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因其中包含大量的文学常识,如实词、虚词、一词多义等等,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极易陷入困境,进而产生抵触心理,在此背景下,针对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已经刻不容缓,本文将围绕语文课程的学科特点,对教学策略展开逐一分析,希望能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有用的参考依据。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出现的问题
(一)古诗词教学重点偏离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大多数任课教师先要求学生知晓创作背景,在古诗词朗读结束后,教师会将教学重点放在古诗词翻译上,通过一字一句的翻译,以此使学生懂得古诗词的表面含义,最后再为学生布置下背诵默写古诗词的学习任务。这种固定的上课流程仅服务于应试教育,不仅缺少趣味性和弹性,也很容易造成教学重点偏离,导致学生无法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也很难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二)古诗词教学形式缺乏多样性
就目前情况而言,小学高年级语文的古诗词教学,大多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则是被动接收的个体,二者通过提问与解答来构建师生之间的有限联系,此种教学策略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中显现出一定的延迟性,很难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主动性,也正是这种以教师讲解为中心的授课形式,导致学生的可思索空间逐渐变小,对古诗词的领悟始终停留在浅层次。
二、提升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
每一首古诗词所蕴含的意境都大不相同,所呈现的画面也存在一定差异,任课教师为使学生领略古诗词的意境美,就要利用此种特点,引导学生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并配以真实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融入其中、身临其境,以此更好地理解记忆古诗词。在实际讲解中,教师要想保证此种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就需要使用具有亲和度的语言,明晰学生的心理特点,抓住古诗词的内涵与精髓,创设真实的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快速进入想象状态,跟随教师的引导深化印象与理解。比如,在讲解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时,这首古诗主要体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教师可带领学生对古诗中描写的意境进行自主想象,并使用语言将其描绘出来——在塞外风狂雪骤的荒寒景象中,诗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虽厌于扈从却也无可奈何,只得看着皑皑大雪独自思乡。在这种真实的情境中,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诗人的无奈之情,也能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并在脑海中生成富有冲击感的画面,使学生能够迅速联想到古诗词的相关知识点。
(二)设置层次分明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课堂提问是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核心关键,通过提出精心设计的问题,使学生进入思考探究状态,以此提高其独立探究能力、问题能力,而运用此种教学手段,将成为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鉴于小学生普遍具有好奇心理,故而运用问题导学法的效果也将百举百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实际学情了如指掌,以此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符合自身水平的教学指导,同时需要以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及课堂重点为基准,进行问题的设计及安排,并保证所设计的问题层次分明、循序渐进,使学生能够逐步提高语文素养,造就敏捷的思考能力。比如,在讲解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教师可先向学生告知这首古诗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生平,在学生了解了古诗内容后,提出“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的“竹喧”代指什么;“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中的“王孙”指的是作者还是其他人;这首古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等问题,要求学生反复深入地阅读古诗,将自己代入诗中,想象山间松林中的美丽景色,通过自主思考与探究,找到问题的最终答案,并进行大胆阐述。在此过程中,学生能掌握与古诗相关的所有内容,也能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慢慢提高自主学习与思考能力,同时打消对课堂提问的畏惧心理,慢慢发掘古诗词的独特魅力,进而逐步形成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三)通过古诗词诵读,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在古诗词教学活动中,学生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需要建立在学生理解之上达到诵读的效果。这也是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能力的过程,古诗词中体现的意境美,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小学的一篇古诗词短小精悍,不需要学生刻意去死记硬背,也不需要教师逐字逐句的进行解释和翻译。若一味地依靠教师的讲解,反而限制了学生对古诗词诵读能力的培养。新课标中对于学生的三维目标做了明确的指示,学生在古诗词诵读中要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能够在诵读中理解作者写作的优美,捕捉古诗词内容中的旋律美和意境美。诗无达诂,每个人对古诗词的理解是不一样的,通过古诗词的诵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古诗词教学中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对于小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古诗词的价值,对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古诗词学习兴趣来说也有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时,任课教师需要认清现状并找到问题所在,摒弃积重难返的授课理念,创新古诗词教学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证古诗词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促使学生能在思考与探究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及敏捷的问题能力,进而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艺霏.部编版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散文百家(理论),2020(11):97-98.
[2]冷霞.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问题思考[J].文学教育(下),2020(03):124-125.
[2]刘希堂.部编教材理念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76):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