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诗词引入高中历史教学的作用
浦锐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浦锐,. 论古诗词引入高中历史教学的作用[J]. 中国文学,2023.5. DOI:10.12721/ccn.2023.157147.
摘要: 五千多年的文明古国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经典文化,千百年来源远流长,千古传诵。然而随着世界格局的多元化,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对中国经典文化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冲击。因此,经典文化进校园,让民族经典文化植根于校园里,扎根于学生幼小的心灵深处,从而得到传承和发扬。那么,如何让经典文化中的精华—古诗词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实施,笔者就自己的切身体验,谈谈肤浅的看法。
关键词: 古诗词;高中历史;作用
DOI:10.12721/ccn.2023.157147
基金资助:

古诗词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从下里巴人的民俗小调到大雅之堂的阳春白雪;从民间传说到恢宏著作等,它具有传承美德、塑造人格、陶冶情操、铸造精神和提升智力的作用。而古诗词只是经典文化中的冰山一角,但也是经典文化的精华所在之处,古诗词是集意境美、韵律美、内涵美和外延美为一体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古诗词也是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古诗词,可以丰富高中历史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化认知。历史教学中开展古诗词

一、古诗词与历史、历史教学的关系

在教学中时运用古诗词,学生就立刻进入"有意注意"的学习状态中来,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正如俗语所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首先,中国古诗词作为我国流传久远的一种语言艺术,诗词往往是人们对美好追求的表现,是我国重要的文化瑰宝。“诗言志”是用诗歌来表达志向的体现。展开中国古诗词的浩瀚长卷,诗人们以诗为媒,抒发他们的理想、志向和抱负,而其中的“家国情怀”闪耀着经久不灭的光芒。2000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的崇高“美政”理想、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九死不悔”的节操和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关心国家命运、同情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情怀;宋代诗人辛弃疾、陆游、文天祥、岳飞等人的满腔报国热忱、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至今还使每个中华儿女为之感奋。其次,中国古诗词的艺术魅力为培育文化自信提供韵味与意趣。审美意趣是中国传统美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古诗词中尤其蕴含着这一追求。中国古诗词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脉动,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驱使我们实现自我丰富、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这些古诗词流传至今,见证了历史的发展,文化的沉淀,和高中历史到教学内容不谋而合,因此将古诗词与高中历史教学结合起来,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历史还能传承经典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 

三、古诗词引入历史教学的意义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诗词是具有很强感情色彩的文学作品,对人的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和审美素质的塑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为广大学生所喜爱。在教学中合理地选用诗词,可以激发学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感情,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例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形象地再现了战争的频繁和巨大规模,战事危及百姓,造成生灵涂炭,怎能不激起学生对战争的强烈憎恶和愤怒及对和平的珍惜呢?又如"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毛泽东《清平乐·蒋桂战争》)形象地再现了红军抓住军阀混战的有利时机,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分田分地""的土地革命,使农民摆脱压迫,在经济上获得土地,政治上翻身做了主人,最终赢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培养学生对党的热爱之情。“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整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梅岭三章》)陈毅生动地描绘了南方八省游击战争这一艰苦卓绝的历史场面,以激越、热烈的笔触讴歌了红军战士英勇豪迈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教材。

三、活跃课堂气氛,强化历史知识学习

高中历史教材语言的生动性不够,理论性较强,枯燥无味,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有着显著的“过去性”特征,如化学、物理、数学等学科学习的知识多为现在规律和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借助实验或运算就可再现。然而历史为过去发生事情,无法复制和再现仅有的文字记载和遗迹。如果高中历史教师想要再现历史,那么就需为学生营造仿佛身临其境的在场感,但整个过程相对复杂繁琐。引进诗词教学可以增强历史课的美感。在讲授台湾人民反对割台斗争这一问题时,可用丘逢甲的《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来表达台湾人民在得知台湾被割让后的悲愤。让学生感受诗人对台湾与祖国分离后那悲痛的心情,并以诗为题材提问学生们《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及影响。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今天的台湾问题探讨的兴趣。在讲授“红军长征"时,用毛泽东的诗歌《七律·长征》来渲染课堂气氛。通过诵读这首诗学生仿佛置身长征路途上,感受当时艰苦的条件,红军长征的不易。在上《“一国两制”及其伟大实践》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大陆同胞和台湾亲人的分离,教师可以把余光中老师的《乡愁》引入到这节课的教学当中。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配乐诗朗诵,帮助学生更快的进入诗词的意境中。随后教师可以带领大家一起诵读此诗,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渲染出思乡的氛围,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与亲人分隔两地的痛苦。诗歌和教材的结合,让学生明白了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和开展一国两制实在国家统一的必要性。

综上所述,把古代诗歌词曲巧妙适时地引入历史教学之中,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借助诗歌进行历史教学,使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变得鲜活了,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了,使难理解的内容变得容易了,对学生准确把握教材知识助益甚大,因此,将古诗词引入历史教学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吕静杰.论诗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2]王婉萍.诗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一一以人民版中国古代史为例[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6.

[3]王国祥.诗词歌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理论,2012.06.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