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
​李文露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李文露,. 浅析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J]. 文学研究,2022.11. DOI:10.12721/ccn.2022.157117.
摘要: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仍采用传统的方法,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本文立足于初中语文教学角度,分析了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 初中语文古诗词传统文化
DOI:10.12721/ccn.2022.157117
基金资助:

引言:当前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语文课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学习和体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新媒体时代赋予诗词更鲜活的生命力,如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将古诗词的地位抬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激发了全民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在初中教育阶段,古诗词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文化素养的提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文化渗透越发重要,因此,对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策略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结合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语文是一门具有很强实用性的学科,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体现着,所以,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进行紧密的结合,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帮助。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观沧海》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三国演义》作为导读,引出本节课所要讲解的知识,引出作者曹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过《三国演义》的视频,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及掌握的知识,简单地介绍下曹操,然后教师对曹操的生平做出一个具体的讲解,重点讲解曹操创作古诗词的写作背景,让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产生极大的渴望,然后让学生根据作者的生活节奏来学习整首诗。其中诗中磅礴的气势以及作者广阔的胸襟是学生重点理解和体会的内容,当学生在进行朗读的时候,要求学生调节朗读的节奏、发音、情感等,带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诗中磅礴的气势,在朗读的过程中,脑海中最好地可以浮现当时的情景,从而感悟作者的豪言壮志,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对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二、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学生理解

因为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制订出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望岳》时,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经过不断地朗读理解古诗内容,对诗人的生平以及文学常识有一个简单的了解,知道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以及古诗朗读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将杜甫的生平事迹以及写作背景介绍给学生,然后再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些与泰山有关的视频,让学生对古诗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朗读,从而感受泰山庞大的气势;最后,深度剖析古诗内容,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经过对诗句的深度剖析,感受作者写作艺术之高超,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赞赏。

三、反复诵读,放大情景意境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尤其是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孩子来说,他们本就基础薄弱,古诗词反复诵读能促使初中生感悟到诗词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并能在读中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要求学生反复诵读,甚至还可以借助吟唱的方式,将古诗词演绎出来,从而使初中生被古诗词的魅力所折服,最终满足他们审美和情感上的学习需求。例如在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学习曹操的 《观沧海》部分内容时,这首诗全篇写景,虽然并没有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篇之后,依然能感受到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概。 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引导学生对此首古诗展开反复阅读,并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从而在诵读的过程中表达出强烈的气势。 而在学习八年级上册李白的《行路难》部分内容时,其属于乐府古题,是能够配乐演唱的,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要求初中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尝试吟唱,从而进一步感悟行路到底有多难。 当然初中生也可将自身面临的生活和学习压力总结为行路难的一部分,这样在诵读的过程中,更容易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促使他们对诗人的情感多一份理解。总之,反复诵读能培养初中生的语感,促使他们了解古诗词创作的技巧和方法,同时也能帮助他们有效把握教学重点,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阅读鉴赏能力。 因此,教师应该借助早读课,鼓励学生大声诵读,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化发展。

四、感悟作者情感,学习古韵文化

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感受作者情感是有效回答课后题及测试题的必要条件。因此,语文教师需带领学生深度挖掘文章情感,感受诗句主旨。比如在学习《陋室铭》的过程中,让学生体悟其中的安贫乐道情趣及作者的高尚情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领学生对古诗词进行诵读。古诗词中含有丰富的内涵,可让人在学习后感受其中的精神,比如从《爱莲说》中,学生会感受到作者高洁的思想,教师在讲解该诗文时能让学生的精神境界得以升华,让学生树立不慕功名、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在学习正能量的古诗词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精神态度,让学生自精神层面认可古诗词,从而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感受古诗词更为深刻的内容,体会丰富意蕴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及人生观念,促进学生个人能力不断提升。结论: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移动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终端等新媒体逐渐衍生出了快餐式文化、碎片式文化,一些人对于古诗词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必须要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注重古诗词学习的返璞归真,促进学生更加自觉主动、高质高效地开展古诗词学习,切实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发挥更大的作用,使中华文化的精髓得以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程静.品浓浓诗情,享悠悠古韵——浅析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J].新课程(中学),2019(08):53.

[2]苏琴.古代诗歌与茶香——初中语文教学中诗词与茶的结合研究[J].考试周刊,2019(53):53.

[3]周云英.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探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13):40.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