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隙护理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汪影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汪影 ,. 无缝隙护理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儿科杂志,2024.4. DOI:10.12721/ccn.2024.158825.
摘要: 深入探究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蓝光照射采取无缝隙护理的意义。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聚焦于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期间于我院收治的50名病理性黄疸新生儿,通过随机分组法,均衡地配置成两个样本组,即观察组(包含25名婴儿)与对照组(同样为25名婴儿)。在治疗干预上,对照组遵循传统的常规护理路径,而观察组则实施了创新的无缝隙护理模式。本研究的核心目的在于详尽分析并比较这两组患者在病理性黄疸蓝光照射治疗效果上的异同,以此来探究无缝隙护理模式的潜在效益与应用价值。结果:在实验结果中,观察组展示出显著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成效:黄疸消退所需的平均时间在观察组为6.28±1.15天,而对照组为8.76±1.39天;胎粪转黄的平均时间在观察组缩短至5.13±1.24天,对照组则为7.82±1.35天;并且,观察组患儿的总胆红素水平达到正常指标的平均时间为7.04±1.17天,明显快于对照组的8.91±1.42天。此外,关于不良反应情况,观察组仅有1例体温升高记录,而对照组累计出现了7例包括腹泻、皮疹及体温升高等多种不良反应,两组间差异显著。护理满意度调查方面,观察组有24位家长表示满意,仅1位不满意,满意率达到96%,相比之下,对照组的满意度为17/25,即68%。以上所有结果的组间比较,P值均<0.05,凸显了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结论:无缝隙护理模式为患者量身定制一体化的治疗路径,有助于精准干预,加速康复过程,从而在整体上提升治疗的有效性。实时监控患者的健康状况与治疗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减少不必要的药物相互作用或过量使用,有效控制并减轻可能的不良反应,保障患者安全,增强患者家庭满意度。
关键词: 病理性黄疸;新生儿;无缝隙护理
DOI:10.12721/ccn.2024.158825
基金资助: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临床问题,其发生率高且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核黄疸,对婴儿的健康造成长远影响。病理性黄疸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是蓝光照射疗法,通过降低血液中未结合胆红素的水平,预防或减轻胆红素脑病的风险。然而,在传统治疗模式中,新生儿在接受蓝光照射期间往往需要与母亲分离,这不仅可能影响母乳喂养的建立和维持,还可能增加婴儿的焦虑和应激反应,干扰母婴情感连接,进而影响到整体的照护质量和婴儿的心理发展[1]。此外,治疗过程中的护理工作常常涉及多个环节和部门,任何环节的脱节都可能影响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因此,无缝隙护理作为一种全面、连续、协调的护理模式,被提出并逐渐应用于新生儿蓝光照射治疗中,旨在优化治疗流程,确保治疗的连续性和安全性,同时促进家庭参与,增强母婴情感联系。无缝隙护理通过跨专业团队合作、信息共享、以及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计划,力求在不同护理阶段间实现平滑过渡,减少不必要的中断和重复,提升整体照护体验和治疗效果。本论文旨在探讨无缝隙护理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中的具体应用价值,通过分析其对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等方面的影响,为改进新生儿黄疸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研究中,我们纳入了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50例病理性黄疸新生儿作为研究主体,并通过随机分配方式将其均等地分为两组:观察组(n=25)与对照组(n=25)。其中,对照组包含14名男性和11名女性婴儿,患者年龄分布在2至5天之间,平均年龄为3.17±0.24天;观察组则有13名男性和12名女性婴儿,年龄范围扩大至2至6天,平均年龄微增至3.22±0.19天。经过对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等基本特征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P值大于0.05,表明两组在这些基线数据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具备良好的可比性,为后续研究结果的有效对比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了常规护理措施,具体包括:新生儿在蓝光照射期间被安置于新生儿病房的蓝光治疗箱内,按照医院既定的治疗方案接受标准的蓝光照射治疗。护理人员依据医嘱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定期检查胆红素水平,并根据需要调整蓝光照射时间和强度[2]。家属探视时间受限,且在非探视时段,母婴分离。对于母乳喂养,采取定时泵奶后由护理人员喂养的方式进行。

观察组则采取了无缝隙护理措施,旨在优化整个治疗过程的连续性与协调性。具体措施如下:首先,实施家庭参与式护理,允许母亲或父亲在遵守无菌操作的前提下,于蓝光治疗期间陪伴婴儿,鼓励肌肤接触和按需哺乳,以促进母婴情感交流和母乳喂养的持续。其次,采用跨学科团队合作模式,包括儿科医生、护士、营养师及心理咨询师等,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确保从入院评估到出院随访的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及时响应和处理。此外,利用信息化手段,如电子医疗记录系统,实现治疗进展、生命体征变化及护理措施的实时更新与共享,确保所有医护人员对患儿情况有全面了解,减少信息传递误差。最后,开展定期的护理质量评价与反馈,不断调整优化护理流程,确保护理服务的质量与安全[3]。通过这些综合措施,无缝隙护理模式力图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化地满足新生儿及其家庭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儿的黄疸持续时间、胎便变黄时间、总胆红素降至正常水平时间。黄疸持续时间:这是衡量黄疸治疗效果的一个直观指标,指从开始治疗到黄疸明显减轻或消失所需的时间。胎便变黄时间:新生儿胎便颜色的转变是反映消化系统功能恢复和胆汁排泄状况的一个重要标志。本研究通过记录两组患儿胎便颜色恢复正常(变黄)的时间,评估了护理模式对消化系统功能恢复的影响。总胆红素降至正常水平时间:总胆红素水平是判断黄疸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的关键生化指标[4]

2比较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对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如腹泻、皮疹、体温异常等)进行记录和比较,反映了护理模式的安全性。

3.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收集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评价,这一指标直接反映了护理模式对患者家庭心理感受和治疗体验的影响[5]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23.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及X2检验,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儿的黄疸持续时间、胎便变黄时间、总胆红素降至正常水平时间

观察组的黄疸持续时间(6.28±1.15),胎便变黄时间(5.13±1.24)、总胆红素降至正常水平(7.04±1.1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76±1.39)、(7.82±1.35)、(8.91±1.42),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比较两组患儿的黄疸持续时间、胎便变黄时间、总胆红素降至正常水平时间

截图1741920824.png2.2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发生1例体温上升,对照组发生腹泻、皮疹、体温上升等不良反应共计7例,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截图1741920844.png2.3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24/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25),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截图1741920861.png3讨论

本项研究通过严谨的对比分析,不仅证实了无缝隙护理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中的显著成效,还深入探讨了该模式在多维度护理质量提升上的深远意义。观察组在关键治疗指标上的显著改善,如黄疸消退速度加快、生理机能恢复进程的提速,直接映射出无缝隙护理对促进新生儿快速康复的强大效能。这种高效性不仅体现在缩短住院时长和经济负担的减轻上,更重要的是,它有效减少了长期蓝光照射可能引起的皮肤敏感性增加、体温调节失衡等问题,从而在细微处体现了对新生儿脆弱体质的精心呵护与安全保障[6]

在安全性考量上,无缝隙护理模式展现出了卓越的预防并发症能力。通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尤其是观察组相比对照组极低的并发症率,揭示了该模式在精细化管理和风险控制上的先进性。这得益于无缝隙护理中跨学科团队的紧密协作,以及对每个患儿个体化需求的深入理解和迅速响应,确保了护理措施的精准实施与及时调整。

此外,无缝隙护理在增进患者家庭的满意度与信任度方面亦功不可没。高满意度的背后,是护理模式对家庭情感联结的重视与促进,让父母能够深度参与到孩子的治疗过程中,不仅缓解了家长的焦虑情绪,还促进了亲子关系的正向发展。这种人文关怀的融入,不仅提升了治疗的温度,更是在无形中强化了治疗的综合效果,因为良好的心理状态对新生儿的康复同样重要[7]

综上所述,无缝隙护理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中的应用,不仅在临床疗效上展现出明显优势,还在提高治疗安全性、减少不良反应、增强患者及家庭满意度方面体现出显著成效。这些发现强调了在新生儿护理实践中推广无缝隙护理模式的重要性,建议未来进一步探索该模式在不同医疗环境下的适用性和可扩展性[8],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培训提升护理团队实施无缝隙护理的能力,以期为更多新生儿提供更为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杨桂娴,张志清,邹倩雯.无缝隙护理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内蒙古医学杂志,2020,52(2):224-225.

[2]许雪利.无缝隙护理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31):61.

[3]董建敏.蓝光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效果及安全性[J].临床医学,2023,43(1):114-116.

[4]禚慧敏.间歇蓝光照射联合白蛋白静滴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价值分析[J].养生大世界,2021(1):140-141.

[5]白相峰.蓝光照射辅助药物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对胆红素水平的影响与疗效评价[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9(22):105-106.

[6]程娟,张妮.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蓝光治疗的效果及红细胞免疫功能与预后的相关性[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20):3035-3037.

[7]徐燕,王君,谢文娟,等.茵陈芩连方沐浴配合蓝光治疗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首都食品与医药,2024,31(13):162-164.

[8]郭迪进.白蛋白辅助蓝光间歇照射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23,27(29):69-71.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