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综合治疗早期介入桡骨远端背伸性骨折的临床探讨
秦振方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秦振方,. 中医综合治疗早期介入桡骨远端背伸性骨折的临床探讨[J]. 中医研究杂志,2021.5. DOI:10.12721/ccn.2021.157422.
摘要:
目的:探究中医综合治疗早期介入桡骨远端背伸性骨折的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66例桡骨远端背伸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常规治疗对照组,中医综合治疗观察组,对比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肿胀与疼痛消失时间较快,夹板在短时间拆除,骨折在短时间愈合,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生活质量明显提高(P<0.05)。结论:中医综合治疗早期介入桡骨远端背伸性骨折可减轻患者疼痛与肿胀,尽早拆除夹板,加速骨折愈合,有助于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 中医综合治疗;桡骨远端背伸性骨折患者;疗效
DOI:10.12721/ccn.2021.157422
基金资助:

桡骨远端背伸性骨折是外力引起的跌倒肘部指受伤时肘部伸直、前臂旋前、腕部背伸、手掌着地,从而导致桡骨远端的骨折端出现向背侧或者桡侧移位,表现为典型的“餐叉”畸形,伴随局部肿胀、疼痛,局部压痛明显,可触及移位的骨折端及骨擦感[1]。伴有纤维软骨盘损伤或下尺桡关节脱位,且尺骨茎突可有压痛或向背侧凸起,手指的屈伸活动,前臂旋转活动均因疼痛而受限[2]。临床多采用手法复位加外固定法治疗,但效果欠理想,本研究应用中医综合治疗,疗效甚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时间:2021年1月-2022年12月;对象:66例桡骨远端背伸性骨折患者;方法:摸球分组,两组各33例,对照组:性别比:15:18;年龄:18-70岁,平均(56.35±5.41)岁;就诊时间:0.5h-48h,平均(7.98±1.25)h;观察组:性别比:16:17;年龄:18-70岁,平均(56.21±5.34)岁;就诊时间:0.5-48h,平均(7.87±1.26)h;两组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治疗(手法整复+外固定)。1.无移位骨折,可用短臂石膏或小夹板固定腕关节持续3-4周。2.有移位的骨折,多采取闭合整复,复位前可先做血肿内麻醉,整复手法为先行牵引,如断端嵌插,则应在腕背伸位牵引,待嵌插解脱后即屈曲腕关节,同时按压骨折远端向掌倾、尺偏腕关节,有旋后畸形者应旋前纠正,复位后用腕背侧石膏夹板,维持掌屈尺偏位,10天左右更换功能位石膏,一般持续固定四周。3.对伤处进行固定。对于伸直型骨折患者一般先在骨折远端背侧和近端掌侧各放置垫子,然后放上夹板,夹板的长度一般是上端达前臂中、上的1/3,夹板下端应超过腕关节避免手腕随意发生运动。屈曲型骨折则在远端的掌侧和近端的背侧放垫子,夹板的下端超过腕关节,扎上布带后将前臂悬挂胸前,固定三周即可。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中药内服外敷治疗,中药内服是桃红四物汤+桂枝汤辨证加减,基本方有:红花、三七、桂枝、桃仁、赤芍、川芎、当归均10g,生地黄15g,甘草5g。第一周口服,第二周在及本方的基础上加锻自然桐10g,骨碎补、补骨脂15g;第3周加木瓜10g,桑寄生20g,五加皮10g,1剂/d,取汁600ml,分3次口服。中药外敷用土家药活血接骨膏(含一口血、刺老苞、透骨消,用蜂蜜和凡士林调制),每2d更换1次,治疗4个疗程。完成治疗时开展X线检查,对骨折愈合进行观察。

1.3 观察指标

(1)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夹板拆除时间等指标。(2)观察比较两组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经治疗,随访患者3个月后,对其腕关节功能恢复做好评估。判定标准:优:患者疼痛消失,腕部未出现畸形,屈伸腕关节,旋前臂,旋后范围变少10°之下;良:没有主观症状,功能轻度受损,屈伸腕关节,旋前前臂、旋后范围变少10-15°;可:疼痛症状大大缓解,屈伸腕关节,旋前前臂、旋后范围变少16-20°;差:疼痛未得到改善,关节功能不佳,患者日常生活与工作受影响较大。治疗总有效率=(总例数-差)/总例数占比。(3)用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分值越高则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0.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x̄±s)、计数资料行t检验、检验对比。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夹板拆除时间等指标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肿胀与疼痛消失时间较短,夹板在短时间拆除,骨折在短时间愈合(P<0.05)。见表1。

91.png

2.2 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治疗后,观察组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P<0.05)。见表2。

62.png

2.3 生活质量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较高(P<0.05)。见表3。

93.png

3 讨论

当前,临床对桡骨远端背伸性骨折的治疗以保守疗法为主,其目的是帮其桡骨长度、腕关节正常解剖构造恢复,临床借助X线片等影像学检查对复位效果展开评估[3]。掌倾角在9°范围内波动,尺偏角在3°内波动,桡骨变短,关节面中骨折移位全部于2mm之下,满足以上标准说明桡骨远端骨折复位优良[4]

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是临床常见的保守治疗方式,前者是用手法复位骨折解剖构造,比较适合能量小的损伤,复位效果良好。后者是用绷带、夹板科学固定患肢,促使骨折断端复位,这种操作方法简单,经济价值高。本研究中,对照组所选的患者多因跌倒导致,采取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施治,腕关节功能能够得到良好恢复。有研究[5]发现:手法整复后尽早为其口服、外敷中药等中医综合疗法,临床效果良好,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可迅速缩短,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迅速。

桡骨远端背伸性骨折在中医中可划分到“腕折伤”范围,中医学资料中记载:夫腕受损严重的患者,均是卒然致损,应系缚,加强按摩导引,这说明“腕折伤”发病因素,又指出治疗是外固定、功能训练。医学研究要旨表示:腕部损伤多因突然坠落,双手撑地导致,认为腕骨折主要和间接暴力具有相关性。鉴于此,我国提倡辨证论治原则,按照骨折受损的不同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对桡骨远端骨折手法科学进行归纳,以“摸、接、按、摩、端、提、拉、推、拿”为主,联合中药内服外敷取得效果优良。还有研究[6]表示:血不活的同时瘀无法消除,瘀未消除则无法接骨,这表明早期骨折治疗能够发挥活血化瘀、止痛消肿作用。中后期能够壮筋骨,滋补肝肾。有研究[7]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取海桐皮汤加桂枝治疗,所含药物有:白芷、红花、酒当归、防风、桂枝、川芎、威灵仙、海桐皮等对患者进行外洗,并为患者辅助采取功能锻炼治疗,经4周的治疗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有研究[8]对选取的患者分组治疗,对照组用接骨七厘片,观察组:用土家药活血接骨膏,主要成分有:一口血、透骨消等为患者外敷,结果肯定手法复位的同时配备土家药活血接骨膏外敷对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取得疗效优良。本研究中,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同时采取中药内服外敷治疗,中药内服用桃红四物汤+桂枝汤加减,方中药物有:桃仁、红花、甘草、桂枝、当归、三七等,桃仁具有活血祛瘀,润肠通便作用,可治疗癓瘕痞块,跌扑损伤,改善肠燥便秘,有破血行瘀,润燥滑肠的功效。红花入心肝血分,具有辛散温通的药性,能够活血通经、散瘀止痛,具有促进血液循环的功效,红花中含有红花黄色素可明显延长血浆复钙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时间。甘草清热解毒,泻心火,镇咳祛痰,补脾益气,调和百药,解百毒,具有抗病毒作用,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桂枝扩张血管、促进发汗,桂枝内的桂皮油,可扩张血管,调节血液循环,使血液流向体表,加强麻黄发汗作用。解热、镇痛,桂枝内的桂皮醛、桂皮酸钠,可皮肤血管扩张、散热增加、促进发汗,提高痛阈值。镇静、抗惊厥桂枝内含桂皮醛。增加巴比妥类药作用,对抗苯丙胺作用,抗士的宁作用;减少烟碱致惊厥,抑制听源性惊厥。抗炎、抗过敏,桂枝内的挥发油,可抑制IgE所致肥大细胞颗粒反应。降低补体活性,有抗过敏作用。当归既能补血,又能活血,既可通经,又能活络,为血中之要药,有助促进机体造血功能,升高红细胞、白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三七可以活血止血,因为三七粉里含有三七总皂苷,可使人体内白细胞升高,保护人体造血细胞和血小板。中药外敷的成分主要是一口血、透骨消、刺老苞等,全部是土家中药成分,一口血具有止痛功效,祛湿效果显著,能够用于治疗多种疾病。透骨消可祛风除湿,刺老苞有较强的壮筋骨功效,能够消肿散瘀。从当代药理上来看:土家药活血接骨膏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对炎性物质的渗出进行抑制,对血液流变学进行改善,加速血肿中瘀血的吸收,有效对骨组织损伤进行修复。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取得各项指标明显更优(P<0.05)。这表明桡骨远端背伸性骨折手法整复、外固定后尽早为其开展中医综合治疗,可改善患者疼痛与肿胀,使骨折愈合时间缩短,加速腕关节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手法整复联合外固定的同时开展中医综合早期介入疗法,可对桡骨远端背伸性骨折患者关节疼痛与肿胀加以改善,使患者的骨折尽快愈合,加速其腕关节功能的好转。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