言方面,古人写诗往往会倾注心血在几个或者一两个字上,从而将诗词写活,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颔联中“钟”“割”二字就极具凝聚力,分别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遮天蔽日、高大巍峨的形象;从修辞手法方面,“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一句运用设问手法,引人注意,在结构上还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颔联“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运用对偶手法,整齐对称,意义含蓄集中;从情感方面,通过对泰山的描写,诗人既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现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又以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敢于攀登的凌云壮志。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鉴赏诗词,更能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古诗词的美.

四、结语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古诗词学习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以及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核心素养的提出顺应了时代潮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求,同时也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核心素养要求的推动下,教师要从实际出发,依据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状况,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合理有效的古诗词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许燕萍.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J].名师在线,2020,(30):70-71.

[2]张德云.核心素养视角下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2019,(04):26-28.

[3]石修银.“文化传承与理解”视域下问题设计的转向[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05):46-48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