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初中教材随处可见古诗文,学生想要好好学习古诗文但是当教材出现古诗文就意味着自己需要抓紧背诵。这导致学生一看到古诗文就头疼。可能因为传统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导致学生对古诗文产生了趋避心理,至此使得古诗文教学质量不佳。在了解到问题之后教师应当就此改变,在古诗词教学时不应一味追赶进度,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对古诗词学习充满兴趣。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的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品味语言,领悟诗词意境
诗词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曾有诗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从这些诗句可以看出,诗人在用字上很下功夫,非常讲究斟字酌句,以及用字的反复推敲。这是学生要学习的地方,也是诗词吸引读者的地方。教师在讲解古诗词时如果只是简单地翻译一下,不让学生细细揣摩,就辜负了诗词这一美味的精神盛宴。所以,在诗词教学中,品读诗词语言是深入体会诗歌意境,真正走进诗词殿堂的必经之路。笔者认为,品语言就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或诗句。一首诗词中最能抒发诗人情怀的关键词语或诗句,就是我们常说的“诗眼”。“诗眼”犹如人眼,是最传神、最精练的。“诗眼”可以是名词、形容词,甚至是副词;“诗眼”可以在诗句中,也可在题目中。例如,陆游的《书愤》中,一个“愤”字概括了这首诗的情绪基调。李清照《如梦令》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几句也是出神入化之笔。这里的“绿”指的是绿叶,“红”指的是红花,作为点睛之笔的就是“肥”和“瘦”。叶子经过雨水的滋养茂盛而肥大,花朵遭受雨打反而凋谢稀少,这是叶子和花经过雨水洗礼后两种状态的对比。更深一层,“绿肥”暗示了盛夏即将来临,“红瘦”预示着春天正渐渐消逝,也表达出诗人怜花惜春的感情。学生在品这些词语时能感受到诗词的无穷魅力。有些诗句仅凭借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体会到这些诗句的妙处。所以,在教学中,笔者往往用替代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比较、体会。例如,诗句“海日生残夜”中,“生”字换成“升”好不好?在比较中,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用字的精准与神妙之处。所以,辨析“诗眼”对鉴赏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感情尤为重要。当然,分析“诗眼”也不需要面面俱到,只要选择一两个恰当的角度切入,便可使学生厘清诗词的感情脉络,体会诗词的意境和主旨。
二、注重诗人的创作背景,体会诗词情感
在理解诗词前,教师要带领学生先认识诗人,了解诗人是在怎样的情景下完成的作品。诗人的性格、人生经历,甚至是婚姻情感等,都会影响作品的基调。作品和诗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读诗先“读人”,这就是知人。例如,李清照年少时家庭优渥,所以会写出“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明朗诗句,体现出少女的欢快;婚后与赵明诚的琴瑟和谐,才有了“一种相思,两种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相思情怀;南渡后夫死国破,才有了“物是人非事事休”“载不动许多愁”的悲苦之句。诗词作为抒发作者情感、志向的载体,必定会受到作者所处的社会、时代的影响,深深印上时代的烙印。所以,教师在引领学生走进诗词作品时,不仅要认识诗人,还要先带着学生走进诗人所处的时代。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例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首诗如果从表面字义上来看,表达的是相逢的惊喜,而实则感慨万千。简短的四句诗就是一部浓缩版的“长恨歌”。想当年,唐朝正处于辉煌的鼎盛时期,岐王、崔九、杜甫和李龟年也正值青春年少,壮怀激烈,意气风发。如今,盛唐气象已不再,经过安史之乱后,唐朝已经走向衰败,也到了“落花时节”。诗人与李龟年流落江南,生活窘迫,他们已经到了人生的“落花时节”,身世之感与家国之恨一齐涌至心头,怎不能感慨万千!在讲解古诗词时,对于诗人的身世、创作社会背景,教师要进行深入挖掘,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资料,课堂上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去交流。这样对于学生把握诗词的创作感情,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三、围绕学情选取诵读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要参与者,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课程内容。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尽管部分教师意识到了教学目标的必要性,但他们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却没有充分考虑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选择诵读教学的内容,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而且要根据课程内容来检查学生现有的学习方法,然后为学生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取的古诗词大都是名家所作,教师需要结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兴趣爱好、思维习惯等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初中生对古诗词的学习重点并非字词,而是基于诵读领悟古诗词的情感、意境,以及培养诵读技巧。因此,教师应合理选取教学内容,力求契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使其“垫垫脚就能够到知识”,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点燃其诵读热情。此外,由于教材篇幅有限,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更多优秀古诗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其更全面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古诗词的学习不能一味局限于课本教材中,还需积极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通过校本课程的编制,学生的诵读资源得以丰富,诵读能力得以提升,从而更好感知汉语言的魅力。针对校本课程的开发,相关教学人士可立足于教师、学生、课程等维度展开,在诵读教材的编制环节,建议参考初中语文新课标内的附录部分推荐的优秀古诗文背诵目录。除此以外,还可采取选修课、阅读课和自主诵读的方式来进行校本课程的学习。
结论:学生认为古诗词奥妙难懂,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无法获得良好的反馈。学生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从而心理失衡,不愿意继续学习。作为语文教师看到学生为学习古诗词而烦恼应当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古诗词学习技巧。另外一方面教师应当深化教学内容,注重更改教学方法,让古诗词教学变得更加有趣,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带着兴趣学习,进而掌握古诗词。
参考文献:
[1]陈芳.读·赏·悟——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93):17-18.
[2]张静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分析——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J].考试周刊,2020(91):22-23.
[3]王鹏程.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初中语文古诗词虚实结合之美[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0(11):79-80.
[4]李丹.见树木,更要见森林——谈课外古诗词诵读的开发与利用[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0(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