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随着自然资源部的成立,土地、水、森林、草原、湿地及矿产等各类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划分到了自然资源部。2020年1月,自然资源部出台了《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明确了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的主要任务、工作内容、业务体系和组织实施分工等。构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明确了建设自然资源监测管理平台,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应用提供全过程管理支撑,实现自然资源时空数据的集成和统一管理,支撑调查监测业务管理,提供智能统计分析评价服务,推动自然资源监管和成果共享应用。
1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
首先,有利于给予农民利益一定的保证,形成对资源流失的有效预防。通常来说,村镇自然资源的丰富性特点显著,在发展过程中,如果统一化管理力度不足,极容易流失诸多资源。目前,诸多地区对自然资源价值的认知水平并不高,很难将其利用效率提升上来,从而为资源浪费问题的产生埋下隐患。要想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并切实维护好农民收益,加强管理与保护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其次,有利于不断提高法制管理水平,将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性体现出来。针对于农村地区,涵盖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面对贪腐行为的出现,极容易对农民的切身利益造成影响。而借助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可以不断提高制度化及法制化管理水平,凭借公开性和透明性,有效预防贪腐行为的出现
2测绘地理信息大数据的应用
国土空间规划本身是一项较为复杂且系统的工作,其工作内容不仅涉及经济分布与人口分布、生态环境保护等,而且需要对国土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行合理把握,同时在进行国土空间的层次化整理与分析中,还需要围绕有关经济和人口等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和有效呈现,从而才能够对国土空间规划的高效性与合理性进行有效支持。根据上述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具体内容及工作范围分析,不难看出进行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开展,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在对各项数据与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基础上,才能够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实施及其质量效果进行保证。其中,在对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各项数据与信息进行收集、分析过程中,则需要对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完善性进行保障,从而才能够确保数据信息结果支持下的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合理。另外,在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开展中,还需要针对大量数据的具体变化进行详细统计和记录,从而实现完整的数据资源体系建立,充分发挥大数据及其有关技术的应用优势,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良好的数据和信息支持。由此可见,测绘地理信息大数据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在通过对大数据技术的合理运用,并实现国土空间规划中所涉及的大量数据信息准确性与可靠性保障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积极作用,对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高效开展进行支持。
3基于地理信息测绘方法的自然资源污染范围
3.1应用智能模拟
制定出科学、合理、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土规划的最终目的。为达成这一目的,必然要掌握国土空间演变规律,实现预测职能。智能模拟是指将局部行为与全局演变综合分析,进而对人地关系实施智能模拟。通过客观分析个体演变,进一步推测整体系统的发展规律,建立国土空间规划所能适应的有效体系。譬如,MAS,即多智能体系统,是一种全新分布式计算机技术,如今已成为一种复杂系统分析及模拟的重要工具。其模拟特征便与国土空间智能模拟需求相符合,可以将空间要素带入模型,再利用学习算法构建人工智能学习模型。将MAS和学习算法相结合,建立城市开发边界的精准模拟模型。利用量化、表征建设用地规模及其他众多因素的关联性,对用地规模采取实时预测。还能应用人工智能协作模块,对决策阶段的刚性与弹性边界进行模拟,从而获得对应的反馈结果。
3.2环境承载力及国土空间规划的适用性评价
虽然我们国家的总储量很⼤,但有些资源是不可再⽣的,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因此,我们的各种活动都要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进行。在发展和利用国土空间中,环境承载能力是⼀个很⼤的限制因素。在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要考虑到当地的科技水平、经济水平和环境特征,并运用GIS的⼤数据来判定其是否合理,从而达到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的。国土空间的开发与规划工作,将直接影响到自然环境和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实践中,需要收集和分析与环境承载能力相关的因素,以便对其进行评估。
3.3动态监测系统
动态监测系统的构建能够帮助有关⼈员实时掌握国土空间规划的发展情况,并为后续工作提供依据。国土空间规划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方案偏差,通过对比数据能够提示调整规划中的不合理,实现国土空间规划的发展长久性。此外,国土空间规划动态监测系统的建立还有利于提高国土空间的安全性。信息化背景下,智慧国土空间规划的动态监测系统应当建立在完整的信息平台上。动态监测系统是信息平台中多个数据内容的融合分析结果,对数据信息进行融合分析之后,按照相应的等级进行划分,得到完整的综合评价体系,而后根据综合评价体系对数据内容展开结果评定。此外,与动态监测系统相辅相成的是国土空间资源共享平台,动态监测系统中的信息会自动上传到共享平台中,通过完善过程平台的机制,打破各部门之间的束缚、限制,能够根据当前地区的规划、地理信息建立标准化的定量分析模型。
结束语
本文以自然资源监测成果和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充分利用GIS、RS和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研发出重庆市自然资源监测管理平台。平台建立了以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为基础的山水林田湖草专项调查、空间管控、物联感知、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修复等信息融合,形成自然资源管理“一张底板”、“一套数据”,实现对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管理业务全生命周期管理,保障自然资源管理工作数据的完整性、及时性。同时,平台深度运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打通了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分析、预警及管理应用全业务链,形成整体的工作闭环,支撑自然资源管理从周期性调查向动态性监测的转型升级。目前该平台已成功实现重庆市常规监测、地理国情监测、土地变更调查等多个自然资源监测的管理应用和展示,为各级自然资源部门工作提供信息化支撑。今后将进一步完善平台功能,提高平台功能可配置性以及功能模块平衡性,切实为自然资源“两统一”履职提供技术支撑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晓青,濮励杰.国内外自然资源分类体系研究综述[J].资源科学,2021,43(11):2203-2214.
[2]常钰洁.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大陆桥视野,2021,(11):75-77.
[3]徐强.自然资源的确权登记与资产离任审计关联探讨[J].江西煤炭科技,2021,(04):213-216.
[4]林爱文,周亚娟,钱婧.区域协调发展背景下自然资源开发补偿机制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21,(06):59-65.
[5]自然资源资产负债研究课题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理论初探[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1,(11):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