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人教版教材中古诗词篇目占有不小的比重,但是古诗词教学情况在高中阶段却不容乐观。很多学生在学习时依然是不求甚解、囫囵吞枣,对古诗词学习兴趣不高,这对于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有害无利,亟待改善。“群文阅读教学”虽然兴起的时间并不长,但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独特的教学方法却为高中古诗词教学注入了新生力量。
一、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言近旨远的含蓄美诠释了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为了使中学生全面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高中阶段的教材中,编入了不少古诗词,但是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高中古诗词教学出现了以下问题:
1、互动低效,缺乏思考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开展,发现问题、设置问题的人都是教师而非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考。教师的问题设置难易差异大,且跳跃性大,诸如字词意思等在课下注释中可以找到的,人人都会,而写作手法、语言特色等问题则过于复杂,应答者寥寥,这样的课堂互动实际上是低效的,不能真正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
2、教授单一,难以贯通
教材编排不以篇幅长短来划分,所以造成有一些教学单元全是短诗,有一些单元则长诗短诗都有,这在实际授课中就会出现一首长诗需要教授两节甚至三节,而有些短诗只需要半节课左右即可讲完。两节甚至三节才能讲授完整的诗歌,在学习过程上,是缺乏连贯性的,不能形成统揽全篇的理解。
除此之外,古诗词中的情感具有共通性,不同朝代、不同作者的诗歌可能表达同样的感情,但是在教材编排上不能兼顾这一点,所以在教学中也会出现上一本书讲过的情感,在下一本书中还有类似的体现,割裂了情感的解读。
二、高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一)核心素养的要求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求
核心素养将我国的教育方针具体化,因此,在核心素养视野下,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必备的品格和能力进行明确。就语文学科而言,主要包括四个维度的培养: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则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不是要教出会做题、能得高分的学生,而是要厚植人文基础,使学生能够自由准确的使用语言表情达意,能够独立思考、辩证地看待问题,能够从文学作品中体悟请感,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课程标准的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首次提出“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概念,即“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目标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
新课改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学习任务群”正是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的教学模式,而“群文阅读法”与“学习任务群”有相似之处。第一,两者都强调“任务驱动型”教学。“学习任务群”顾名思义已经带有完成任务的意思,它要求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群文阅读”是由一个中心议题来开展探究性学习。第二,两者的开展方式相似,“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群文阅读”以中心议题进行集体建构,两者都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下,“群文阅读”能够与“学习任务群”相呼应,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为高中语文课堂增添活力。
(三)高中古诗词的特点
1、 篇目多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必修课本共选23首诗词,选修课本共选30首诗词,数量远高于现代文和文言文篇目,选用群文阅读的方式能提高教学效率。
2、篇幅短
人教版教材所选诗词,除《琵琶行》、《长恨歌》、《春江花月夜》等少数几篇长诗外,绝大部分篇幅短小。短篇诗词更适合与群文阅读的开展。
3、同作多篇
教材中,同一作者选用多首诗歌的情况并不少见,仅必修课本中就有《杜甫诗三首》、《李商隐诗两首》、《柳永词两首》、《苏轼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李清照词两首》,选修中也有杜甫诗4首,李白诗3首。从同一作者开展群文阅读也十分便利。
4、同象异篇
诗词常用意象传情,有一些意象在教材中反复出现,我们可以借助对意象的解读来品味诗词的情感。比如“酒”这一意象,在曹操《短歌行》中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在杜甫《登高》中有“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在李清照《声声慢》有“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同一意象在不同篇目中有不同的含义,采用群文阅读可以连贯多篇,更好的分析其内涵和情感。
三、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多维度选题,彰显群文阅读优势
“群文阅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多维度选题,从不同角度展开议题,引领学生学习。
1、知人论世——以人物串联诗歌
诗人丰富的人生经历对于学生来讲是很有吸引力的,而正是由于人生际遇的变幻莫测才使得诗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写出了不同的作品,所以在选题时,教师可以以作者为中心,选取不同时期的诗歌创作,来走近作者,品味他的人生。
以李清照为例,必修中选了《醉花阴》、《声声慢》两首词,选修中有《一剪梅》,共三首词,教师可以先把李清照的经历介绍一下,在南渡之前,她和丈夫琴瑟和谐,不知愁怨,而南渡之后,经历了国破家亡、夫妻仳离,愁恨无重数,然后再来赏析这三首词,学生很容易就能区分其中的不同,同时还可以补充课外的《如梦令》、《夏日绝句》来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品读情感。
2、缘题索情——以题材解读情感
诗歌按照题材划分可以简单分为:山水田园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战诗、送别怀人诗、怀古咏史诗、羁旅思乡诗、爱情闺怨诗、干谒言志诗、即事抒怀诗、哲理诗等。不同题材的诗歌在内容、手法、情感上都有很大不同,学生在学习诗歌时,如能根据题材来赏析,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探究怀古咏史诗为例,必修中有杜甫《咏怀古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选修中有李白《越中览古》。把这四首诗词放在一起,可以找到怀古咏史诗所要表达的共同情感,同时可以联系刘禹锡的《石头城》、杜牧的《赤壁》。通过对同一题材诗歌的整合归纳、比较阅读,学生会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系统的认识,形成高阶思维能力。
(二)师生探究学习,共建知识网络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权威发言人”,掌握着主动权,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课堂是“一言堂”,教法是“满堂灌”。这样的教学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文本的学习中,真正深入到诗歌里去理解、去领会。在新课改的东风下,在新教学模式的推动下,教师应主动“放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输出者”,围绕一个可探究的议题实行“自学”+“团学”的模式,既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又有集体讨论的交流碰撞,最后结合教师的引导总结,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在个性化、多元化的文本解读中做到知识共建,提升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王文娟. 高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求知导刊,2020,(07).
[3] 侯喆. “群文阅读”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