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探究
李向荣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李向荣,.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探究[J]. 中国文学,2023.6. DOI:10.12721/ccn.2023.157152.
摘要:
语文科目是初中教学中重要的学科之一,而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优良的传统文化基础上有效地提高古代诗词的教学水平,已成为语文教师关注的重点。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能力,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值得被研究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
DOI:10.12721/ccn.2023.157152
基金资助: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我国传统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也离不开古诗词。古诗词作为诗歌的载体,口口相传至今,使后人们充分领会到了前贤们的智慧与思想,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学生对古诗词学习兴趣不高

古诗词属于学习的一个难点,但是学生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学习,但是又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因此有非常多学生觉得学习古诗词比较困难,一方面是因为写作背景与生活实际脱轨,减弱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另外一方面是因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逐字分析每一个句子,并且要求学生全部掌握,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也使学生产生了厌恶心理,自然也就对古诗词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二)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方法不当

当前,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存在教法不当的现象,因此,一部分教师必须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尤其是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考查学生的背诵,而忽略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使得学生无法真正地学习、消化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教师必须要在课堂上,对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进行深入的挖掘,同时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进行指导,但是很多教师在这方面明显比较欠缺。这就使得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断出现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现象。

(三)过分依赖教学资料

古代的文人墨客在写文章的过程中,不仅仅只是单纯地为了写文章,而是根据时代背景所抒发自己真情实感的一种表现。对于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每一位学生的理解应该是各不相同的。但是有部分教师过分依赖教学资料,没有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而是通过死板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这样只会造成学生无法更深层次地了解古诗词的内容,从而对学习古诗词没有兴趣。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一)引入古诗词的基本方向

在学习古诗词之前,教师需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业水平、知识结构、理解力、学习背景、兴趣爱好等,并根据其不同的学习目标制定教育方式。例如,在教授简单的古代诗词时,因学生已经对古代诗词有了一定的了解,课程便可以侧重于内容模式并简要描述诗词的形式。随着互联网上新型教学方法的出现,中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日益增强。这些传统的教育设施和单调的学习环境已不能满足当前中学生的需求,互联网上的新教育将继续更新中学生可以接受的古代诗词的教育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显示不同古代诗词的背景图片,因此学生可以猜测每张图片所代表的古代诗词。古代诗词学习不是一种机械化的过程,而是将中国知识与生活和表达技巧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在学习古代诗词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古代人物的英雄成就,欣赏到我国的历史古迹和历史艺术。通过这种方式,中学生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习得,欣赏到中华民族的耐心和朴素,形成健康的健康思维观念,从而有助于中学生的未来发展。

(二).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渗透传统文化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占据主体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导致学生不愿意主动思考,对于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是否正确没有任何异议。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必须要积极的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古诗词意境,给学生布置任务,通过教学意境,帮助学生建立对古诗词内容的思考。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工具书,对课文的注释进行查阅和了解,加深学生对古诗词含义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这篇诗词时,教师先组织学生自行查询资料,对不理解的语句和词汇进行注释,然后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朗读比赛,整体感知文章的意思,并让各小组代表分享其朗诵读后感。针对学生所说的读后感,由教师来进行总结,向学生介绍宋代一位大哲学家对莲情有独钟,同时为与莲朝夕相处,挖池中莲,建立赏莲亭,他就是本文作者周敦颐。之后作者通过文章内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向学生讲解作者对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鄙弃,作者以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爱莲之情,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的想法和憧憬。教师要教导学生们也要有“出淤泥而不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德,“濯清涟而不妖”谦卑朴素的美德。

(三).通过古诗词创作背景渗透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古代文人墨客留下的文化瑰宝,因此一定会有创作背景,创作背景即是创作时的社会和生活环境。作者写出好的作品与当时生活的年代与自身的经历密切相关。如果学生不了解作者的写作社会和生活背景,也无法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以及写作意图。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古诗词写作背景的讲解与阐述。教师讲解作者创作的背景,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增加古诗词的趣味性,也能很好的融入传统文化。

(四)挖掘课堂教学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渐发展,为紧跟时代步伐,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有效突出古诗词声、色、月等方面的特点,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积极性及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通过多媒体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

总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对于精神文明的建设以及社会文明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至关重要,因为其是国家给予教学的首要任务,不仅能够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同时对于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也非常有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风莉.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J].学周刊,2021(11):57-58.

[2]李银花.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探讨[J].学周刊,2021(12):167-168.

[3]王天林.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J].教师博览,2021(06):42-43.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