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语文教育作为学生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培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劳动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如何有效地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成为当前教育实践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劳动教育课堂中的应用
在当前教育环境中,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语文教育的一部分,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小学语文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三维三步式"的教学方法,落实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劳动教育。
一维一步式为整体设计。在教学前,我们首先进行了整体设计。通过课题组的研讨与备课,我们将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目标进行了分层,并共享了各自的劳动活动资源。我们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的劳动活动,并在课后延伸中利用信息化技术,增强了劳动教育的吸引力。这一步骤确保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二维二步式为课堂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环节,我们注重讲解与劳动者形象相关的内容,特别是语文学科中涵盖的劳动题材。利用情境教学法和课堂活动法,我们为学生深度解读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了他们的思考和想象。通过生动的故事、实例,我们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和成果,培养了他们的劳动意识和责任感。
三维三步式为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田间劳动、社会公益岗劳动、家庭劳动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体验到劳动的辛苦和快乐,还能够感受到劳动对社会的贡献,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实施"三维三步式"的教学方法,将劳动教育有机地融入语文教学中,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并且,通过参与各种劳动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劳动的辛苦和快乐,增强对劳动的认同感和尊重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取向,培养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品质。"三维三步式"教学方法将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使语文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加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能够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和教育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劳动对社会的贡献,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激发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积极性,为未来成为有担当的社会主人翁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情境教学法支持下小学语文课堂渗透劳动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整合教材内容与劳动主题
筛选教材中与劳动相关的文章,如描述劳动人民、劳动美德、自然环境保护等主题的文本,可以作为讨论劳动美的起点。在讲解这些文本之前,可以先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劳动背景知识,比如农耕文化、传统手工艺等,以增强学生对劳动的理解和认同。
例如,在教材中寻找与劳动相关的文章,特别是那些描绘劳动人民、表现劳动美德、强调自然环境保护的文本。如《青山不老》一文中老人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做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三黑和土地》通过写三黑对待土地的方式及看法,再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重获土地后的喜悦的心情,表达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在学生接触这些文本之前,先为他们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这可以包括劳动的历史、不同文化中的劳动观念、以及劳动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如介绍劳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比如从原始社会的打猎采集,到农耕社会的耕种,再到工业社会和现代信息社会的劳动形式变化。
探讨不同文化中对劳动的看法,如劳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西方文化中的工作伦理之比较。深入讲解农耕文化的起源、特点及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以及农耕生活中的节气、农谚等元素。介绍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如陶瓷制作、刺绣、编织等,强调手工艺人的精湛技艺和对工艺的热爱。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劳动场景和劳动过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劳动的美。例如,播放一段农民耕作、渔民捕鱼或手工艺人制作传统手工艺品的视频,以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和尊重。鼓励学生围绕文本进行深入讨论。
(二)创设情景,引发共鸣
在课堂上设置一个小型的农场场景,让学生扮演农民角色,体验种植、耕作、收获等劳动过程。通过这样的模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农民的辛勤劳动和对土地的依赖,引发他们对农民劳动的尊重和理解。提供一些手工艺制作的材料和工具,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一些物品,如编织、木工等。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手工艺人员的技艺和耐心,体验劳动的乐趣和成就感。或者,在讨论文本中的劳动者故事时,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模拟劳动者的情感和体验。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劳动者的内心世界和价值观,激发他们对劳动的共鸣和思考。学生角色扮演时可以从以下三个场景进行:
为了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共鸣,可以设计以下活动:
1.以《只有一个地球》为背景,在课堂上设置一个小型农场场景,准备种植工具、种子等物品。请学生分组,模拟农场劳作的过程,包括播种、浇水、除草等环节。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感受到种植的辛苦和耐心,体会劳动的乐趣和成就感。同时,可以结合文本中对环境保护和农业发展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地球资源。
2.以《青山不老》为背景,可以准备一些简单的材料,让学生制作山水画或者手工艺品,体验手工艺制作的技巧和耐心。通过动手制作,学生可以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成就感,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对自然的尊重和珍惜。
3.以《三黑和土地》为背景,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如三黑、村民等。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劳动者的情感和价值,理解他们的生活和劳作环境。通过角色扮演,可以引发学生对劳动者的尊重和敬意,同时也能够加深对文本中故事情节的理解和体会。
(三)反思交流,提升感悟
鼓励学生将自己在劳动体验活动中的所思所感写成文章或故事,并在班级中进行展示。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同时也能够分享给同学们,增进彼此的理解和共鸣。
在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他们在劳动体验中的感悟和体会。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如“你在劳动中学到了什么?”,“你对劳动者有了怎样的认识?”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教师可以及时给予正面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加深学生对劳动的理解和尊重。
三、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劳动教育,需要形成"一条主线、两个重点、三个目标、四个做好"的格局。通过整体设计、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我们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苏晓霞.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课堂内外(小学教研), 2019(8):34-36.
[2]陈奕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策略研究[J].新作文:教研, 2018(3):2.
[3]周春芹.基于"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劳动教育的渗透[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研究, 2020(00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