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融循环作用下片麻岩力学性能劣化规律研究
张亚龙 刘振宁 任汝国 王鲁男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张亚龙 刘振宁 任汝国 王鲁男,. 冻融循环作用下片麻岩力学性能劣化规律研究[J]. 交叉科学研究,2024.11. DOI:10.12721/ccn.2024.157051.
摘要: 为探究冻融风化对岩石的劣化规律,以片麻岩为研究对象开展冻融循环试验,研究单轴压缩条件下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片麻岩力学性能的劣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单轴压缩条件下试样经历裂隙压密阶段、弹性变形阶段、塑性屈服阶段和峰后破坏阶段,且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试样脆性降低、塑性增强,试样的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均线性降低。
关键词: 冻融循环作用;片麻岩;单轴抗压强度;弹性模量
DOI:10.12721/ccn.2024.157051
基金资助: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202310148033

1试验方案设计

在冻融循环试验前,将挑选好的片麻岩试样进行饱和处理[1]。然后,将试样表面水分擦干放入冻融试验箱进行冻融循环试验。冻融温度设置在-25℃~25℃,冻融时长为24小时,即冻12小时、融12小时,冻融循环次数为0,10,20,40和60次。

力学试验采用YAW-2000型压力试验机,加载速率设置为0.05mm/min,该试验机的最大量程、精确度以及加载模式等信息详见已有文献[2,3]。具体试验步骤如下:

(1)取出冻融后的试样,将其表面水分擦干,端部涂抹凡士林以避免端部摩擦;

(2)将试样放在压力盘中央,对试样进行位移控制模式的加载,直至破坏;

(3)加载结束后,将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导出,并确定片麻岩的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

2试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2.1应力-应变关系曲线

根据压缩试验结果,得到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片麻岩试样全过程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如图1所示。试样的应力-应变曲线整体表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大致可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1)裂隙压密阶段,轴向压力从0MPa开始增加,试样中的孔隙和裂隙被逐渐压密,应力-应变呈上凹型,经历冻融循环次数越多的试样,压密阶段表现的特征越明显;

(2)弹性变形阶段,随着轴向压力的增加,曲线的斜率基本保持不变,近似为一条直线,此时试样发生弹性变形;

(3)塑性屈服阶段,在达到峰值强度前,试样内部发生微裂隙的萌生、扩展和连通,受冻融循环的影响,试样表现出明显的塑性屈服特性;

(4)峰后破坏阶段,轴向应力达到峰值后,应力迅速下降,试样内部的结构发生破坏,宏观上表现为明显的裂纹,此时随着轴向压力的持续增加,试样彻底破坏;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峰后应力-应变曲线变得越来越平缓,所需时间逐渐增加,这说明冻融循环作用下试样脆性降低,塑性增强。

图片1.png

图1 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试样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

2.2力学参数

频繁的冻融循环对岩石产生损伤作用,表现为宏观尺度上岩石力学性能的劣化和微观尺度上孔隙裂隙的发育。每种试验条件下,对片麻岩试样重复进行3次压缩试验,分析其力学参数的平均值。图2和图3为试样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与冻融循环次数的关系。可以看出,随着冻融循环次数增加,试样的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单调减小,当试样经过10、20、40、60次循环时,单轴抗压强度分别降低10.47%、22.88%、29.07%、43.81%;弹性模量分别降低13.86%、25.98%、37.68%和43.53%。此外,拟合公式表明,冻融循环次数与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之间存在负线性关系,这与Momeni等[4]所研究的力学结果相一致。不同之处在于,由于岩性的不同,Momeni等和本研究所描述的力学参数的线性程度有所差异,他们的花岗岩孔隙率较低,仅为0.86%~1.33%,因而对冻融循环不敏感。

图片2.png

图2 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试样单轴抗压强度变化规律

图片3.png

图3 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试样弹性模量变化规律

3结论

在单轴压缩条件下,片麻岩试样经历了裂隙压密阶段、弹性变形阶段、塑性屈服阶段和峰后破坏阶段,且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试样脆性降低、塑性增强,试样的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均线性降低。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