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老年终末期心力衰竭病人心理干预临床有效性研究
吴玉 胡春华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吴玉 胡春华,. 乡镇老年终末期心力衰竭病人心理干预临床有效性研究[J]. 心理学研究,2021.12. DOI:10.12721/ccn.2021.157061.
摘要: 探讨乡镇老年终末期心力衰竭病人的心理干预方法及其临床有效性,以便为乡镇医院提供参考。方法:选择笔者所在乡镇医院2016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老年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60例进行研究,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其中30例予以常规护理干预为对照组,而另外30例除了常规护理,还重点加强患者的心理干预作为观察组。两组均进行1个月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焦虑与抑郁症状、生活质量、心功能指标,以及生存时间、护理满意率。结果:两组干预前SDS评分与SAS评分,MLHFQ问卷中躯体领域与情绪领域及总分,心功能指标SV、CO、LVEF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SDS评分、SAS评分、MLHFQ问卷中躯体领域与情绪领域及总分更低,而SV、CO、LVEF更高,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率、生存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乡镇老年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重点做好病人的心理干预,可以更好地改善心功能指标,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同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值得患者更满意,值得应用。
关键词: 老年终末期心力衰竭;心理干预;负面情绪;生活质量;心功能
DOI:10.12721/ccn.2021.157061
基金资助:

心力衰竭是各类心血管疾病进展到最后的阶段,长期患病与负面情绪影响,会导致体内交感-肾上腺系统处于过度唤醒状态,从而诱发生理、病理变化[1]。按照美国心衰指南,将心衰视作独立临床综合征,按照发生、发展可分为A、B、C、D四个阶段,其中D为终末期心力衰竭或难治性心衰[2]。随着临床对终末期心力衰竭的研究不断增多,发现以老年人为主,且多数患者有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加上心功能不佳,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3]。为此,针对老年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应重点分析其心理情绪状态,并且针对性护理干预,尽量改善其情绪,才能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4]。但是,就目前已有的研究报道来看,关于基层医院老年终末期心力衰竭病人的研究十分缺乏,有待进一步探究。本次就笔者所在乡镇医院收治的60例老年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了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乡镇医院2016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老年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60例进行研究,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每组30例。纳入标准:确诊满足终末期心力衰竭诊断标准[5],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Ⅲ~Ⅳ级,且因反复心衰入院频率≥4次/年,签署知情同意书,年龄≥60岁。排除标准:无法独立完成问卷调查,精神疾病,合并严重肝肾病变。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60~83岁,均值(70.3±2.6)岁。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60~84岁,均值(70.7±2.1)岁。两组性别与年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本组予以常规护理,院内营造安静与舒适的环境,减少不必要干扰,可设置本病患者单间病房,维持良好的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患者可根据自己的意愿摆放物品,按照医嘱用药,保障用药准确与安全,对药物不良反应做好观察,比如吗啡用药者观察有无呼吸抑制或心动过缓,利尿剂者记录尿量,血管扩张剂者注意输液速度与血压变化等。终末期心衰患者躯体疼痛明显,多次输液可予以留置针,可减少多次穿刺痛苦,并且严防并发症发生,治疗与护理期间,通过语言、目光等交流,缓解他们的焦虑与担忧。终末期心衰患者活动能力降低,多取半卧位或端坐位,

1.2.2 观察组:本组除了常规护理,还重点加重心理特点分析,针对性予以心理护理:通过对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后,发现老年终末期心衰患者主要有抑郁、焦虑、孤独感、疑虑重重、失助自怜等心理特点。为了尽量促进这些心理情绪的改善,予以多样化的心理干预:①心理慰藉:本次收治的老年终末期心衰患者年龄较大,护理人员多陪伴,以热情、开朗的态度和他们交流沟通,予以心理慰藉。有抑郁、不安等负面情绪时,及时提供情感支持,了解他们负面情绪产生的原因,从而更好地予以措施干预,促进情绪有效排解。②心理认知干预:护理人员可通过一对一的解释,发放宣传手册,强化疾病知识宣教,通过知识讲座、视频播放等形式,促进患者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告知心力衰竭病因、治疗方法与效果,提升心理信赖度,促进更好地完成治疗与护理。③用药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应叮嘱患者用药的方法、不良反应以及自行增减药物的危害,告知他们按照医嘱服药的必要性。同时,做好用药期间的记录,加强和患者家属的沟通,指导其做好监督,并且通过家属的支持与鼓励,提高用药依从性。

1.3 观察指标

两组均进行1个月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焦虑与抑郁症状、生活质量、心功能指标,以及生存时间、护理满意率。

1.4 评价标准

1.4.1 焦虑与抑郁症状:应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6]评价焦虑与抑郁症状,评分越高则表明焦虑、抑郁越明显。

1.4.2 生活质量: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MLHFQ)中文版[7]评价,包括躯体领域与情绪领域,评分越低则表明生活质量越好。

1.4.3 心功能指标:干预前后要求患者静息状态下测定心功能状态,包括心脏每搏量(SV)、心排血量(CO)、左室射血分数(LVEF)。

1.4.4 护理满意率:用院内自制满意度问卷调查,评分0~100分,>90分为非常满意、70~90分为基本满意、<70分为不满意,满意率=非常满意率+基本满意率。

1.5 统计学分析

选择SPSS23.0软件对本研究数据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而计量资料用均数(

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组间干预前后SDS评分与SAS评分比较

组间干预前SDS评分与SA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SDS评分与SAS评分对比(x̄±s,分)image.png2.2 组间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组间干预前MLHFQ问卷中躯体领域与情绪领域及总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对比(x̄±s,分)image.png2.3 组间干预前后心功能比较

组间干预前心功能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SV、CO、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心功能对比(n%)image.png2.4 组间护理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满意率对比[n(%)]image.png2.5 组间生存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生存时间均值为2.89±0.44个月,对照组则为1.29±0.22个月,观察组患者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t=2.883,P<0.05)。

3 讨论

老年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病情较重,且复杂多变,进展快速,预后极差,尽管部分患者在濒临死亡前的一段时间内头脑依旧清醒,但其身心却承受着巨大的痛苦[8]。同时,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需长期卧床休息,并发症较多,加上对死亡的恐惧,长期用药却无法治愈等,导致其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这就需要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心理干预,尽量减轻其痛苦,促使其安静与祥和地走过人生终点。

综上所述,乡镇老年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重点做好病人的心理干预,可以更好地改善心功能指标,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同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值得患者更满意,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志华.老年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63):199-199.

[2]黄峥,底瑞青,白井双, 等.基于NICE指南的姑息护理在心力衰竭终末期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25(13):1655-1658.

[3]化璐璐.持续心理护理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20):2561-2562.

[4]洪昌明,李世军.终末期心力衰竭的管理[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20(12):1323-1326.

[5]商淑华,孙国珍.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姑息照护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18,25(5):27-31.

[6]李佳.1例终末期心力衰竭合并大气道肿物患者的护理[J].继续医学教育,2018,32(10):118-120.

[7]陈霞.姑息护理在终末期心衰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天津护理,2016,24(3):201-203.

[8]成小燕,董瑞馨,蘧玮,等.终末期心力衰竭的临终关怀护理[J].医药前沿,2015,5(9):229-230.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