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脑卒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对患者生存质量产生严重影响的同时,也给患者家庭与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若不及时进行干预治疗,极有可能增加脱水、营养不良等并发症发生风险,进一步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大量临床实践证明[1],针灸治疗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能取得理想疗效,促进患者吞咽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升。在此背景下,本实验以60例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剖析针灸治疗的价值。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实验于我院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随机选取60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病患的基线资料,并依据随机抽签法的分组规则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人数30例。对照组:男性患者数14例,女性患者数16例;年龄分布区间为40~87岁,平均年龄为(63.51±10.03)岁。观察组:男性患者数15例,女性患者数15例;年龄分布区间为41~86岁,平均年龄(63.60±10.01)岁。纳入标准:症状表现及体征符合脑卒中的中西医相关诊断标准[3,4],且均合并吞咽功能障碍;肝肾功能正常,未存在严重器质性疾病;意识及认知正常,神志清醒;临床资料完善,患者及家属知情且自愿同意参与。排除标准:(1)肝肾功能不全或患有其他严重的器质性疾病者;(2)治疗依从性较低者;(3)中途退出或因各种原因无法开展针灸者;(4)临床资料不完善者。剖析两组病患的基线资料,性别及年龄等相关数据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备研究价值。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均实施血压控制、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改善脑代谢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之上, 实施吞咽训练干预:训练内容主要包括舌唇部训练、摄食训练及反射训练。在舌唇部训练方面,指导患者开展口腔张闭及舌部伸缩运动,并逐步正确发音的训练,以此改善恢复患者的语言功能,每日2组。在摄食训练方面,给予患者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在正式进食之前,采取半卧位;吞咽之前,提醒患者充分多次咀嚼;每日2组。在反射训练方面,将冰冻后的棉签蘸取一定柠檬汁,将其对患者的软腭、腭舌弓、腭咽弓及舌根、咽后壁等部位进行依次涂擦,实现咽部神经反射的有效刺激;每日1次。连续干预2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施加中医针灸干预,穴位选择如下:择取廉泉穴、翳风穴为主穴;以风池穴、风府穴、完骨穴、哑门穴、内大迎穴为配穴;舌针:穴取舌面,患侧择取玉液穴、金津穴。具体针灸方法为:患者采取端坐体位,提醒其保持头部稳定,双眼平视前方。①提醒患者张开口腔,并选用压舌板轻压舌部,择取一次性针灸针,在舌面、咽后壁、玉液穴、金津穴进行点刺,直至轻微出血;点刺结束后,指导患者尝试进行吞咽动作。②双手夹持针灸针,先以90°方位于廉泉穴位置处进行针刺,深度为1.5~2寸;随后,于皮肤和舌根夹角的45°处,进行进针,深度为1.5~2寸;进针过程中,叮嘱患者发出“a”音,见舌根部有微微隆起时退针;于翳风穴与皮肤的10°处,沿咽后壁方位予以针刺,深度为1.5~2寸;针刺期间不实施任何手法,若患者疼痛感过于剧烈,及时停止进针。③沿咽后壁方向,对风池穴、风府穴、完骨穴、哑门穴进行针刺,深度为1寸;沿舌根方向,对内大迎穴与皮肤的45°角进行针刺,深度为1~1.5寸;廉泉穴与其他穴位实施捻转手法,时间持续1分钟。以上针灸均每日1次,连续2周。
1.3 观察指标
研究两组病患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择取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对患者的食欲、精神、疼痛、对治疗的态度、睡眠、日常生活等12个项目进行分析,每个项目分值范围为0~5分,总分6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佳[5]。剖析两组病患治疗前后的吞咽功能,以SSA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及VFSS吞咽造影检查共同分析;其中SSA的分值范围为17~46分,分值越低,表明患者的吞咽困难程度越轻;VFSS共涉及口腔期、咽喉期及食管期,总分1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吞咽困难程度越轻。
1.4 统计学处理
本实验所有数据均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的组间研究实施卡方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x̄±s表示。P<0.05为差异明显,存在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病患的生活质量研究
干预前,两组病患的QOL评分相近,差异无显著性(P>0.05)。干预后,两组病患的QOL评分均有所上升,观察组评分为(52.24±14.4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42.82±14.51)分,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病患的生活质量研究(分,x̄±s)
2.2 两组病患的吞咽功能分析
干预前,两组病患的SSA及VFSS评分相近,且差异无显著性(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SSA评分为(22.41±3.03)分,VFSS评分为(8.68±1.16)分,均优于对照组相关指标,差异明显(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病患的吞咽功能分析(分,x̄±s)
3讨论
脑卒中是常见脑血管疾病,致死致残风险高,易使患者出现言语不利、口眼歪斜等不良病症,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5]。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诱发的饮水呛咳、营养不良、脱水甚至吸入性肺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对患者预后及康复治疗也会产生不良影响,预后不佳。吞咽功能训练的应用利于帮助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恢复功能,能加强舌和咀嚼肌的运动,提高吞咽反射灵活性,改善进食及吞咽能力,降低患者发生饮水呛咳、吸入性肺炎等不良情况的风险,增强患者自我生存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减少社会、家庭的精神和经济负担。随着临床医学的进步和研究深入,发现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予以中医针灸治疗,也能取得理想疗效。实践表明,中医针灸对于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是一种极为有效和重要的治疗手段,可促进气脉通畅、机窍灵活,实现吞咽功能的好转与恢复,并在缩短病程、减轻患者家庭及社会负担,甚至降低脑卒中后死亡率方面发挥积极作用[6]。
本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QO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SSA评分低于对照组,且VFSS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中医认为,脑卒中属于“中风”、“喉痹”等范畴,其病机关键在于脑窍闭阻,神机失用,故临床表现出舌本、颃颡、咽喉等部位功能的减退及丧失[7]。鉴于此,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实施中医针灸治疗,通过对风池、廉泉、合谷、内关等穴位进行针刺,可使产生的兴奋性冲动传入神经元,促进椎基底动脉及颈内动脉的血液循环,进而改善舌咽、迷走神经的功能,以实现颏舌肌伸屈、咽缩肌吞咽等部位的功能调整,促进吞咽反射弧的恢复和重建。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实施中医针灸干预的价值理想,能进一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其吞咽功能好转及改善,值得临床采纳推行。
参考文献:
[1] 黄秋实,王江波. 针灸联合康复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 西藏医药,2022,43(6):137-138.
[2] 王亚男. 针灸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及预后[J].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18(1):77-80.
[3] 李佩佩,李芳芳. 针灸联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临床研究[J]. 新中医,2023,55(6):160-164.
[4] 李盛楠. 针灸结合电刺激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及运动功能的影响[J]. 当代医学,2021,27(28):46-48.
[5] 刘慧. 针灸联合中医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9):225-227.
[6] 蒋来华.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研究[J].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0,1(17):43-45.
[7] 苗恩武. 观察针灸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65):175,177.
作者简介:麦雪珠,女,硕士研究生,职称:主治中医师,研究方向:中医中药结合针灸治疗中风患者的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黎超明,女,1986,职称:副主任,硕士,神经系统疾病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