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深部岩体工程力学特性分析
岩石工程力学是指在工程岩体中,由于荷载作用的影响,引起岩石强度及变形性质的变化,从而导致岩体内部结构发生变化,使其内部产生应力分布和变形状态改变。岩石工程力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岩石强度特性与变形规律;岩石损伤理论;岩石破裂机理;岩石的破坏准则;岩石本构模型及其参数的确定。
我国深部采矿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岩体性质复杂,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大量的深部岩体暴露在地表下,由于长期受到地应力的作用,岩块受力状态发生改变,导致岩体力学参数变化。由于地下开采工程所处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性,深部岩体力学性质及其稳定性与浅部不同。因此,深部开采工程具有与浅部采矿工程不同的工程力学特征。
2.岩石力学参数及强度
岩石力学参数是指岩石在一定条件下,根据工程的需要,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实验测定并统计的岩石的力学参数,其数量一般应在10个以上,一般为3个~10个。岩石力学参数是指岩石在一定条件下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和抗拉强度,其数量一般为3~10个。岩石的强度是指岩石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的应力与抗压强度之比。从目前研究情况看,国内外学者对于强度概念有了较深入地认识,一般认为岩土工程中所指的强度应包括两方面:一是单轴抗压强度;二是三轴抗压强度。
在工程应用中,主要是依据单轴抗压强度来进行设计。在深部开采环境中,围岩及顶底板往往处于极限平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围岩的破坏方式主要是以脆性破坏为主,因此对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单轴抗压强度研究较多。周德昌等人针对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对于单轴抗压强度影响因素主要有围压、围压等级、初始应力等;对于单轴抗压强度影响因素主要有围压、初始应力等。邓兆庆等人对不同围压下岩石的抗剪强度进行了试验研究。
3.地应力测量及加载试验
地应力测量及加载试验是研究深部岩体变形和破坏机理的主要手段,也是揭示岩体力学性质变化规律的重要途径。在深部工程地质环境中,由于地下工程地质条件和地应力状态复杂,其作用机理、强度与变形特征等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需要进行大量的地应力测量及加载试验,并对其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揭示出地应力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规律。地应力测量及加载试验方法主要有水压致裂法、声发射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在水压致裂法中,以水压致裂的方式使围岩中产生裂隙,通过这些裂隙使岩体产生初始破裂和初始卸荷,进而监测岩体的内部应力应变状态。声发射技术是利用声发射仪器实时监测岩石试件的声发射信号,通过对声发射信号进行分析来获得岩石试件内部裂纹、裂隙的扩展情况。传感器技术主要应用于工程中对地下工程的应力测量与监测。其中,温度应力计是测量和记录地下工程中温度变化规律的重要仪器。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利用电阻应变片、应变传感器及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对岩体内地应力进行了测试和研究。
4.岩体的动态破裂过程
岩石中的裂纹是在长期受力情况下形成的,而且在动态加载过程中裂纹会不断扩展,直至失稳破坏。根据动态加载试验研究成果,对岩石材料在不同速度下的破坏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岩石材料在动应力作用下的动态破坏与静应力下的破坏有着本质不同。当岩石处于动态加载时,其破坏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动态加载前,岩石内部已经存在着许多裂纹,当岩石中存在裂纹时,其内部原有的微裂隙就会迅速扩展成宏观裂纹;第二阶段是在动态加载后,岩石内部原有的微裂隙继续扩展成宏观裂纹。
由于应力波具有传播速度快、衰减慢、波形稳定等特点,因此可以通过研究动态应力波与不同介质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来研究岩石的动态破裂过程。利用高速摄影技术对不同应力波速度作用下岩石破碎过程进行了分析,发现不同应力波速度作用下岩石破裂时间并不相同。在不同速度作用下,岩石内部微裂隙扩展程度也不同,随着速度的增大,微裂隙扩展程度逐渐减小。利用霍普金森杆(SHPB)试验装置对静态破坏过程进行了模拟,发现试样表面应变的分布随应力波速度增大而呈指数衰减。在应变率较低时,试样表面应变分布呈线性变化;当应变率增大到一定值时,试样表面应变分布呈非线性变化。另外还利用高速摄影技术对岩石的破坏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应力波速度作用下,岩石试样在破坏过程中表现出了明显的裂纹扩展特征。
5.地压监测与分析
地压监测是深部开采地压显现规律研究的重要环节,也是评价矿井地压条件及指导支护设计的重要手段。由于深部开采所处环境复杂,工程地质条件变化快,地压显现明显,因此在深部采矿工程中采用地压监测手段,可及时、准确地掌握巷道围岩塑性区、最大主应力和地表变形情况。在深部采矿工程中,地压监测不仅是获得岩体应力分布情况的重要途径,也是确定巷道围岩稳定程度的依据。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采用先进的监测手段进行深部地压监测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对岩层移动和围岩变形情况进行监测多采用微震、应力、应变等仪器,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处理,来判断矿体的开采过程及围岩的变形情况。同时结合工程地质条件和开采技术条件,运用数值模拟、工程类比及现场试验等方法来评价矿体开采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6.结语
本论文系统性地探讨了深部采矿工程中岩石力学特性的关键问题,从深部岩体的工程力学特性深入剖析到岩石力学参数与强度的确定,再到地应力测量方法、加载试验技术的应用,以及岩体动态破裂过程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通过对地压监测数据的详尽解析,我们揭示了深部开采环境下岩体力学行为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矿山稳定性的影响机制。
在全面梳理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尽管深部采矿工程中的岩石力学问题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复杂地质条件下地应力场的精确预测、岩体破裂演化过程的实时监控与预警、以及有效应对深部高应力环境下的工程稳定性控制策略等。
参考文献:
1.姚旭龙,孙光华,张亚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建设与探索——以采矿工程岩石力学实验室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52):385-386.
2.李连崇,于庆磊,魏晨慧等.以工程科学问题为导向的固体力学与岩石力学基础教改实践[J].高教学刊,2023,9(11):39-42.
3.曲城逸,郭玉潇,何星杭.岩石力学与采矿工程的内在联系探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3,(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