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主要包括古代的诗词和文言文,其教学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思想境界等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古诗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真实情况,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高的教育价值。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的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品味语言,领悟诗词意境
诗词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曾有诗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从这些诗句可以看出,诗人在用字上很下功夫,非常讲究斟字酌句,以及用字的反复推敲。这是学生要学习的地方,也是诗词吸引读者的地方。教师在讲解古诗词时如果只是简单地翻译一下,不让学生细细揣摩,就辜负了诗词这一美味的精神盛宴。所以,在诗词教学中,品读诗词语言是深入体会诗歌意境,真正走进诗词殿堂的必经之路。
笔者认为,品语言就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或诗句。一首诗词中最能抒发诗人情怀的关键词语或诗句,就是我们常说的“诗眼”。“诗眼” 犹如人眼,是最传神、最精练的。“诗眼”可以是名词、形容词,甚至是副词;“诗眼”可以在诗句中,也可在题目中。例如,陆游的《书愤》中,一个“愤”字概括了这首诗的情绪基调。李清照《如梦令》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几句也是出神入化之笔。这里的“绿”指的是绿叶,“红”指的是红花,作为点睛之笔的就是“肥”和“瘦”。叶子经过雨水的滋养茂盛而肥大,花朵遭受雨打反而凋谢稀少,这是叶子和花经过雨水洗礼后两种状态的对比。更深一层,“绿肥”暗示了盛夏即将来临,“红瘦”预示着春天正渐渐消逝,也表达出诗人怜花惜春的感情。学生在品这些词语时能感受到诗词的无穷魅力。有些诗句仅凭借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体会到这些诗句的妙处。所以,在教学中,笔者往往用替代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比较、体会。例如,诗句“海日生残夜”中,“生”字换成“升”好不好?在比较中,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用字的精准与神妙之处。所以,辨析“诗眼”对鉴赏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感情尤为重要。当然,分析“诗眼”也不需要面面俱到,只要选择一两个恰当的角度切入,便可使学生厘清诗词的感情脉络,体会诗词的意境和主旨。
二、抓住意象分析,感知意境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两句,写的是明朗的天空、干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碧绿的柳条。这几个意象就为读者描绘出一幅色调清新、赏心悦目的风景画。但这两句只是在讲风景吗?一切景语皆情语,好的作品没有不带感情的风景,感情就在客舍与柳色当中。柳树是古代人眼中的送别树。柳的谐音是留,代表送别人依依不舍的感情,是古人送行的“伴手礼”。虽然诗中只是描写了柳枝,但是这绵软的柳枝中蕴含着如柳丝一般深深的情谊。这样的感情是藏在景色中的,也就是在这些意象的描写中,并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这就是诗歌的韵味。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意象,笔者还会带领学生做“扩句”。例如,在教学《次北固山下》一诗中,在学生读完“海日生残夜”一句后,笔者就提出这样的问题:“残夜是什么颜色的?在残夜中生出的太阳是什么颜色的呢?残夜中的大海是什么颜色的呢?等太阳完全出来后,江面又是什么颜色呢?”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虽然江上还是漆黑一片,但是一轮充满希望与生命力的红日即将从海上生出。从残夜中升起的太阳这一意象,便将光明在黑暗中生出的生机与力量一笔写出,气势恢宏阔大,学生一下子就感受到了生动的盛唐气象。
三、拓展资料,感知诗文深意
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巧用多媒体设备,将诗人所处的大环境较为完整地呈现出来,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看待诗文,感知诗文的深意。例如,在解读《岳阳楼记》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出多位文人对洞庭湖的描写和在岳阳楼上所题的诗文,继而与书本内容进行相应对比。为突显《岳阳楼记》的特点,教师通过多媒体来扩展相关资料,展示李白登黄鹤楼时的情境,引导学生探究诗人如何通过精练的字句来使诗文绽放异彩。学生对于诗人的生平好奇,并质疑:“有了怎样经历的人才会写出如此这般的诗文?”这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内容,再配以讲故事的方式来满足学生的探究需求。教师还可以在授课时以群文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对比中感知诗文的深意。例如,在讲解李白的诗文时,教师就可以引入杜甫的诗文,并向学生介绍杜甫是李白“粉丝”。初中生对“粉丝”这个词较为敏感,并好奇古人是如何诠释“粉丝”一词的,也就产生了阅读诗文的主动性,从而寻找到所需的答案,在无形中完成诗词的积累,也提升了鉴赏能力。这正是多媒体与教学整合的魅力所在。
四、注重诗人的创作背景,体会诗词情感
诗人的性格、人生经历,甚至是婚姻情感等,都会影响作品的基调。作品和诗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读诗先“读人”,这就是知人。例如,李清照年少时家庭优渥,所以会写出“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明朗诗句,体现出少女的欢快;婚后与赵明诚的琴瑟和谐,才有了“一种相思,两种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相思情怀;南渡后夫死国破,才有了“物是人非事事休”“载不动许多愁”的悲苦之句。
诗词作为抒发作者情感、志向的载体,必定会受到作者所处的社会、时代的影响,深深印上时代的烙印。所以,教师在引领学生走进诗词作品时,不仅要认识诗人,还要先带着学生走进诗人所处的时代。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例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首诗如果从表面字意上来看,表达的是相逢的惊喜,而实则感慨万千。简短的四句诗就是一部浓缩版的“长恨歌”。想当年,唐朝正处于辉煌的鼎盛时期,岐王、崔九、杜甫和李龟年也正值青春年少,壮怀激烈,意气风发。如今,盛唐气象已不再,经过安史之乱后,唐朝已经走向衰败,也到了“落花时节”。诗人与李龟年流落江南,生活窘迫,他们已经到了人生的“落花时节”,身世之感与家国之恨一齐涌至心头,怎不能感慨万千!在讲解古诗词时,对于诗人的身世、创作社会背景,教师要进行深入挖掘,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资料,课堂上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去交流。这样对于学生把握诗词的创作感情,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结论: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不仅能了解华夏文明发展史,还能看到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润泽心灵。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和理解古诗词的内涵,灵活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好古诗词,接受古诗词所蕴含的文化和情感的熏陶,提升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嵇康.古诗词教学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策略刍议[J].课外语文,2020(10):94+96.
[2]万晶. 群文阅读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0.
[3]蔡媛媛.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及思路探索[J].考试周刊,2020(01):25-26.
[4]柴风霞.把握时代脉搏 弘扬传统文化——浅谈部编本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19(A0):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