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发生狭窄或闭塞的心脏疾病,临床以胸闷、胸痛、乏力为典型症状。脑梗塞临床称之为缺血性脑卒中,指各种原因导致局部脑组织缺氧缺血供应障碍,致使脑组织缺氧、缺血性坏死。冠心病伴脑梗塞,病情严重,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在对冠心病伴脑梗塞患者开展积极治疗的同时,加强患者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症状,对其预后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以78例冠心病伴脑梗塞患者为例,探究康复护理模式的应用价值,现对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2021年8月~2022年8月;研究对象:78例冠心病伴脑梗塞患者。(1)纳入标准:确诊为冠心病,且伴有脑梗塞,研究目的患者知情同意,能配合研究至完成;(2)排除标准:恶性肿瘤患者,资料不全患者[1]。参考上述标准,将患者分组如下:①对照组:39例,男26例,女13例,年龄范围:42~82岁,平均年龄(68.28±2.17)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5.88±1.14)年;②研究组:39例,男25例,女14例,年龄范围:40~81岁,平均年龄(68.31±2.15)岁,病程:1~9年,平均病程:(5.91±1.12)年。统计学对2组患者基线资料处理分析,对比无差异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即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病房环境,叮嘱患者饮食以清淡、低盐、低脂、容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多食多餐,避免刺激性食物摄入,戒烟戒酒,用药方面,要严格遵医嘱用药,告知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及饮食习惯,评估患者文化程度,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等多形式对患者进行冠心病、脑梗塞相关知识宣教,包括病因、危害、生活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宣教的形式包括免费方法疾病知识手册、观看幻灯片、播放短视频等,通过积极的宣教,让患者对疾病有更多的掌握,能积极配合医护工作,心理方面,受到疾病因素、疼痛因素等多因素影响,导致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等多情绪,护理期间,护理人员要积极与患者沟通,掌握患者情绪变化,通过分享成功案例、予以患者家庭支持等,减轻患者心理压力。
研究组:应用常规护理+康复护理,常规护理同对照组,康复护理具体如下:①体位护理: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缓解患者肌肉痉挛症状,为避免压疮、关节挛缩等,可每隔2h对患者翻身一次;②语言干预:对于语言功能障碍患者,要加强患者语言功能的锻炼,初期以简单发音为主,如“a”“o”“e”等,逐渐过度至词、短语等,鼓励患者多开口练习,多与患者交流。③认知功能训练: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锻炼,如借助卡片让患者熟悉卡片内容并记忆,然后对患者提问,1次/d,锻炼患者记忆能力。为患者锻炼注意力,可将一个小物件放在手里,然后在患者注视下放在手中,让患者猜测在哪个手中。④肢体功能锻炼: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加强患者肢体功能锻炼,在开展护理前,先向患者说明肢体康复锻炼的重要性,使患者积极配合护理工作,对于卧床患者可以被动锻炼为主,如肢体外旋、内转等,随着患者病情好转,可鼓励患者下床活动,初期可以让患者先扶着床边站立,随着病情进一步好转,鼓励患者在他人搀扶下行走,或者借助拐杖行走,待患者肢体功能、肌肉功能有明显恢复后,鼓励患者独立完成行走。⑤心理护理:患者受到活动受限、疼痛等多因素影响,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沟通、焦虑,多关心患者,鼓励患者家属要理解患者,予以患者家庭支持,为其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帮助患者树立信心,使其保持平和的心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神经功能评分、认知功能评分及护理满意度,探究冠心病伴脑梗塞患者应用康复护理模式的效果及对神经、认知功能影响。
1.4评估标准
判断标准如下[2]:(1)护理效果:①显效:患者胸闷、胸痛、肢体麻木等症状完全消失,神经功能缺损减少超过90%;②有效:患者症状有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减少在70~90%;③无效:与上述标准不相符。(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应用NIHSS(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估,总分45分,分数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3)认知功能评分:应用认知评定量表(LOTCA)评估,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认知功能改善越理想。(4)护理满意度:应用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由我院自拟,百分制,①非常满意:>70分;②尚可:50~70分;③不满意:<50分,护理满意度=①%+②%。
1.5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工具为SPSS27.0,用(x̄±s)对计量资料表示、t检验,用(n,%)对计数资料表示、X2检验;P<0.05,提示有统计学差异性。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
护理总有效率比较,研究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护理总有效率组间比较结果(n,%)

2.2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评分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认知功能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研究组护理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照组,认知功能评分>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评分对比结果(x̄±s,分)

2.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满意度比较,研究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护理满意度组间比较结果(n,%)

3讨论
冠心病、脑梗塞均为临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致残率均较高。近几年,老龄化日益严重,冠心病伴脑梗塞患者数量越来越多,对人们健康及生活均造成严重影响。脑梗塞患者多存在语言、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因此,在对患者积极治疗的同时,加强患者护理干预至关重要。
康复护理模式是临床重要的干预模式之一,随着现在医学的发生,康复医学已经成为临床医学重要的分支,逐渐在临床中推广应用。孟庆艳[3]研究中指出,脑梗塞患者护理中,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可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患者康复具有促进作用。在本次研究中,冠心病伴脑梗塞患者护理中,除了开展常规护理外,增加了体位护理、语言干预、认知功能训练、肢体功能锻炼、心理护理等干预,可以让患者生理、心理得到全方面干预,通过康复锻炼,可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对其病情转归起到促进作用。对本次研究结果分析,相比对照组,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认知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护理总有效率>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与上述报道具有一致性,再次证实了早期康复护理应用的有效性。护理满意度比较,研究组>对照组(P<0.05),说明,冠心病伴脑梗塞患者护理中,患者对早期康复护理模式认可度高,利于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本次研究受到观察时间、纳入样本量影响,未对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症状改善时间等指标进行分析,在今后研究中可进一步增强样本纳入量、延长观察时间,旨在为临床提供更全面、系统的参考。
综上所述,冠心病伴脑梗塞患者应用康复护理模式,可改善神经、认知功能,护理满意度高,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林,李娜,李红梅.脑梗塞护理中应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及价值研究[J].系统医学,2021,6(16):188-190.
[2]凌清.早期康复护理在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3):70-72.
[3]孟庆艳.脑梗塞患者护理中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2020,12(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