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群文阅读?群文阅读指的是一种“多文本”阅读形式,将多篇相似的文本内容进行有机结合,进而使阅读教学变得高效。群文阅读“以篇带读”,可以显著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学生阅读范围,提高学生的理解文本能力,以期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一、群文阅读的教学优势
群文阅读在一线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先拟定一个合适的主题,并在该主题下选择出多篇有显著关联关系的文本进行组合。文本数量可依据学生实际阅读能力而定,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仅阅读三四篇,而阅读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阅读七八篇。教学时,教师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起引导作用,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依托主题展开独立思考,通过阅读文本、理解文本来领悟文本深层的情感与内涵,最终达到化为己用。
群文阅读相较于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优势之一便是“阅读量的提升”。由原来的单一篇目学习变为以文本群为单位进行阅读学习。这一优势体现在可以帮助学生积累阅读经验,学习更多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群文阅读的另一教学优势体现在可以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有独立思考的想法,又有和其他同学讨论而得知的他人的想法,通过不同文章的对比分析、和其他同学的思维碰撞,有利于改变学生单一的、固有的思维,开拓学生思路,有利于未来教学发展。除此之外,群文阅读相较于传统教学,更能使学生领会主题文章的情感与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趣。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教师通过教学过程锻炼学生语言能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养成学生审美情趣。由此可见,群文阅读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具体开展
(一)基础教学
群文阅读是一组主题相同、有关联性的文章组合。而现在的统编教材通常
便是以主题为划分,每一单元均是主题相同的课文。因此,教师可直接利用课本进行群文阅读教学。这也减少了教师选择主题、选择文本、确定问题的时间,教师可以有更多精力去设计教学环节,保证了课堂教学质量。初中古诗词较之小学所学古诗词,意蕴更加深刻,情感更加丰富。选择同一主题的古诗词进行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 例如以风景诗为主题,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是以游子远游的角度描绘路途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浓浓的不舍之情;而杜甫的《望岳》则是描绘了一种宏大高远的意境,表现了诗人的格局之大;曹操的《观沧海》虽与《望岳》一般雄大,但别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沧桑。通过阅读这些文本,学生可以对比分析、总结,更深刻地了解到诗歌中的共性与不同,让学生认识美、欣赏美,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提高教学
在基于课本的教学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自己搜集文本进行整理归纳。如李白的《静夜思》与张继的《枫桥夜泊》都选取了月亮这一常见意象,但表达的感情有所不同;范仲淹的《渔家傲》与王维的《使至塞上》都是边塞诗;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与孟郊的《游子吟》均使用了“以小见大”技巧。让学生主动归纳,既使得学生实现了巩固复习,又做了拓展延伸,帮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
三、提高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一)围绕作者建立文本群
同一个作者,在不同人生境遇下写出的文章必然有所不同。让学生结合作者生平、年代分析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有利于构建学生的整体观念,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如杜甫,早期游历四方, 所写的《望岳》凸显了青年人的意气风发,而杜甫晚期因社会动荡,人生际遇改变,所写的诗歌风格也大为转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道尽了一个亡国老人的辛酸之语。
(二)同一文章不同解析
从不同的角度解析同一篇文章也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如《岳阳楼记》,表面上看是作者范仲淹受好友相邀而写的岳阳楼风景,而结合当时范仲淹的时代背景,可以品味出《岳阳楼记》内蕴含的范仲淹为国为民的高尚节操。《湖心亭看雪》同样如此。字面上解读描写的是赏雪饮酒的雅事,实际上是诗人亡国后惆怅的心境。多角度分析也可用于同一时代背景下,不同诗人的诗歌风格赏析,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诗人的本身个性及诗风。如均为宋代的诗人,范仲淹与苏轼却风格迥异。
(三)交流讨论迸发思维火花
合作学习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大教学工具。通过和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总结归纳,学生可以拓宽思路,更全面的理解诗词内容。如在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后,再进行小组讨论,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答案,看看哪个小组回答的最准确、全面,合理使用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结
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瑰宝,具有强烈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新课改改革下,核心素养已成为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群文阅读在这一趋势下也表现出了特别的优势。教师通过群文阅读这一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更多的古诗词,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不仅有利于未来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有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作者信息:姓名:周静,女,(1988.8.5−)汉族,重庆市人,学士, 重庆市彭水县新田中学校,中学二级教师,邮编,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参考文献:
[1] 李平萍.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研究[J]. 文学少年, 2020(5):1.
[2] 李婷.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J].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0, 34(3):4.
[3] 张洁. 分类教学古诗词,提升语文核心素养[J]. 小学教学参考, 202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