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狭窄是造成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多的颈动脉狭窄是因为动脉斑块、动脉粥样化引起,主要发病人群为老年人,且肥胖、高血压人群更易[1]。而且伴随着社会水平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很大改变,导致该病的发病人群逐渐年轻化。且由于颈动脉狭窄导致脑缺血对脑部神经的抑制作用,有着较高的致死率和瘫痪率。因此,在当前情况下,对颈动脉狭窄合并短暂性脑缺血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预防脑血管疾病显得极为重要。本研究主要研究神经介入治疗在颈动脉狭窄合并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中的治疗价值,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2年2月-2022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78例颈动脉狭窄合并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为对象,针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采用随机分配原则,将治疗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其中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17例,年龄48-68岁,平均年龄(55.24±2.41),临床症状:晕厥8例,头晕9例,言语功能障碍7例,肢体麻木15例。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19例,年龄47-68岁,平均年龄(56.04±2.23),临床症状:晕厥8例,头晕8例,言语功能障碍9例,肢体麻木14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方式,主要为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次,1次/天,以及硫酸氢氯吡格雷75mg/次,1次/天,两者联合治疗,3-5天为一个治疗周期。
1.2.2观察组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神经介入治疗,主要治疗过程分为两步。(1)术前准备:对所有患者进行凝血功能、血常规、血生化、心肺功能、头颅CT等方面的检查,实时了解患者的脑组织缺血情况,手术前三天给予患者口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用量和对照组一样,术前6小时禁止饮食。(2)手术过程:手术开始之前,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2500-3000U肝素,且每一小时增加1000U。然后采用改良股动脉穿刺,留置5F血管鞘,同时采用5F单弯导管进行静脉造影以及双侧椎动脉造影,确认患者颈动脉病变情况,同加压输液器连接,根据患者的临床实际情况进行肝素混合氯化钠溶液注射,将导管管头置于病变颈总动脉处。随后经过导管进行颈动脉造影,观察患者病变处的实际情况,测量颈动脉狭窄情况、直径、长度,针对性的在合适的位置选择合适的支架置入,与颈部狭窄处放置脑保护装置,释放保护伞,在保护伞扩张前对患者注射0.5mg的阿托品。最后沿保护伞对颈动脉狭窄处进行动脉扩张。待扩张程度木满意后,根据狭窄的情况放置支架,将保护伞、引导管撤出。
1.3疗效观察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治疗效果,显效: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生次数明显减少;有效: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生次数有所减少,持续时间缩短;缓解: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生次数有所减少,脑缺血持续时间无变化。无效:治疗后脑缺血症状无明显改善。
通过符合国际标准的卒中量表(NIHSS)评估两组患者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神经功能缺损情况(0-42)分,分数越高,表示神经功能受损越严重。
经过治疗后, 对两组患者出现的并发症情况脑血管痉挛、脑缺血发作、穿刺部位血肿、缺血性脑卒中进行统计,计算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原理
将记录的数据通过SPSS 21.O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取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2.3%)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74.3%),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n,%)

2.2两组患者的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经过治疗后,治疗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的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x̄±s,分)

2.3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5.1%)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20.5%)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是当前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主要发病人群集中在55岁以上的老年人,主要发病原因是因为脑血管动脉粥样话,导致脑血管堵塞[3-4]。该病情早期表现为颈动脉狭窄、闭塞或者脑补供血不足造成短暂性脑缺血引发的脑组织坏死的疾病。此类病症根据其类型细分又可以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而且伴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改病症的发病人群逐渐年轻化[5]。
由于颈动脉主要是负责将心脏的血液输送到脑部,是人体非常重要的供血血管之一,据有关研究表明,超过60%的脑缺血性疾病都是因为颈部动脉狭窄,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发的。因为人体脑部供血主要是由于左右两个颈内动脉和两个椎动脉供应,颈动脉主要负责额叶、颞叶、顶叶、岛叶、基底节、下丘脑、垂体等结构,而椎动脉则主要负责,将基底动脉血液分为对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6]。在此环境下,若是患者平时不注意日常饮食,加上肥胖、高血压等因素,使得血管内脂肪、胆固醇、细胞碎片、钙化纤维等物质堆积与颈内、外动脉,导致血管内的血液无法进行有效的循环,使得血管内壁引发溃疡和炎症[7]。在血液流过的时候就会引发血小板的凝血机制,使血管内由于血小板引发不同程度的血栓,过多的血栓堆积造成颈动脉狭窄,进而引发不同程度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8]。所以针对该病症,颈动脉狭窄合并短暂性脑缺血就是脑血管疾病的最危险信号。并且由于患者脑部供血不足,导致患者的脑神经出现抑制现象,使得神经系统出现障碍[9]。因此在临床上对于颈动脉狭窄合并短暂性脑缺血常常采取恢复患者的脑部供血功能为主要治疗手段。
神经介入治疗是当前临床上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该方法主要适应于高龄恢复效果弱的患者。由于对颈部的血管神经损伤小,脑血管阻断时间短,治疗有效率高的特点,在当前临床上被广泛运用[10]。同时神经介入治疗,主要是通过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的方式,以此达到改善患者颈动脉狭窄的目的,增加颈动脉的血流量,使治疗效果最大化。同时该手术在实际进行过程中,对手术医生以及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且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尽可能选择最优的角度也就是近心段血管进行造影;(2)正确使用球囊以及自膨式支架;(3)支架要求具有良好的柔韧性,才能更好的介入治疗;(4)对于颈动脉高度狭窄的患者需要采集术前预先扩张,以便手术的顺利进行;(5)要求保护伞直径和狭窄处颈动脉直径一致[11]。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神经介入在治疗颈动脉狭窄合并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过程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同时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经过治疗后,治疗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神经介入的治疗方式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常规药物无法改善的血管病变问题,且稳定修复狭窄内膜,改善脑组织血流,促进脑功能重塑、血管新生以及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神经介入治疗手术的微创功能,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减少手术过程对患者造成的机体损伤,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在对颈动脉狭窄合并短暂性脑缺血患者采取神经介入配合传统药物治疗,能够很大程度上改善颈动脉狭窄程度,且神经缺损以及日后并发症改善效果良好,降低颈动脉再次狭窄的发生率,对患者日后康复具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蔡笑笑,韩海会,陈玉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介入术后血清TNF-α、PCT水平与再狭窄的关系[J].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34(05):537-540.
[2]杨杰,翟海燕.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颈动脉狭窄合并短暂性脑缺血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29):75-78.
[3]宁雅婵,王春梅,郭建明,等.无症状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认知功能改变[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2,50(10):1211-1213.
[4]师媛,王晓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与颈动脉斑块易损性关系及对近期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22,51(04):454-457+496.
[5]杜灵艳,张勇,郑琦,等.颈动脉系统狭窄所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血管高信号与CT灌注成像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学工程,2021,29(12):11-14.
[6]陈爱国.神经介入治疗颈动脉狭窄合并短暂性脑缺血的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1,32(20):3303-3304.
[7]张鹏鹏.不同颈动脉狭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近期预后分析[J].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2021,31(01):55-57.
[8]陈周祥.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与血管成像联合评价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04):51-52.
[9]金戈,王军伟,陈亮,等.椎动脉形态学异常对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症状持续时间的影响[J].中国卒中杂志,2020,15(11):1198-1203.
[10]翟江玉,陆青卫.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参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J].影像科学与光化学,2020,38(04):632-636.
[11]唐文涛.神经介入治疗颈动脉狭窄合并短暂性脑缺血的疗效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