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
宋翠玲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宋翠玲,.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J]. 文学研究,2022.3. DOI:10.12721/ccn.2022.157073.
摘要: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从诗歌内涵分析、语言实践、问题设置、个性化阅读、文本解读、学生创造力和文化知识等多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采用行之有效的古诗词教学策略,在课堂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
关键词: 核心素养;初中语文;古诗词
DOI:10.12721/ccn.2022.157073
基金资助:

中学语文之所以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设置古诗词的教学,是因为中国的古诗词具有传承中国历史文化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只要我们细心体会,就能够理解到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寓意和意境。因此,教师应该教会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内涵,让学生体会身临其境的感受,引起学生想要了解和探索古诗词的兴趣。这样不仅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同时也使得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与素养,提高教师队伍的能力,提高学校的教学效率。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承载了悠久的传统文化、展现了古人的思想与情感,具有深刻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占比较大且内涵丰厚,是落实核心素养要求的重要载体,在语文课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目前的古诗词教学未能很好地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师要研究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古诗词教学策略,使学生既能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文化美,又能提高文化修养,提升审美品格和语言实践能力。因此,鉴于以上论述,已经诠释了我国初中语文中古诗词教学的必要性,接下来,我们对如何优化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展开相关探讨,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品味诗词之言,注重语言建构与运用

(一)立足整体分析语言,重视诗歌内涵把握

古诗词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但由于年代久远且表情达意较为含蓄委婉,学生很难凭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理解其中的内涵。理解字句含义是深入阅读诗词的前提,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把字句讲解作为课堂的重点,脱离文本来讲解字词,却忽视了诗词中深层内涵的挖掘,这样表面化的教学很容易让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讲解字词的基础上将整篇作品串联起来,立足整体把握诗词内涵。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涉及到了“杨花”“子规”“明月”几个意象,“杨花”即柳絮,暗示漂泊无定,“杨花落尽”点明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词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奠定了全诗伤感的感情基调;“子规”啼叫着“不如归去”,声音极其哀切,抒悲苦哀怨之情;“明月”高雅纯洁,具有相思之意。掌握字词含义是把握诗词内涵的前提,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对“杨花”“子规”“明月”三个词的理解串联成一个整体,回归到诗歌当中,进一步感受李白在此诗中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和无限的牵挂、思念、关怀之意。

(二)鼓励再创造,强化语言实践

诗词教学中“语言建构与运用”目标的实现不仅要求学生能掌握文本大意,把握诗词内涵,还要求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发挥创造力,进行语言实践。“阅读能力是一种输入知识的能力,而写作能力就是一种输出的能力。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效果就在写作中体现。”《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提到了多个意象,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形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学生在掌握诗词大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与联想,以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思。除此之外,这首诗融情入景,“杨花”“子规”本为无情之物,在这里却承载着诗人的愁绪和对友人的关切,“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一句中,抽象的愁绪借着“月亮”随王昌龄直到夜郎西,这里李白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人格化,这样的写作手法极具创造力和表现力,教师要设置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手法的精妙并使学生尝试灵活运用,鼓励他们选择某种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写成小文章和同学进行交流。

二、借助想象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古诗词具有极其深奥的内涵,我们当代人应该不断探索和循环学习。只有这样我们在反复的学习过程中,会不断更新自己的理解,丰富自己的思维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用我们前文所提到的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带领大家大声朗读,并在学生大声朗读完第一遍之后,进行提问,提问他们对古诗词的理解,这样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来了解他们对诗词的理解。同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从以下几方面培养、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首先,品味细节刻画好的古诗词往往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打动读者,令读者与之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细节刻画,通过细节展示的生活画面,指引学生运用自己的基础知识翻译和理解教材中的古诗词。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古诗词中所描绘的场景,引发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加以想象,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人、物、情、景。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社会的进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聚焦诗词之巧,注重思维发展与提升

(一)巧妙设疑,提高思维深刻性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日常的古诗词教学中营造一种能促进学生思维逻辑性、深度性、发散性、想象性、批判性、创造性等发展的课堂氛围。”[4]营造课堂氛围需要设置有效的问题,问题是串联起课堂的关键,富有创造性的问题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野望》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品味音韵之美时设置了如下问题:将“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改为“树上皆秋色,山中唯落晖”是否可以?是原句较好还是改句较好?教师没有直接让学生分析颔联的音韵之美,而是换掉原诗中的字,两句形成对照,学生更容易发现原句用了叠音的手法,进而懂得在诗词中字词的重复使用会形成节奏之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师基于文本结合其他诗词来设问,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又能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文本,这样的问题设置对学生思维发散性、深刻性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注重个性化阅读,提高思维灵活性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或是以自己的阅读代替学生的阅读,忽视学生的阅读感受;或是逐句讲解诗歌内涵,给学生先入为主的观点,禁锢住学生的思维;再或者不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和观点,按照预设的课堂按部就班的进行下去。教师应该意识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初中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在阅读过程中难免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观点,因此语文教学不应该一味追求标准答案,而应该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思考。学生思考的过程就是一次思维发散的过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核心素养的视角培育学生的个性化意识,要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情感的个性化、过程的个性化和结论的个性化,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总结

中国的古诗词具有传承中国历史文化的作用,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设置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只要我们细心体会,就能够理解到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寓意和意境。让学生在一个欢快愉悦的环境下完成历史文化的学习和继承,有利于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因此,这就要求我国的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意境感,激发学生的大脑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与各方面的感应能力,提高其自身的不断前进与发展。同时我国的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意境感,激发学生的大脑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与各方面的感应能力,促进学生不断前进与发展。另外,教师也在不断提升自身教育能力,这样才能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李敏.简述初中语文中古诗词诵读教学的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7):239.

[2]马丽红浅析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意境教学[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6):235.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