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为临床常见慢性肺部炎性反应疾病,易受呼吸道感染出现病情反复急性发作,加重咳嗽、咳痰等症状,增加其肺功能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保证患者用药及自我护理依从性,为降低其肺部炎症程度、减轻临床症状重要环节[1]。但受患者通气障碍、病情持续进展、频繁反复发作影响,慢阻肺急性发作患者易存在明显不良心理应激反应,表现为排斥治疗、自我护理效能感下降等情况,不仅会影响其治疗依从性,同时不良情绪会增加其心肺负荷,影响预后,因此需加强护理干预[2]。在对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常规护理中,多以遵医嘱指导用药、指导持续氧疗、指导患者开展肺康复训练等为主,但护理方法较简单,难以满足患者实际护理需求,可能会影响护理效果。细致化护理,指在护理干预中,通过将护理方法细节化、优质化处理,以满足临床及患者护理需求。为此,本次研究选我院2022年1月至8月期间100例慢阻肺急性发作患者,探究细致化护理对其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我院2022年1月至8月期间100例慢阻肺急性发作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各50例;B组患者一般资料水平与A组相近(P>0.05),见表1。
表1一般资料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3];②年龄≤80岁;③认知、精神正常,具备配合研究能力;④对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合并其它肺部疾病(肺结核、肺结节等);②心功能障碍;③合并恶性肿瘤;④研究前3个月脑卒中、颅脑损伤、颅脑手术史、颅内占位病变;⑤肝脏、肾脏等器官严重功能障碍;⑥研究期间死亡、失访。
1.3方法
A组(常规护理):遵医嘱氧疗、指导用药,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指导患者高蛋白、低脂、低盐、低糖饮食;亲身示范指导患者缩唇呼吸及腹式呼吸完成肺部康复锻炼;口头宣教相关注意事项,耐心解答患者相关疑问。
B组(细致化护理):(1)系统化健康宣教:以患者认知水平、文化水平等为背景,借助文献资料、视频资料、心肺模型等工具,实施细致化宣教,包括结合医嘱治疗方案介绍治疗目的、氧疗作用、不良情绪与其心肺功能之间关系、保持良好生活作息对其影响等;宣教期间,结合患者、患者家属反应情况,评估其对相关知识理解情况,并通过多次宣教、家属重点宣教、改变话术宣教等方式,满足其认知需求;(2)个性化心理护理:①一对一心理疏导:了解患者目前情绪状态,并结合患者、患者家属主诉分析其不良心理应激发生原因,实施针对性心理疏导,包括列举成功案例、强调医院专业性、与医生商议使用高性价比治疗方式等,以针对性改善其情绪状态;②应激情绪管理:指导患者自我情绪管理方法,即在自我感知出现明显不良情绪变化时,通过深呼吸配合肌肉运动(经鼻吸气至气体吸尽,同时配合全身肌肉缓慢缩紧,屏气5~10s,缩唇呼气至气体呼尽,同时配合全身肌肉缓慢舒张);③情感支持:叮嘱家属对患者护理时,避免面露紧张、焦虑情绪,避免增加患者环境紧张感;增加对患者情感支持,尽量保持日常行为习惯一致性,减少患者孤独感;(3)康复护理:结合患者症状情况确定不同康复训练方案;症状较重患者,指导其开展低负荷肌肉耐力训练,症状相对较轻患者,实施高负荷肌肉耐力训练,包括上肢肌肉耐力训练(肩关节、肘关节屈伸配合呼吸运动),随患者耐受利用哑铃进行负重训练,并逐渐增加哑铃重量;下肢肌肉耐力训练以行走为主,逐渐增加患者行走距离;利用视频、呼吸操示意图,并结合亲身示范指导患者进行呼吸操训练,共5节,每节训练10~20次,1次/d;结合其耐受,指导其结合自身喜好进行全身运动,包括打太极、散步等;(4)饮食指导:以患者实际喜好为基础,为其制定个性化营养食谱,即结合患者卧床时间、每日运动量、合并症等情况,调整每日碳水、蛋白质、脂肪比例;指导患者增加新鲜果蔬、鱼类摄入量,忌辛辣刺激、油腻、生冷食物。
两组患者均在出院后3个月回院复查时评价护理效果。
1.4观察指标
(1)肺功能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VC)、1s用力呼气容积(FEV1)、6min步行距离(6MWT);(2)不良心理状态:以抑郁自评量表(SDS)[4]、焦虑自评量表(SAS)[4]评价,两张量表分值范围均为25~100分,分数高表示抑郁或焦虑情绪严重;(3)生活质量:以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5]评价,包括症状、活动能力、疾病影响,总分0~100分,分数高表示疾病对整活质量不良影响高;(4)护理满意度:以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量表对其调查,包括护理效果、护理质量,总分为10分,不同分值范围表示不同满意水平,即0~5分、6~8分、9~10分表示护理不满意、较满意、非常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较满意)/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表示计数资料,(x̄±s)表示计量资料,分别以c2、t检验;P<0.05为统计学结果验证标准;统计学软件为SPSS24.0。
2.结果
2.1肺功能
护理前B组FVC、FEV1、6MWT水平与A组相近(P>0.05);护理后B组FVC、FEV1、6MWT水平较A组高(P<0.05),见表2。
表2 肺功能(x̄±s)2.2不良心理状态
护理前B组SDS、SAS评分与A组相近(P>0.05);护理后B组SDS、SAS评分较A组低(P<0.05),见表3。
表3 不良心理状态(x̄±s,分)2.3生活质量
护理前B组SGRQ评分水平与A组相近(P>0.05);护理后B组SGRQ评分较A组低(P<0.05),见表4。
表4生活质量(x̄±s,分)2.4护理满意度
B组护理满意度较A组高(P<0.05),见表5。
表5护理满意度[n(%)]3.讨论
慢阻肺患者受病情反复急性加重影响,容易失去治疗信心,产生不良心理应激,不仅会影响其护理治疗依从性,同时不良心理应激会影响其内分泌状态,加重其心肺负荷,影响康复质量,甚至会加重其肺功能损伤,因此需加强护理干预[6]。在对慢阻肺急性期患者常规护理中,主要护理内容为辅助完成治疗任务,在此基础上指导患者肺部康复训练、健康宣教等,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患者肺部康复需求,但护理方法较简单,可能会影响患者多层次护理需求,因此护理效果相对有限。
细致化护理,主要强调护理细节、护理质量,以保证整体护理干预实施质量,满足患者实际护理需求。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B组FVC、FEV1、6MWT水平较A组高,考虑原因为,在对B组患者护理中,康复训练除了基础肺部呼吸训练外,增加其呼吸操及肢体肌肉耐力训练,通过提升其整体运动耐力以增强其肺部通气能力;在此基础上,康复护理开展前,实施系统化健康宣教、个性化心理疏导,可通过提升其对治疗及康复护理重视程度、针对性改善其不良情绪,使其保持积极、客观态度完成护理治疗过程,可保证康复护理执行效率,进而可促进其肺功能康复[7]。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B组SDS、SAS评分、SGRQ评分较A组低,考虑原因为,慢阻肺急性期患者主要不良心理应激来源,与其认知水平较低、不良情绪自我控制难度大、呼吸系统炎性症状加重等有关;实施细致化护理干预中,将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干预均细节化处理,包括利用多种宣教模型、结合其宣教效果反馈强化宣教、应激情绪管理、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情感支持等,可提升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质量,改善其不良情绪,提升其康复护理及饮食依从性,对促进其肺功能康复、改善其日常运动生活能力具重要意义,进而可改善其生活质量,因此可进一步降低患者不良应激情绪程度[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B组护理满意度较A组高,分析原因可能与B组患者肺功能及不良情绪改善更显著有关。
综上,对慢阻肺急性发作患者实施细致化护理,可改善其肺功能指标,改善不良心理情绪及生活质量,提升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