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古诗词群文教学初探
邓爱华​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邓爱华​,. 统编教材古诗词群文教学初探[J]. 文学研究,2022.9. DOI:10.12721/ccn.2022.157101.
摘要: “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亮点之一。“降低要求”和“加大容量”是统编语文教材在古诗编排上的一大特点,因此,组诗教学应运而生。本文从“探究发现一主题”“精品教学一首诗”“举一反三一组情”“探究延伸一作者”“主题整合一意境。”五个方面,探究思考了统编教材古诗词的群文教学。
关键词: 古诗词教学;群文组诗
DOI:10.12721/ccn.2022.157101
基金资助:

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一部分,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能感受到统编教材非常重视古诗文教学。 统编教材“一共编排129篇古诗文,约占总篇目数的30%。其中,古诗词112首,文言文14篇,古典名著3篇。除了古诗词、古代寓言、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外,还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传统蒙学读物中,选取符合当今时代特点、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容量增大以后,为了提高效率,群文教学成为一种策略。我们就以“组诗教学”为主题,探索新教法,开启统编教材古诗词教学的一扇窗,分如下五个版块进行:

一、探究发现一主题

组诗教学,是把同一主题下的古诗联系起来,把原来破碎分离的知识体系以及人文内涵统整为一个“主题”,教学内容的铺展解读、对话感悟都可以围绕主题展开。如:写不同季节的诗、送别诗、爱国诗、明月诗、山水诗等进行分类,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多元开发,以教材为基准,在整合教材的同时对教材进行补充。统编教材中的古诗词往往以《古诗三首》的形式出现,内容编排与单元主题相对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为组诗教学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三上第4课《古诗三首》编排在“金秋时节”的第二单元,三首古诗写的都是“秋天”的景色,我们便可以此为主题来进行组诗教学。这一版块我们以“教材解读”的形式进行,基于教材,在解读中重点探究发现一个主题,从内容、或情感、或学法为角度,进行同一主题的发现。

二、精品教学一首诗

一首诗的诵读理解是组诗教学的基础。中年段的古诗教学,诵读是帮助学生体验诗歌情感的方式,展开想象成了学生领悟诗歌内容的抓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教学策略是通过借助注释、借助插图、联系生活等方式,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比如四年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这一版块我们从《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中选择一首诗《出塞》进行精品教学设计,根据这首词的行文特点、情景交融,感受人文主题“家国情怀”,再以此方法授之以渔,学习第一首诗理解诗意的方法,在后两首诗迁移运用后,在诗歌想象、诵读、理解的教学策略上力求有所突破。

三、举一反三一组情

统编版教材的编排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群文阅读的理念,一课往往就是一个小的古诗群。例如:六年级下册第3课的三首古诗《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描写的内容都是我国传统节日的风俗,这与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相吻合,一组诗的阅读比较是组诗教学的关键。所以组诗教学,要充分挖掘这一组诗内在的共性,又适度挖掘其各自的特性,导读方法有一定的联动性。三上第4课《古诗三首》都是写景诗,可以“秋天的景物”为联动来展开教学。感情朗读时,读出诗人笔下不同的秋天,“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景之美;“最是橙黄橘绿时”的勉励之意;“萧萧梧叶动寒声”的思乡之情。或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完成从一首诗到一组诗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给读者以启示。

四、探究延伸一作者。

名家的名篇往往分散在不同阶段的语文教材中,学生对作者的了解通常是零散而片面的,不能形成一个整体的完整的印象。教师可以依据同一诗人的作品进行群文阅读,方便学生了解作者,感受作者的表达手法及写作风格。如为了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田园诗情,教学时可以选择了辛弃疾三首不同时期的词——《清平乐・村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前两首写“喜”,后一首写“忧”。我们知道辛弃疾有两种词特别突出,一种是豪放沉郁的爱国词,一种是清新明丽的田园词。这两类词贯穿了他的一生,极具代表性,选择这三首词以“辛弃疾的田园梦”为议题,不仅能够借此了解辛弃疾词作的特点,更可借助这一“喜”一“忧”的矛盾冲突设计一个探究性的问题,并以此为抓手,帮助学生深入研究辛弃疾的生平轨迹。

 六、主题整合一意境。

 同一景物,欣赏它的人物不一样,所表达的感情就会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人物欣赏同一景物,也会因为时间、心情不一样,而感受也会不一样。“月”是古诗词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景物,诗人似乎对明月情有独钟。然而,不同的诗人同样的明月情,表达的却是别样的情。比如:《月夜忆舍弟》杜甫作诗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经国难有忧,望秋月而思念兄弟手足,寄托萦怀家国之情;《山居秋暝》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月下独酌》诗人孤独到了邀月和影;《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亡国哀思跃然纸上。将这几首诗放在一起教学,让学生充分走入诗的意境,感受同景不同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结束语】

总之,在统编教材在选材上大幅增加了古诗词篇目后,“古诗群文阅读”能为小学古诗学习提供有效的途径,摒弃传统单篇教学的弊端,将不同主题、题材、作者、写法、意象等方面进行巧妙组群;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异同兼顾的对比阅读中一课一得,一组一得。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爱上古诗课堂,爱上古诗词,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周一贯.群文阅读不可有“形”无“神”[J].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7(10):7.

[2]汪洋.古诗群文教学策略探究[J].小学教学参考, 2019(28):22.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