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覃海媚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覃海媚,. 信息技术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 当代中文学刊,2022.2. DOI:10.12721/ccn.2022.157015.
摘要:
在信息化教育的新时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古诗词教学能够优化现有的教学模式,使古诗词教学焕发新的活力,其应用策略值得我们去积极探索与深入研究。初中教材里的古诗词,更是经典中的经典,通过古诗词的学习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传统文化之精髓,而且对学生个人文化修养以及审美情趣的提高都有益处。
关键词: 信息技术跨学科诗乐融合初中语文
DOI:10.12721/ccn.2022.157015
基金资助: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唐宋时期,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但从教学现状来看,很多教师并没有深入挖掘古诗词的内涵,只是单纯地从背诵和理解的角度来开展教学,这显然没有把古诗词的特色凸显出来。

一、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有的古诗词中生僻字较多,如《诗经·关雎》中的“关雎、荇菜、寤寐”等都是难以理解的新词,学习起来不免有些枯燥无味。有的古诗词中写景较多,以景抒情,意蕴丰富,但学生由于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和哲学感悟,无法与作者产生共鸣。在传统课堂上,因为教学条件有限,课堂的趣味性远远没有展示出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营造赏诗的氛围,通过在课件中插入音乐、视频、图片及动画等内容,形成一个“情景交融”的赏诗空间。例如,以古诗《望岳》教学为例,该诗描绘了泰山的秀美景色,寄托了作者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但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泰山是没有认识的,没有游览过泰山,很难通过语言把泰山的壮丽描绘出来。借助于微视频:背景音乐响起,视频中的泰山由远到近,从整体上把泰山所处的位置展示了出来,应了诗句中“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的景。随着泰山越来越近,其苍翠的山色、耸立的身姿跃然眼前,在阳光的照射下,山的南北两面迥然不同,把泰山“阴阳割昏晓”的高俊之美展示了出来。镜头再进一步地拉近,山腰间的云气、归巢的鸟儿清晰可见。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把泰山“搬”到了课堂上,学生面对的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声有景有情的动态视频,为欣赏古诗创造了良好的情境。 

二、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实现跨学科融合教学,体会古典诗词音韵美

(一)微课与吟诵

诗词在古代是作为音乐的形式而存在的,其美感不仅体现在文字上,吟诵时的音律性也是重要体现。因此古诗词的学习中,探究诗歌与音乐学科融合的教学形式是必要的,让学生学会吟诗也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也注意到了对吟诵的教学,通过对诗词的节奏分割,学生反复朗诵,领悟诗词意境美,但受制于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诗词吟诵教学很难达到专业的水平,笔者注意到近些年逐渐流行起来的微课能很好的解决该问题。微课主要适用于自主学习人群,引入初中教学,特别是农村初中还是很少的。而如果教师能够给学生提供吟诵的相关微课资源,发挥微课针对特定目标人群、传递特定知识内容的优势,帮助学生在课内课外进行自主性学习,那么对提高学生的诗词吟诵能力将会很有帮助。

以苏轼《水调歌头》吟诵教学为例,笔者在网络上找到了该词的配乐,以古琴作为伴奏并配上名家朗诵,音调起伏与伴奏形成呼应。学生在运用该微课开展吟诵自主预习时,能够体会到如何在关键处掌握停顿、轻重、快慢的节奏,从而真正走进诗词作品所抒发的精神世界中,达到“诵有所感、吟有所悟”的境界。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也要强化对于诗词内涵的挖掘,让学生对作者以及文章的背景、主题进行深入了解,从而更好地体会诗词的情感。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词的吟诵也是如此,需要学生每日坚持、不断练习,才能把古诗词中的韵味和节奏正确地把握住,真正提升古诗词的吟诵能力。

(二)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现代歌曲

在笔者进行问卷调查、与实践检验时发现:要想在初中语文古诗词课堂上开展吟诵的形式教学必须要有一定的环境土壤为基础。而在笔者展开调研的环境中无论学校、教师、学生都没有这样的基础,这也是研究不能顺利进行的一道阻碍。

而与吟诵的诗歌教学形式相比,现代歌曲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与古典诗词的跨学科融合教学所能引起的学习者的兴趣更具有优势,其所要开展此类课堂教学的条件相对于吟诵的要求更低。

 现代歌曲与古典诗词的跨学科融合教学要想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而不是一味追求引发学习兴趣,那么对于歌曲的选择、诗词的选择也十分的重要。如在进行《关雎》课堂教学时则选择河南博物馆华夏古乐团版的歌曲,视频中的男歌者将对于爱恋女子思念与追求过程中,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梦想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用歌声一一呈现出来;又或者在教学《子衿》时则选择了北京舞蹈学院踏鼓汉唐舞《相和歌-青青子衿》中的背景音乐作为学生跟唱素材,歌曲表现女主人公在诗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自信,独立,傲娇的人物形象。

当然无论吟诵还是现代歌曲,其可适用的教学资源还是有限的,所以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的条件下,语文教师还是要坚定教学内容为主才能开展更行之有效的古诗词教学。

三、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内容,实现学生文化传承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诗人情感与意志的表达方式。因此学习古诗词不只是了解诗词的背景、句子的含义就结束了,而是要深入探究古诗词的内涵,把内在的文化价值挖掘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主义情怀及一片丹心照史册的忠勇;于谦“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勇敢与正直。才能从“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等诗句中体会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作为一名初中生,同时也是新时代青年,要能认识到古诗词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承担继承和发展古诗词文化的重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借现代信息技术(如微课、视频、音频等)的力量,更好地实现课堂知识的拓展。例如,以古典文学中“去”字的教学为例,从白话文理解该字的含义就是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但在文言文中该字有多重含义,一种含义是表示“离开”,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停数日,辞去”,《木兰诗》中的“旦辞爷娘去,暮至黑山头”。另外一种含义是表示“距离”,如《两小儿辩日》中“我以日出时去人近”以及《鸿门宴》中的“沛公军霸上,相去四十里”。在课堂上教师如果想要临时查找这些内容是十分困难的,教师也可以在课前做好资源收集,并将相关的内容制作成微课。通过微课来实现知识的拓展与延伸,让学生在广袤的诗词中感受传统文化“一字多义”的意境,从而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有助于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

综上所述,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势颇多,既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又可以提升学生在古诗词诵读技能、审美体验等方面的能力,进而提升古诗词教学的效果。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使古诗文教学的课堂更生动、更灵活、更高效,让传统的古诗词在新时代以全新的传播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传统古诗词在历经千年后依然可以焕发出新的活力,推动中国传统古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秦光福.论古诗词微课教学设计的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20(05):86-87.

[2]赵玉梅.微课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语文天地,2020(06):33-34.

[3]郭玉岚.巧借微课解古诗词教学之“困”[J].中学语文,2021(08):37-38.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