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社区(农村)业余文艺社团现状调研与思考
张燕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张燕,. 宝鸡市社区(农村)业余文艺社团现状调研与思考[J]. 中国文学,2021.10. DOI:10.12721/ccn.2021.157048.
摘要: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业余文艺团队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民间艺术的同时,满足广大城乡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宝鸡市有300多万人口,是西部工业重镇、陕西省第二大城市,文化底蕴深厚,因此,业余文艺团队的发展和壮大,城乡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就得到了发展和壮大。带动和发展众多业余文艺团队,让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占领文化娱乐阵地,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业余文艺团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 业余文艺团队;民间传统文化;城乡文化建设
DOI:10.12721/ccn.2021.157048
基金资助:

随着宝鸡市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近年来,涌现出众多群众自发组织的文艺团体,他们长期活跃于基层,为推动基层文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通过调研,我们认为:近年来,我市业余文艺团队建设经历了量上求发展、相对稳定和质上求突破的过程。目前,文化基础设施有了一定的改善,各团队也自筹经费添置了一些器材,基本满足了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全市业余文艺团体状况:

近年来,在各级部门的重视和扶持下,我市业余文艺团队建设逐步壮大。全市现有业余文艺团队1300多家,其中秦腔自乐班379个,秧歌队313个,锣鼓队299个,器乐队42个,社火105个,皮影、木偶、曲子32个,歌舞259个,其它团队若干。这些业余文艺团队分布在我市3个区9个县,具有“自发组织、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导自演、自谋发展”的特点。目前,业余文艺团队以遍及全市各个社区、街道、村落,丰富和活跃了城乡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与专业的文艺团队不同,这些业余文艺团队没有绚丽的舞台背景,也没有耀眼的明星阵容,台下台上,热热闹闹,每场演出的主角都是老百姓。它们活跃在宝鸡城市中心广场、公益活动场所、乡村街道,以戏曲、秧歌、锣鼓等传统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为主,因业余文艺团体成员的职业限制,往往利用工作之余或农闲时节开展演出活动。演出地点多在乡村和社区基层,具有自娱自乐的表演特点。

我市业余文艺团队种类繁多,其建设在逐步推进,且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如我市仅金台区就有业余文艺团队207个,其中,秦腔自乐班61个,秧歌队62个,锣鼓队49,器乐队3个,社火1个,歌舞28,其它3个;这些团队分布在金台区的12个农村或城市社区。每当节假日或农闲时节,这些活跃在乡村或城市的业余文艺团队便发挥了它的作用,在广场、公园、开阔地带、公益活动场所开展了自乐班、秧歌、锣鼓、健身舞等活动,深受群众欢迎。这些团队因为是自发组织,因此在分布上不太平衡,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区域,业余文艺团队的发展多且活跃,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区域分布较少。

通过调研显示,这些活跃在城乡的业余文艺团队维持经营发展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公益娱乐道路。这一类型的团体主要是通过长期开展演出活动以达到休闲娱乐和强身健体的目的,参加演出活动也是公益性的,不收取任何出场费等。这些团体一般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并不强调经济效益,发展也相对平稳。这种情况现在很少;二是公益娱乐和市场经济相结合道路。大部分的业余文艺团体把演出活动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一边积极开展公益性的演出活动,一边主动联系、开展一些商业性的演出,以解决团体中出现的活动经费不足等问题。如:常年在宝鸡市群艺馆活动的各类业余文艺团队就属于这种情况,平时,馆内的民乐团、舞蹈队、合唱队、秧歌队、秦腔队等,这些团队平时以艺术馆为阵地排练,可开展一些商业性的演出,以维持正常活动开支,逢节假日,馆里有活动,他们就代表艺术馆在公园广场等开阔地带开展公益性质的演出,这些团队就是商业性和公益性相结合。 三是市场经济道路。这些文艺团体在节日庆典活动和婚嫁喜庆等情况下承办乡镇、村组集体包场和家庭包场商业演出,有些团队还常经被邀请到各地进行商业演出。 如一些商业性质的演出公司、自乐班、秧歌、锣鼓、歌舞等团队在农村或社区婚嫁喜庆包场商演。

业余文艺团体随着经济的发展,在继承和创新宝鸡市民间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批曾经有但已荒废了的民间业余文艺团体得到恢复,艺术得到传承和创新发展,如宝鸡市非遗项目中的姜马察回音乐、西山酒歌、西府曲子、皮影戏、社火等一些频临失传的民间艺术团队也有了发展大壮大。

二、 宝鸡市业余文艺团体在推进文明建设中的特殊作用

一是宣扬了党的相关目标政策。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为提高城乡群众的文化艺术修养、艺术素养,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发展,全面建立社会主义新乡村,起了带头示范作用。

二是娱乐了百姓,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业余文艺团队直接走进基层群众中间,让老百姓简易、便捷地享受快餐式、娱乐型的文化艺术。这些艺术团队一般在闲时组团演出,常巡回于乡村和社区之间,活跃在群众之中,节目内容往往紧贴受众实际,节目形式为受众喜闻乐见,较好地满足了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丰富了基层业余文化生活。

三是有利于参与者的身心健康。群众性文娱表演需要相当的运动量,而业余文艺团队的队员大多数是离退休人员、农民等老同志和家庭妇女,这些人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在一起或唱或跳,既是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又能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寓乐于歌舞,在休闲中弹唱,在愉悦的心情中熏陶情操。

三、业余文艺团队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市业余文艺团队的发展总体形势较好,但是也面临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

1.演艺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专业素质有待提高。一是部分业余文艺团队文化和专业技能有待提高,组织化和团队化不强,管理松散。 二是业余文艺团队整体综合素质较低,演职人员大多是退休、业余爱好者、城市下岗职工或农民,纯属个人喜好,没接受过系统的和正轨的艺术教育,艺术修养有待提高,要加强在演出中的观赏性和思想性。 三是团队中,中老年人居多,青年人少;演出内容陈旧老套、缺乏创新,无法吸引更多的青少年。

2.资金不足,开展缺少潜力。缺少活动器材,业余文艺团队正常经费是要靠自筹、社会资助、地方企业和相关团队单位恰当支持、政府给予适当资助,活动经费缺乏,且经费不能一直充足的保证,装备、服装、道具、灯光、音响等硬件设备不足,缺乏资金支持。社会力量支持团队建设较弱,严重影响了进一步的发展。需要上级部门配送一些基本活动器材,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群众,才能更好地让广大群众享受到文化的权益。

四、推进宝鸡市业余文艺团队发展的几点建议

业余文艺团队是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要实现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业余文艺团队的作用不可低估。如能得到政府部门更多扶持,让他们的爱好与专长能得到充分发挥,为构建和谐社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作出应有的贡献。推进业余文艺团队健康发展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出台政策,进一步帮扶业余文艺团队的开展和壮大。加大对业余文艺团队的扶持力度。 对那些人数多、有实力、有影响的文艺团队要进行表彰奖励和政策性的扶持,使其上档次、有规模、形成品牌,逐渐发展强大,将其打造成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文艺团队。 在团队的发展、节目排演、装备添置等方面,每一年市财务从专项补助经费中保障一定的支出,创建专项基金予以赞助,使其更好的开展。 对在业余文艺中成绩突出业余精受欢迎的要适当地经济奖励和表彰。

二是加强队伍建设,鼓励有知识、有才干的大学生到业余文艺团队来充实文化队伍。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群众接受信息的渠道多了,生活蒸蒸日上,他们开始追求健康、向上、丰富的文化生活,鼓励一些团队如:自乐班、锣鼓、秧歌、歌舞等经常开展活动,文化部门在业务上要加强指导、辅导,定期组织文艺队伍培训班,培训经常化、制度化,以提高业余文艺队伍的理论与素质。各个团队可通过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表演深入城市社区、农村。制定有关优惠政策,吸引有知识、有才干的大学生到社区充实基层文艺队伍。

三是创新体制,激励各文艺团队的生机。创新改革发展,构成“政府相关机构主导、一些部门参与,形成市场化运作机制,经过市场化运作调动业余文艺团队演职人员的积极性和活力,广泛性地组织展开群众文艺汇演、展演、比赛等各种活动,既为业余文艺演出团队提供上演场地,扩展其影响,也为他们互动交换、共同探讨、共同进步提供支持帮扶。 可采取每年政府财政支持一点,支持社会成功人士捐助一些、相关企业赞助一些等办法灵活运用现有资源,确保业余文艺创作、人才的培训。通过制定各项优惠政策,理顺机制,强化管理。加大对业余文化队伍的奖励和扶持力度,采用政府买服务的方式,以奖代投,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业余文艺团队建设的积极性。建立调演奖励机制,将我市业余文艺团队的发展推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宝鸡市有300多万人口,是西部工业重镇、陕西省第二大城市,文化底蕴深厚,因此,业余文艺团队的发展和壮大,城乡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就得到了发展和壮大。带动和发展众多业余文艺团队,让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占领文化娱乐阵地,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业余文艺团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