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特色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与分析
赵宝珠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赵宝珠 ,. 中药特色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与分析[J]. 当代中医药,2024.2. DOI:10.12721/ccn.2024.157012.
摘要: 中药特色技术是中医药历代名家留给我们的瑰宝。传承创新是我们作为传承人的历史使命。并将所学灵活运用到工作实践中,从而更好地服务人民、造福大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关键字:中药特色技术传承运用创新文化自信作为一名年轻的中药人,非常有幸能够参加河北省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项目的培训。这为我的中药生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指导。其中包括中药鉴定、炮制、制剂、养护以及处方点评等。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将中药事业融入自己的生命中,让中医药更好地为国人地健康保驾护航。1体会感悟热爱中医药事业,开拓眼界,提高标准意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标准,细致深入研究,不急于求成,每天进步一点点。先社会效益再经济效益。提高文化自信,珍惜老祖宗传下来了的东西。
关键词: 中药特色技术;中医药文化;中药鉴定;中药炮制;中药饮片
DOI:10.12721/ccn.2024.157012
基金资助:

1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传统宝藏之一,它积累了几千年,曾经有过许多光辉的成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神农本草经》到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再到后来出现了大量的药理著作;从“橘井泉香”的苏耽,到董奉“杏林”的佳话,再到后来的“桃花源”;从西汉时期的“针灸之父”皇甫谧所写的《针灸甲乙经》,到唐朝“药王”孙思邈所写的《大医精诚》,这些中医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和传承,树立起国家的自信。要将中医文化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去,使每一个人都能直接感受到中医特有的优质服务。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医的药效及“天人合一”的健康观念,正日益得到国际医学界的认同,并焕发出灿烂的光彩。孙思邈的“三级九品医馆”,按照医术的不同,分为三个等级,第一个等级是把脉,第二个等级是观面,第三个等级是听声音。按照医生的目的,可以分为:低级医生治疗已有的疾病,中级医生治疗欲病,高级医生治疗未有的疾病。按照医生的价值分为:下医医病,中医医人,上医医国。孙思邈从上到下,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医学“三级九阶”的医学理论体系,令人赞叹,其中“上医治国”、“上治未病”等理念,更是令人不断的探究。

2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项目特点和意义

中医博大精深,草木吐秀含灵。中国地大物博,气候多样,孕育着种类丰富的植物、动物和矿物资源,守护华夏民族疾病防治的物质基础,对保障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行起着重要作用。

2.1特色技术传承培训的特点

中药特色技术传承培训学习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培养方式,培训的内容非常广泛,内容也非常丰富。首先,它是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其目标是要提升传承学员的中医药文化素养,要求学员要自主学习中医药经典,这些中医药典籍都是在长期的医疗用药实践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它们是中医药学的瑰宝。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且可以拓宽我们的思维,这对于我们传承与发扬传统中药的特色技术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在游学轮转的过程中,设置了中药资源、鉴定、炮制、制剂等多个方面的中药特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并对不同地域、民族的医药文化与特色技术有深入的了解,通过互相学习,推动中药特色技术的学习。

2.2特色技术传承培训成果

传统中药技术的传承训练计划,需要传承者把所学到的独特技术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以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药技术,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对学员进行传承的过程中,要把各个学科的知识、特色技术和自己所学学科的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这样才能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地区的中药特色技术和不同民族的传统医药文化有更多的了解,拓宽了他们的专业视野,提升了他们的专业水平,从而提升了他们的专业素养。

3中药材、中药饮片质量

中药资源是中药的主要物质基础,数千年来,为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大量的物质基础。近年来,由于健康意识的提高,更多的人倾向于使用中药来预防和治疗疾病,中草药成为稀缺资源。然而,由于自然环境的污染和荒漠化,许多中药在产量和质量上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已成为中药产业发展的瓶颈。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下,很多中草药都是自己种植的,甚至是自己养殖的。现在市面上,有天然的,有野生的,有种植的,有养殖的,有真的,有假的,有以次充好的,很难分辨真假。

当前,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普遍存在着质量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因此,我们建议,所有的饮片工厂都要统一标准,进行标准化的生产管理,从药材的选择,尊古依法炮制,到全程信息化,建立一个完善的追溯体系,并鼓励相关的技术人员,对涉及到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进行加强,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实行对中药饮片的批准文号管理,今后没有获得批准文号的中药饮片企业,将不能再生产这种饮片,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中药饮片可以让患者放心,让中医放心,这样才能推动我国传统的中药饮片走上产业化和国际化的道路。

4中药饮片鉴定

4.1野山参鉴别

近年来,随着真正的野山参数量锐减,假冒伪劣产品的人逐渐增多,市场上出现了以移山参假冒野山参、以缝合方法加工成工艺参冒充野山参和未成熟的老参等不良现象。因为野生人参的生长环境和年岁都不一样,所以外形也就不一样了。具体来说,就是从“野”、“规整”、“老”、“嫩”来判断,从“五行”来判断,芦苇、纹路、身躯、表皮、胡须来判断,“野”、“老”。在东北有一首民谣,形容得非常恰当:“芦碗密密麻麻地连在一起,圆胳膊圆芦枣核土豆。”皮肉紧实,纹路细,胡须纤细,胡须上缀着珠子,这是一株野山参。”

4.2中药饮片鉴别方法

乳母果:猕猴桃的雄性隐花果实,顶端微凹,中间有一个略微凸出的小洞;金钱白花蛇:直径小于5厘米,尾巴翘起,蛇体周围环绕着黑色和白色的圆环;龟甲:龟甲头部和脚部能收缩;龟甲为蹼状,四足无趾,头部不能收缩;白花扁豆:一面有突起,呈白眉状种阜,种皮薄、脆,油炸后容易脱落;川贝母:最好是直立,愈小愈好,最好的是珍珠贝,色泽纯正,花瓣大小合拢紧密,其原产地不必是四川,吃时需将其置于梨中央,隔水蒸之,因川贝中的生物碱会随着蒸汽而散去,故不加入煎药;春三七:在十月份以前,种子和外皮很难分开。冬七易分离,冬麻好春麻坏。坚硬的紫草不能用手捏,柔软的紫草容易捏,螺旋式包装。燕窝上了胶水后不要使用;三七目前种植的最高年份是三年,人参的最高年份是六年;梅花鹿和马花鹿经常在市面上被混淆;红参加了糖分,压碎后看起来很漂亮,但效果很普通。现在的东北人参,就像是一根大萝卜,个头大,药效却不怎么样。虫草的品质,主要是看色泽、饱满、干燥,如果尾部过长,品质必然差;霍山石斛可以通过水生植物和紫色的表皮来伪装。

4.3中药饮片质量控制

通过对灰分的检测,可发现有增重物的无机盐;用水试验和薄层色谱法对其进行鉴定。在平时工作中,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经常掺杂现象包括:泥、非药用部位、根、芦头、木心、其他性状相似的物质等;药用部位不全现象;加工炮制不规范现象;药渣再加工现象;没有按季节采收现象;伪劣现象明显。不要要相信物美价廉的东西,不要要相信不正规的渠道,要相信正规的机构。这些有价值的实践经验,对我们基层药剂师是很有帮助的.

5传统的中药加工炮制技术

丸散膏丹是一种传统的中药制剂,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中医制剂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通过对国家特色中药基地的考察,发现各基地的中药特点十分鲜明,中药优势十分显著。

湖北省著名中医林修森教授,以及上海曙光医院的樊建开教授,都是以中药为基础,配制出了各种各样的药膏,可以针对不同的病人,进行不同的治疗。林修森医生自幼学习岐黄之术,祖上传下了林氏的医术,精通各种药物的配制,尤其是治疗痈肿、骨疽、痰液等顽固性恶疾,更是采用了家传的包扎手法,制成了一条中草药丝线,具有腐蚀脓液、化脓、生肌等作用。林氏中医在治疗疮疡、淋巴结核、慢性窦道等疾病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在某些领域甚至超过了现代医学,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樊建开医师在上海“曙光”医院创制了“金膏”,“玉露膏”,“红油膏”,“白玉膏”,“青黛膏”,“冲和膏”,“九一丹”,“八二丹”,“黑虎丹”,“千锤膏”等,樊建开医师所创的“金膏”,在治疗丹毒,疮毒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有些药到病除,副作用极少,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特点。几千年来,我们的先贤留给我们许多宝贵的经验与财富,使其成为一种具有独特功效的传统制剂。如今,全国上下,都对中医特色疗法十分重视,都在发展中医外治,这是中国中医文化的一个瑰宝。作为一名中医工作者,有责任更好地传承和研究它,使它发扬光大,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四川成都、湖北武汉等地,对黑膏的制作工艺进行了现场考察,发现两个地方的黑膏制作工艺略有不同,其配制手法也不同,一是用火烧,一是离火下丹。去火毒有两种,一种是用清水去火毒,一种是用白蜡去火毒。湖北武汉“汉派”黑膏在生产过程中,在辅料标准、工艺参数、去火毒方法、装裱材料等方面,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创新。产品的品质要求也是革新的:在室温下,胶水可粘。在临床上的运用上,也出现了一些创新:从以治疗为重点的运用,到以预防为重点的运用;运用部位上的创新性,对病灶的穴位进行了创新性的贴敷;运用方法上的创新,由热、烘烤、软化到常温贴敷的创新。当然,这种古老的生产方法还有很多问题,比如,用什么方法来处理药材最好,是用高温炸开,还是用细粉混合,或者是用提取的萃取物加入,这些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目前,黑膏仍然采用人工配制和摊涂的方法,这种方法效率低下;但目前对其基质的物理化学特性、经皮吸收机制仍不清楚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探讨。

中药加工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因种种原因,形成了京津、川、樟、剑昌等具有代表性的派别。四大药帮经过不断的研究和改进,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传统工艺,有自己的工具,有自己的辅料,有自己的方法。特别是樟帮、建昌帮,更是各有特色。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炮制方法日益式微,经验丰富的老药师越来越少,传统炮制技术面临消亡的威胁。我在江西市看到,当地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天齐堂药业”将全国各地有经验的老药师都请了过来,建立了“樟树药材加工技术”的国家级传承工作室。

目前,江苏,广东,上海,浙江等南部地区的膏方生产已经初具规模,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规模以年均30%的增长率增长。形成了“名医坐堂”、“正宗药材”、“精确调配”、“科学制作”的标准化膏方生产工艺。尤其在江苏省中医医院,经过多年的探索,已制定出《膏方加工制备操作规程》、《膏方指导性意见》等。还有一些医院,研发出了一些大众化的固元膏,比如茯苓膏、固元膏、秋梨膏、姜枣膏等。

6讨论

例如,乳腺囊性增生病主要是对症治疗,若肿物可以癌变或对症治疗后肿物无明显消退者,应于切除,并做病理检查,其具体的治疗方法为:

对症治疗,可用中药或中成药调理,因乳腺囊性增生病的发生机制与乳腺癌的发生,有其同源性,固也可应用抗雌激素药物进行治疗。

内分泌治疗,他莫昔芬是一种非载体类的抗雌激素药物,月经干净后第五天口服,每天两次,每次10毫克,连用十五天停药,也可于下次月经来潮后重复,但是长期应用他莫昔芬,可以导致子宫内膜癌癌变和增加肝细胞损害的危险。

中医中药治疗,对青年女性患者,一侧或两侧乳房出现肿块和疼痛,并随月经周期变化,同时伴经前心烦易怒、胸闷、嗳气、两肋胀痛者,可用逍遥丸、逍遥散、乳疾灵颗粒等。

中年已婚妇女,以乳房肿块为主症,疼痛稍轻伴随月经不调、耳鸣目眩、身体乏力可用平消胶囊、小金丹等。

手术治疗,在以下情况下需要采取手术治疗,预防乳腺癌的发生。乳腺不规则肿物,年龄大约四十岁或针吸细胞学检查,提示非典型增生者,应做局部活检。年龄大于五十岁,有乳腺癌家族史,或非典型增生有明显增生,或乳头状瘤病,患者可行预防性乳房皮下切除。生育后妇女,伴有乳腺癌家族史,并且为BRCA基因突变携带者,建议行预防性双乳切除术。

实践回到工作中,对照学到的知识,发现如下问题并及时解决:6.1柏子仁没有放入冰箱冷藏,当即放入冰箱;6.2麦冬、大枣过大,随即调换;6.3膏方成品并未放置5天再发给患者,告知膏方师需要放置5天再发药;6.4发现旋覆花手抓扎手,白少黄多,随即调换;6.推荐产科合理应用蓖麻油炒鸡蛋进行催产结语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让我们的中医药特色技术源源不断、生生不惜。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理论联系实践,把技术落到实处。服务人民、贡献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炮制可以减毒、增效、转变药性并产生新的药效。例如,九蒸九晒炮制地黄、黄精、何首乌、大黄,其中生地黄:甘寒、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熟地黄:寒转温、苦转甜、清转补、偏于滋阴补血、益精填髓。黄精:具麻味,刺人喉咙;制黄精:补脾润肺益肾作用增强,并去除麻味。何首乌:解毒消痈、润肠通便;制首乌: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生大黄:苦寒沉降、泄下作用峻烈;九制大黄:泻下作用缓和、缓泻不伤气、逐瘀不损正。

中医特色技术传承培训的确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巩固自己的专业基础,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通过这些年的研究,我对中医药文化、中药鉴别、中药传统的加工、炮制技术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将这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理论和实际操作技术转化为自己的一项技能。

参考文献

[1]李梦醒,刘芳,王玉,史可鉴,唐巍.中医药在加速康复外科中的应用价值[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41(1):4-8.

[2]何芝林,吴佩,郑丽嫦.对脑梗死患者进行中医综合康复治疗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22,20(3):149-151.

[3]黄金珍,黄乳霞,华诚峰.中医护理对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康复效果的影响[J].全科护理,2022,20(8):1081-1083.

[4]谢薇,李永红,黄艳.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医康复护理需求调查报告[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5,37(6):81-82.

[5]王凤卿,陈妙,陈红艳,陈锦绣,陈云香.社区慢性病患者中医养生康复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下旬版,2009,25(2):60-62.

[6]潘建莉.住院患者中医养生康复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J].卫生软科学,2015,29(12):795-797.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