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社会压力的增加,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养成多种不良生活习惯,这些不良生活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心外病症的患病率,甚至出现了年轻化的势态。心外科作为医院的重点科室之一,主要分为普胸外科以及心脏外科,其所收治病患的病情相对较为复杂,且存在预后效果较差的情况。依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心外科相较于其他科室而言,护患纠纷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相对较高,因此必须要加强对于心外科护理工作的重视力度,从而改善护患关系,提升病患的预后效果[1-2]。本次实验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一年时间内在我院心外科接受治疗的70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针对心外科护理工作过程中应用健康宣教联合心理护理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具体流程如下。
一、实验数据以及实验方法
(一)实验数据
本次实验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一年时间内在我院心外科接受治疗的70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根据护理模式的不同将所有病患划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其中参照组病患有35例,平均年龄(63.47±9.85)岁,病症类型有冠心病9例、风湿性心脏病13例、先心病3例、房间隔缺损6例、室间隔缺损4例;其余35例病患纳入实验组之中,平均年龄(64.23±9.62)岁,病症类型有冠心病10例、风湿性心脏病14例、先心病2例、房间隔缺损5例、室间隔缺损4例。本次所有实验对象均符合心外科相关病症诊断标准,且无合并其他严重外科病症以及相关并发症患者。本次所有实验对象均具备自主意识,自愿签署实验知情同意书。本次实验两组病患临床资料组间对比并无明显差异,具备可比性。
(二)实验方法
针对参照组病患实施心外科常规临床护理干预,主要内容包括:①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在患者入院治疗后,护理人员需要同主治医生基于病患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以此保证护理工作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另外护理人员需要密切关注病患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出现异常需要及时上报医生[3-4]。②病房护理。针对心外科病患来说,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处于一个干净、卫生且相对较为安静的环境中,因此护理人员要加强对于病房的清扫工作,每日定时通风、清洁以及消毒,不仅有利于病患的康复,同时也可以切实的降低感染风险,保障其预后效果[5]。③用药干预。护理人员要根据医嘱嘱咐病患按时用药,规避出现漏服、错服以及用量错误等情况的出现。其次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病患服药后各项体征指标的变化情况,发现异常后第一时间上报主治医生,更改用药方案。④运动指导。护理人员需要根据病患的实际情况,引导其进行锻炼。⑤饮食干预。护理人员要根据病患的实际情况以及饮食习惯进行饮食干预,叮嘱病患尽可能的减少辛辣、高热食物的摄入量,养成少食多餐的优良习惯。
针对实验组病患,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实施健康宣教联合心理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健康宣教。护理人员需要根据病患的实际情况将其进行针对性健康宣讲,主要包括自身所患病症的相关事项以及治疗过程中的一些禁忌行为。通过健康宣教可以帮助病患了解自身情况,进行自我护理,从而改善预后效果[6-7]。②心理状态评测。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过程中需要对病患的心理状态进行密切关注,尤其是针对一些手术患者来说,很容易产生焦虑等负面情绪,导致治疗自信心丧失。其次多数病患由于对治疗有效性所担忧,也会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对后续的治疗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护理人员要积极去同病患进行沟通,了解病患内心的诉求,同时也要对其疑惑进行耐心细致的解答,改善病患的心理状态。护理人员也可以向病患讲解一些成功病例,以此来增强病患的治疗自信心,在治疗过程中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③搭建病友交流平台。一般来说病房内有多名病患,此时护理人员还要让同一病房内的患者进行交流,营造一个优良的康复氛围。其次护理人员也可利用微信等通讯软件组建病友交流群,让患者相互鼓励,增强治疗自信心[8]。④家属鼓励。病人在治疗过程中离不开亲人的关心与陪伴,因此护理人员也要引导家属尽可能多的去关心、陪伴病患,能够有效的改善病患的心理状态。⑤定时评测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密切关注病患心理状态的变化情况,定期对患者进行心理评测,并根据心理评测结果制定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例如针对焦虑的病患,可以让其尝试音乐治疗,从而缓解其紧张、焦虑的不良情绪。
(三)对比指标
本次实验首先利用焦虑自评测量表(SAS)以及抑郁自评测量表(SDS)统计两组病患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其次统计两组病患在治疗过程中所发生的护患纠纷事件以及不良风险事件的情况。最后利用自制调查问卷统计两组病患的护理满意度,其中包括满意、一般与不满意三个维度,满意度包括满意与一般。
(四)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利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针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治疗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利用t进行检验;计数治疗利用百分比(%)进行表示,利用X2进行表示,P<0.05表示具备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 参照组与实验组病患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对比
依据本次实验结果表示,参照组与实验组病患在护理前SAS、SDS评分并无显著差异;护理后实验组病患的SAS、SDS评分显著优于参照组病患(P<0.05),详情见表1。
表1 参照组与实验组病患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对比(二)参照组与实验组病患护患纠纷、不良风险事件发生率对比
根据本次实验统计结果发现,实验组病患的护患纠纷发生率仅为0%,显著低于参照组病患的5.71%;且实验组病患的护理不良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86%,同样低于参照组病患的8.57%,详情见表2(P<0.05)。(三)参照组与实验组病患护理满意度对比
根据本次实验自制调查问卷统计结果表示,实验组病患中满意有22例、一般有11例、不满意有2例,护理满意度为94.29%;参照组病患中满意有14例、一般有11例、不满意有10例,护理满意度为71.43%。由此可见实验组病患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参照组病患(P<0.05),详情见表3。
表3 参照组与实验组病患护理满意度对比表三、结论
近年来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加之生活节奏的加快,多数人都养成了一种或多种不良的生活习惯,这也导致我国心外科病症患病率不断提升,甚至出现了年轻化的势态[9-10]。心内科是由普胸外科以及心脏外科共同构成的,其所收治的病患情况相对较为复杂,治疗难度较大,因此对于护理工作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在传统的常规护理干预下,护理人员只能根据病患的病情变化进行被动式护理干预,这也导致护理质量较低,也很容易引发护患纠纷。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更加注重对于病患心理状态的关注力度,通过多种措施来帮助病患保持一个优良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改善其预后效果。而对于多数心外科病患来说,不仅需要接受手术治疗,且治疗周期较长,加之自身对于相关知识的缺乏,很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甚至暴躁等不良心理情绪,降低治疗自信心与依从性[11-14]。正因如此,目前在心内科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会加强针对病患心理状态的关注力度,通过健康宣教、沟通引导等多种方式改善其心理状态,提升预后效果。
在本次实验中针对实验组病患在常规临床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健康宣教联合心理护理,相较于参照组病患来说,其护患纠纷发生率以及不良风险事件发生率更低,且可以获得更高的护理满意度。其次在心理情况对比过程中发现,参照组与实验组病患在护理前心理状态并无显著差异;护理后实验组病患的心理状态显著优于参照组病患。由此可见,针对心外科病患在常规临床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健康宣教联合心理护理干预,能够切实的改善病患心理状态,提升其预后效果。同时通过健康宣教联合心理护理还能够增进护患关系,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获得较高的护理满意度。由此可见,健康宣教联合心理护理在心外科护理工作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可进行大范围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