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视角下陆川客家的教育精神与道德文化研究
张勉1 邓凤妮2 王永琴3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张勉1 邓凤妮2 王永琴3,. 社会治理视角下陆川客家的教育精神与道德文化研究 [J]. 交叉科学研究,2024.6. DOI:10.12721/ccn.2024.157025.
摘要:
在梳理乡村治理的历史脉络基础上,对客家教育精神与道德文化内涵进行阐述,并提出当前的客家教育精神和道德文化在促进社会治理中遇到的问题及成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多元主体载体,如政府、镇、村委、学校、家族、祠堂、家训、族谱、新乡贤等多元主体或载体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及可采取的有效对策,从而构建一种模式,机制,路径。
关键词: 社会治理;客家的教育精神;道德文化;新乡贤
DOI:10.12721/ccn.2024.157025
基金资助:基金信息(备注文中):“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基金资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研究《社会治理视角下陆川客家的教育精神与道德文化研究》(编号2022YJJD001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的崭新时期。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在充分顺应国情变革之下,提出了创造性的以社会治理取代之前的社会管理。当前考虑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客家教育精神和道德文化,融入社会治理中,将起到一定的实践作用,并可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社会治理的理论内涵。

一、客家教育精神与道德文化的概述

1、客家教育精神与道德文化的内涵

客家大都是唐宋时期从中原地区移民而来,因而,客家精神与道德文化是客家人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和求生存谋发展经历中养成的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少数民族,同时将其风俗也吸收,融合于自己的风俗中,突出表现在多个方面的综合,如,爱国爱民、孝敬长辈、爱护幼儿、创新开拓、崇文重教、建筑精神、团结协作、尊敬师长等优秀的品格。其中的崇文重教,具体地体现了客家教育的精神。其教育领域包括三种,即“家庭教育”、“宗族教育”和“学校教育”。具体的客家教育方式通过仪式教育、族谱、家训、俗语、山歌、童谣等形式作为载体教育并流传下来。另一方面,崇文重教和耕读传家的精神还表现在客家人的教育观及其教育影响上。

2、客家教育精神与道德文化的引领功能

客家教育精神与其他的道德文化客家精神的融合,对客家人的教育起到引领性的作用,指导着他们为人处事,传家立业。其一,家庭教育。中国古代家训的写作根本目的就是以家长自己的社会阅历,教导子弟如何做人,应该说如何教导子弟做人,是中国古代家训的核心内容。【1】客家家规家训中这种对人格影响力的重视也是不会过时的,无论是在过去的封建社会还是今天的新时代下,教育都应重视个人品行的修养。正是客家人的严以修身滋养了客家家风,子孙修身,家风必正,国风也必清。其二,宗族教育是客家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在教育精神中的体现是非常显著的。每个村都会推举一个德高望众的族长,由族长主持家族的各项会议,最后公布决策结果。另外,当家族中有人考取了举人、秀才等,族中作出嘉奖,也是通过宗族教育模式,由族长主持,公开嘉奖,鼓励其他年轻族人要向优秀的人学习,努力考取功名,入仕为官。其三,学校教育,客家始终信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有着极强的读书入仕观念。在对陆川及博白各处客家人集居处的家族祠堂调研发现,很多客家人祠堂都挂有文魁等牌匾,有的家族中出的举人、贡生数量非常多。可见,崇文重教的直接体现是培养的家族文人和做官人才。

二、客家的教育精神与道德文化在社会治理中局限性问题及成因

1、传承意识不足

优秀客家精神和道德文化在客家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客家族人在平时也有机会参与一些客家家族中的活动,但那更多的是出于传统的“本能”以及政界领导的号召。参与的活动主要是过年或过节时的家族聚会或祠堂会议,能够体现传承一些文化习俗,临时关注了家族家谱和家训。原因在于其一,有的客家人对客家文化的内涵和教育精神的理解不足,以致于传承意识不足。其二,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鲜少回家,对老家的客家文化了解不全面,不会像老一辈的人主动去关注本家族的优秀客家教育精神和道德文化的具体内容。其三在于现代家庭教育重心的变化。虽然仍坚持“耕读传家”,但是传承中家庭更注重孩子智力的培养,把能够读重点小学、中学、大学,能够获取良好教育作为评定攀比的标准。这种重智力轻德育的情况也造成了客家优秀教育精神和道德文化传承意识的实质偏离。

2、多元文化的冲击

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以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和相对封闭的生活方式为基本特征【2】。但是,由于目前各乡村的年轻人多数外出打工为主,村中留守多为老人和孩子,年轻人在外久,则受到的外来文化影响较多。他们所受到的影响,也会随之带入乡村,各种外来思想文化的涌入强烈冲击了传统的乡村礼法社会。

3、客家教育精神的宣传和客家资源开发不足

传统时期,客家教育精神的传承主要通过家训方式、族谱或者口头流传和传承。而传统的言传身教在现在流动性大的农村中已经难以实现,很多子女外出打工或者家长更侧重智力成绩的教育。社会上对客家教育精神的宣传以及村中所开展的有关活动不多,以致于目前变成了族谱成为优良教育精神、家风家训的重要传承载体。但是,除了成文的载体外,客家家族内的长辈的言传身教也非常重要,它也是传承客家优良家训家风的重要无形载体。这需要家庭内部权威的支持,还要有传统意识的传承。家族长辈很重视客家教育传统的精神,会深刻理解它的内涵和目标,从而通过言传身教传于后辈们。但是,由于现在很多客家家庭子女获得知识主要来自学校教育,在学校的学习时间是最长的,又使得一些长辈的知识无法全部传于子女,这就极大的削弱了家庭内部权威的力度。另外,客家优秀教育精神和道德文化的教育资源未得到有效开发。例如,客家的围屋建筑团结精神未能作为旅游文化品牌进行建设和宣传,还未做成客家旅游产业,发挥客家资源的经济效益。

三、弘扬优秀客家教育精神,结合道德文化进行乡村社会治理

1、宣传客家教育精神,提倡崇文重教

首先,客家的后辈们应秉承先辈的遗志和传统,不仅智力上重视教育结果,更要在家风门风方面重视教育。在家训、祠堂文化、家族族谱方面做好取其正确真实内容和优点的做法客家教育精神更侧重体现是客家人团结积极向上,勇于开拓、勤劳善良、爱国爱乡、耕读传家的优秀美德,上述精神和美德都值得我们研究并传承。例如,客家人对家规家训的承袭也正是一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政府、媒体等主体可以结合教育和道德文化,把好家风、好家训在家族中作为凝聚力的载体,形成一种宣传制度,宣传当前客家精神的重要作用,在各村继续发扬崇文重教的客家精神,构建教育氛围,未来实现社会良好治理的目标。其次,通过客家文化馆和各地博物馆等馆场,锻造客家文化活动基地,拓宽社会公众关注客家教育精神和道德文化的交流平台。宣传客家崇文重教的精神。最后,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通过各家官网和官方媒体,如微博、抖音公众号、各融媒体号的网络平台宣传客家精神和道德文化,进一步拓宽社会宣传的平台。将客家教育精神和道德文化引入公众视野,激发他们对客家人及客家生活、客家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

2、开发客家教育资源

以文化旅游、乡村示范村、艺术文化、语言文化为模块,分模块进行客家教育资源的开发,将客家教育的精神蕴含于其中,并得以宣传得以运用。例如,结合现代化建设的特色文化品牌,目前已有广西桂林的《刘三姐》等。可以借鉴类似这种文化品牌的宣传办法,建设客家教育精神和道德文化的品牌,开发具有当地文化特点的文化项目。广西陆川建设了一个客家文化世客城,可以把它打造成为广西玉林的客家文化客家教育精神的品牌旅游点,通过系列的文化节加大宣传。开展客家教育文化节,客家美食节等,欢迎全国各地的游客到来,以此宣传优秀的客家教育精神和道德文化。政府方面引导各旅行社带游客到该地作为旅游景点之一进行游览,在此不仅可以了解客家文化,还能品尝各类美食,参观客家围屋,了解客家教育精神。在传承和发扬当地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引外地人群来参与到当地的特色活动中,拉动当地的特色文化经济发展。【3】

3、客家教育纳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纳入中华民族教育事业

首先,在各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文化实践课中,可以将当地的客家优秀文化作为实践课堂,带领学生了解和学习客家教育精神与道德文化,让学生回到自己的家中或村中探寻客家的特产、家训文化,通过“寻找客家名人”“弘扬客家精神”等活动,通过他们亲自体会,诵读家训,了解良好家风的内容,才能更好地做好学生的教育。不同的年级根据自己的主题开展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客家文化的精髓,更好地传承客家精神。其次,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大中小各学层的学校宣传栏,做好日常学生可见栏目宣传。另外,还要在学校微信公众号或视频号上进行客家教育优秀文化宣传。例如,开辟一个“客家优秀文化和精神”专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树立正确人生观。再如,可在本校广播站开辟了“客家优秀文化和精神”专栏。让学生通过投稿和广播宣读优秀稿件的方式,激发学生了解和钻研学习客家教育精神的积极性,感受客家人开拓进取重视教育的精神。通过全面了解客家教育精神,还可帮助学生树立学好学科文化,为祖国报效的崇高理想。总之,通过各种方式开辟“客家优秀文化和精神”宣传专栏,不仅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文化遗产的观念,还可陶冶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理想和文化情操,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欣赏能力。再如,在各班级的读书角放置一些讲解客家优秀人物的书籍,为学生推荐一些有关于客家文化的书籍,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学习了客家教育精神。最后,增加客家精神与道德文化的征文比赛。通过各学龄阶段的学生撰写的有关该主题的文章,体现客家精神和道德文化的重要作用,在无形中他们学习了优秀客家教育精神和道德文化,并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

4、多元主体通力合作,形成乡村治理的协同机制

通过多元主体如政府、镇、村委、学校、家族、祠堂、家训、族谱、新乡贤等主体,协同致力于社会治理,才能做好乡村振兴工作。乡村治理的主体包括各级党委、基层政府、社会组织与村民本身等多元主体,每个治理主体的责任是不同的,需要协同治理,形成作用合力,共同服务于乡村治理。首先,要加强党委的领导和党组织建设。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多元主体中的组织协调作用,跟着党的领导,做好协调工作,形成一个长效的乡村治理协同机制。通过基层党组织,加强跟村委、基层政府、新乡贤组织之间沟通协调,共同发挥更佳治理作用。加强服务村民的作用,尊重村民权利,发挥农村党支部的连接作用。第二,加强基层政府的指导作用。基层政府主要是在具体实施中起到指导替他主体参与治理的作用,要积极指导其他主体始终坚持规范与发展理念相结合进行治理工作。第三,学校、家族、祠堂、家训、族谱、新乡贤等主体或载体集合它们的力量,共同致力于客家教育精神和道德文化的宣传、传承和教育。第四,引入多元资金,助力于客家教育精神和道德文化的挖掘和传承。【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如何让优秀的客家教育精神和文化作用于乡村治理,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内容。未来需要完善有关制度,想方设法让客家教育精神和道德文化这一乡村传统优秀文化做到扬长避短、破旧立新,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继续创新性转换,注入新动力,最终实现推进乡村治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若. 中国古代家训[M]. 沈阳: 辽海出版社, 2012.

【2】王露璐.伦理视角下中国乡村社会变迁中的“礼”与“法”[J].中国社会科学,2015,(7):94-107.

【3】陈晗.乡村传统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治理研究——以福州市城门镇为例[D].福建农林大学,2019.

【4】陈中权.社会力量参与温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 :26-32.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